感动14亿人的清华女生:寒门很苦,更苦的是一辈子被自卑困住。

百家 作者:平凡的企业家 2019-07-11 14:11:23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01


 

寒门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来自寒门。


这几天,一段长6.38分钟的视频,和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女孩,一起刷爆了网络,感动了14亿中国人。


她,就是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唯一一位本科生代表发言的95后女孩张薇。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887397308655157250"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s3CiapicMr8tLMPIWsoYXdEPzcnCmCfkkIykwejNloibgfL0PvC9RoXtkDsR7OZviagV7oqduKn5LoTPgAw3sDYXqw%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crolling="no" data-src="http://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uto=0&vid=wxv_887397308655157250" width="368" height="207" data-vh="207" data-vw="36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68px !important; height: 207px !important;"></iframe>

发言的张薇

 

张薇的故事,最打动我的部分,不是她考上研究生后,决定推迟一年入学,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而是她关于自卑的超越。

 

那才是一个寒门孩子最致命的问题、最高贵的救赎。

 

张薇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地域偏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

 

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进入实验环节时,她因为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到了。

 

即便,凭借苦读和拼搏,她以高分成绩成为父母和家乡的骄傲,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但在一堆天资聪慧、爱好广泛的学霸天才中间,寒门的她再次被打回原形,自卑到尘埃里。

 

支教的张薇


“微积分作业,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不成功,报名实践支队长也失败了。仰卧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

 

来到首都,来到清华,不自觉“比别人矮一截”的张薇,像极了初到大观园后手足无措的刘姥姥,也像极了从落后家乡一脚踏进繁华都市后,一下迷失方向的我们:

 

在处处不如人的失落和事事不如意的自卑中,看见更大世界,也看清自我匮乏。

 

是就此认命沉沦,还是站起奋勇猛追?张薇选择了后者。正是她选择了后者,她才成了不一样的烟火。

 

“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放弃。”

 

她在日记中鼓励自己,并在日复一日的咬牙坚持和行动实践中,一点点缩短那条通往罗马的路。

 

后来,她参加了辩论赛,获得了冠军,仰卧起坐及格了,当上了班长,开始指导实践支队,评上了“北京市三好学生”,荣摘“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美丽的张薇


她依然个子小小,她依然声音柔柔,她依然是那个学霸和天才齐聚的园子里,看似普通平凡的那一个。

 

但她小个子里储存的能量,柔声音透出的坚韧,和在那个园子里踩出的一条踏实宽阔的路,让我们看见了一种比成绩和光环更迷人的东西:

 

自信。

 

而自信,才是每个寒门弟子,成长为寒门贵子的成年礼。

 

自信从哪里来?

 

《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先生早已给了70后、80后这样一个回答:

 

“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所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而以707分成绩,考入北大的另一个寒门女孩王心怡,则用在北大的奋起,给了更多90后、00后另一个回答。

 

02

 

去年,贫穷励志的王心怡和她刷爆屏的《感谢贫穷》,让国人集体泪目,也让寒门集体共鸣。


王心怡考上北大


每个曾吃不饱肚子、穿不上新衣、交不起学费,又不愿被命运扼住喉咙的穷人家的孩子,都从她的故事里看见自己,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没有比较,就没有偏见,就没有寒门。只有比较,就只剩偏见,就走不出寒门。

 

寒门的唯一救赎,是看见偏见和傲慢的存在,仍选择最难的奋斗之路。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拥抱一点点抬头挺胸的自己。

 

所以,考入北大后,因为出身和经历、眼界和见识,王心怡知道自己已被出身优渥的同学甩了好几条街,但她,依然要穿越几条街去追赶那个更好的自己。


王心怡支教


她加入了合唱团,放下羞涩,引吭高歌;她选修了乒乓球,球台前挥汗如雨;她参加中文系的元旦晚会,并以《我的2018》收获无数掌声;她感谢贫穷之苦也识得贫困之恶,成为志愿者,加入支教队,分享自己故事,让同样出身寒门的更多孩子懂得:

 

寒门很苦,更苦的是不读书;寒门很难,更难的是总想偷懒;寒门很累,更累的是一辈子都陷入狭隘和愚昧。

 

寒门出身的王心怡,在一路小跑一路坚持中,即将成长为另一个张薇。

 

这也让人想起《士兵突击》中,那句足以送给所有卧薪尝胆也破釜沉舟的寒门之子的台词:

 

“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

 

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从傻根成长为明星的王宝强自己的奋斗史。

 

03


1984年出生的王宝强,几乎有着80后穷小子共有的粗粝童年。



少年王宝强和父亲母亲


过年穷得穿不上新衣,夏天穷得买不起冰棍,上学穷得买不起橡皮,就连用2毛钱的压岁钱买一串炮,都要一根根拆开“省着放”。

 

和贫穷携手走来的,是“我什么都没有”的自卑,和“挣钱活下去”的执念。

 

“抓住什么”“变得有钱”,这一度是穷孩子王宝强最大的梦想。

 

他6岁习武,8岁时去少林寺当俗家弟子,15岁开始北漂,直到19岁获得金马奖,还始终走不出自卑的牢笼。


《盲井》中的王宝强


一个他亲口所说也广为流传的故事是:

 

2003年,王宝强去台湾领金马奖,上完厕所洗手时,怎么也拧不开水龙头,他窘迫得满头大汗,更害怕别人嘲笑他是没有见识的乡下人。

 

直到同来参加盛会的刘德华,看见他的错乱后,悄无声息又贴心得体地帮他把水摁出来。

 

尽管,王宝强成名前后,关于他的励志故事,流传过很多个,唯有这个让我印象最深:

 

它让我想起15岁去城里亲戚家,第一次用抽水马桶后,不会冲水的难堪,也让我想起18岁去上海,第一次过感应门时,左右找不到按钮的尴尬。

 

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让我明白:

 

自卑不是来自别人的歧视,而是细小而具体的生活中,我们欲盖弥彰又无处安放的挫败和卑微。

 

战胜它,唯一的捷径是,变得更努力,更耐操,更务实,更敢于行动,把每个不起眼的配角,当作最重要的主角来对待,把每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当作人生最后一个机会来珍惜。

 

成名后的王宝强和父亲母亲


所以,后来,不管是走出河北农村,荣摘金马奖和百花奖,咧开大嘴笑再也不怕被别人叫“傻根”的王宝强,还是逃离穷乡僻野,捱过饥饿童年,挺过迷茫青春,步入顺遂中年的你我他,当我们咬着牙爬过一道又一道山坡,终于站在山顶张开双臂,甩掉自卑和自轻,致敬父辈和故乡时,我们终将明白莫言先生在《红高粱》里写下的这段话:

 

“从高粱始到高粱终,看起来是一个循环,可它在这个过程中升腾过,它变成了酒,就是跟原来不一样了。

 

就像我们人,一代代人生岀来,一代代人又死去。这一代人总要和上一代人不一样,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活呢?是啊!人为什么要活着呢?”

 

用沸腾的姿态,活得和上一代人不一样,是寒门出身的莫言,在作品内外传递的信仰。

 

04


逃离贫困,逃离父母,逃离故乡,几乎是每个寒门孩子少年时的梦想。因为,自卑无处安放。

 

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生于1955年的莫言,坦言少年时最大的愿望,是可以“放开肚皮吃肉”。

 

大葱就馒头的莫言

 点击链接 【深度好文】莫言:看别人的世界,品自己的人生


其貌不扬的长相,运动频繁的时代,读书反动的围剿,不仅让困顿迷茫的少年,陷入深深的自卑中无法自拔,而且也几乎堵死了他寻求上升的通道。


5年级就因运动辍学的莫言,为安抚自己的饥饿、孤独和自卑,就从书中寻找满足、陪伴和自信。

 

为了看书,他不惜到有书的同学家推磨做苦力,来换取“推10圈磨看一页书”的机会,还翻遍了所有能看到的印有铅字的纸片,甚至把唯一的“读物”《新华字典》翻得稀巴烂。

 

当他得知,山东济南的一位作家,“腐败到”一天三顿能吃肉饺子时,羡慕得直流口水。

 

“当个作家吃肉饺子”的原始冲动,被冠以“梦想”的名号,在穷小子内心扎根。

 

青年莫言


想当作家,走出高密,只有两条路:一是考大学,一是当兵。看出身和成分的年代,上工农兵大学需要推荐。


“你这样的能上得了大学,连圈里的猪也能上。


生产队推荐人的一句意见,让自卑的莫言想钻到地缝里。大学梦就此成殇。

 

连续3年参军,身材矮小又长相不好的他都被刷下来。直到第四年,家人求爷爷告奶奶地说情,21岁的他才如愿入伍。

 

当部队整洁宽敞的图书馆大门,向那个来自寒门之家的穷小子敞开,一个属于“中国高密”和“作家莫言”的文学故事,也由此起笔。

 

参军后的莫言


从《春夜雨霏霏》到《民间音乐》,从《透明的萝卜》到《红高粱》,那个摆脱了乡野和饥饿,却仍困在自卑和孤独中的农民之子,一直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直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和高密的故事,以魔幻荒诞又真实深刻的内核,荣登世界级文学奖的殿堂,所有会写字或不会写字的寒门之子,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

 

永远不要鄙夷我们的出身,她给我们的财富,将使我们一生受之不尽。


前提是,逃离贫困的我们,用一生的奋斗,始终心怀谦卑,不断向母体致敬。


 

这母体,有父母,有故乡,也有终于从自卑之中破茧蝶变,舞动翅膀不停飞翔的我们自己。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媒体围堵不胜其烦的莫言,谈到荣誉和名利时,摆着大手说:


“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就过去了。”

 

那一刻,世人都看见,那个自卑拧巴,叫管谟业的困顿少年,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载入史册也笑看荣辱的名家莫言。


 

是的。

 

贫困和富裕、苦难和辉煌、金钱和盛名,很快都会过去。

 

唯有自卑和超越的赤子奋斗,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照耀大地。

 

那是一个个寒门之子,用将眼泪吞成热血、耻辱叠成皇冠的人生,在这片土地上写就的一本本真实而无字的《平凡的世界》。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来自寒门。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