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开始厌倦做个好人的?”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19-06-29 07:00:13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壹心理创作者|笛子

壹心理-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01

我讨厌别人让我学会“善解人意”

 

“你一定要学会善解人意

 

这真是我非常讨厌的一句话。

 

善解人意,简单来说就是会换位思考,能体谅人,为别人着想。

 

从小,这就是父母灌输给我成为一个“好女孩”的标准。

 

这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受尽了委屈。

 

家里四姐弟,爸爸的摩托车只能载3个人。每次逛街,姐姐弟弟都抢着去,看到爸妈好像很为难,我就会主动说我不去。

 

其实,我也很想去逛街。

 

每逢周末,我们去地里干农活,弟弟常干了没一会儿,就找借口回家看动画片。

 

我也想罢工,但看到妈妈很生气,又想太阳这么大,妈妈一个人多累啊,然后就在地里干到日上三竿,回家还要给一家子做饭。

 

其实,我也很想看动画片呢。

 

长大后,这种“善解人意”,也延续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朋友约饭,朋友迟到,还没跟我解释,我就为对方找了很多理由,说“没关系啊,我也还没到,你慢慢来”。

 

其实,我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

 

只要别人情绪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尤其是伤心、失望、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大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时,我都会很快察觉到。

 

然后下意识地想:是不是我让他们不开心了?我该做点什么来挽救?

 

总是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觉得自己应该照顾别人的情绪,要让身边的人都开心,活得小心翼翼。

 

真的,很累。

 

善解人意本是好事,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有优势,不轻易和人起冲突,自带吸引力。

 

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太善解人意,反而会伤害自己。

 

因为,我们太过于“善解他人”的意,却忽略了“自己”的意。



02

“我对你的好,不是理所应当”

 

如果你问:“什么时候,你开始厌倦做个好人?”

 

“好人们”可能会说:“当我的好,变成理所应当的时候。”

 

最近在重温《请回答1988》,我特别心疼二女儿德善。

 

姐姐宝拉脾气暴躁,不用做家务,想要什么就大声吼。弟弟余晖是爸妈的心头宝,也备受宠爱。

 

而德善,总是最善解人意的那个。

 

妈妈做早餐,姐姐弟弟都喊着要吃荷包蛋。妈妈打开冰箱,只有两个鸡蛋,眼神立马看向一旁的德善。

 

不等妈妈开口,德善就说:“不用管我了,我不吃也可以。”



一家人围着吃烤鸡。德善的眼睛盯着鸡腿吞口水,眼睁睁看着妈妈先掰了一只大鸡腿给姐姐,再掰一只大鸡腿给弟弟。

 

最后,才给她一个小鸡翅。

 

德善什么也没说。从小到大的谦让,她习惯了。

 

德善的生日比姐姐晚三天,为了省钱,每年都被爸妈安排在姐姐的生日那天一起庆祝。

 

理由是:和姐姐的生日只差三天而已,有必要过两次吗?还有,你妈妈太辛苦了。

 

时间久了,爸爸妈妈都以为,德善不喜欢吃煎荷包蛋,不喜欢吃鸡腿,和姐姐一起过生日也没什么问题。

 

因为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都得谦让着。

 

爸爸赚钱那么艰难,妈妈照顾家人那么辛苦,都得体谅着。

 

她以为,她的牺牲,爸妈是知道的。

 

直到德善18岁生日,她表达了很多次不想再和姐姐一起过生日,想单独过。

 

但因为德善从来都是为别人考虑的一方,而自己的需求,习惯性地被爸妈忽略,似乎她的想法从来都不重要。

 

她终于崩溃了,自己的付出和牺牲都被当作理所当然。

 

她终于把压抑多年的委屈倾泻而出:


“为什么就对我这样?”

 

“我好欺负吗?”

 

“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为什么不给我煎荷包蛋?我也很喜欢荷包蛋的。”

 

“为什么不给我吃鸡腿?我也喜欢吃鸡腿的……”



爸妈才知道,德善承受了这么多的委屈。

 

“善解人意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他们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03

太善解人意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武志红老师曾写过:“乖孩子,是不能提要求,不能发出声音的孩子。”

 

在我看来,太善解人意的人就是如此。

 

哪怕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正当需求,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委屈自己去体贴别人。

 

不会拒绝,过度付出,甚至失去自我。

 

比如,你可能好心帮同学拿了一两次快递,以后他都会叫你帮忙拿快递。

 

你好心帮同事带一两次外卖,以后他每次都叫你带。

 

明明自己没钱,别人问你借钱的时候,你还是大方地伸出援手,别人忘记还了你也不好意思让他还。

 

你有时候很想拒绝,却总说不出那个“不”字。

 

真是很郁闷。

 

不仅如此,太善解人意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往往不敢索取“爱”。

 

我曾经历过一段异地恋。

 

害怕影响他工作,几乎每次都是我一个人坐几个小时的车辗转去找他,来回从来不要他接送。

 

每逢节日,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都说不需要。因为知道他没什么钱,不想他破费。

 

工作不顺心,身体不舒服,我都不敢告诉他,因为怕他担心,又没办法陪在我身边。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分手的时候,他跟我聊了很多。他说我太独立了,让他觉得,我完全不需要他,我们之间总有一种疏离感。

 

“希望你以后,也能试着让别人多爱你一点,多爱你自己一点。”

 

我哭了。

 

我才知道,太善解人意,让我忽略自己太久了。

 

这,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



04

太善解人意的人,源于缺乏情绪界限

 

我曾无数次想过,为什么你要那么善解人意?为什么你总想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接触心理学后才知道,这源于太缺乏情绪界限

 

为什么会缺乏情绪界限?

 

除了天生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很多时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当发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孩子想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比如德善,扮演一个不喜欢吃煎荷包蛋和鸡腿的乖孩子,希望善解人意的体贴,可以换来爸妈一点点的爱。

 

这多数发生在让孩子觉得不安全的成长环境里,比如缺爱家庭,单亲家庭,经常有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的家庭等环境里。

 

比如,孩子一哭闹,父母就会用各种办法让他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哭就是不乖,软弱无能。如果孩子还是继续哭,父母就更愤怒了。

 

总之,不允许孩子有真实的情绪。

 

还有很多养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

 

比如,养育者经常说:

 

“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你怎么这么笨,我被你气死了。”

 

“你成绩这么差,我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

 

这些带有责怪、攻击性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的愤怒、悲伤、难过等情绪,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它。

 

由于得不到养育者充分的关注和爱,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觉察养育者的情绪,被迫学会善解人意,害怕自己不这样做,就陷入受伤、不被爱的恐惧。

 

而善解人意的付出,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看到别人开心,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

 

于是,孩子变成了一个体贴的小大人,帮养育者分担辛苦,照顾养育者的情绪。

 

慢慢地,我们就无法分清哪些是别人的情绪,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05

你不需过于善解人意,先照顾好自己

 

我曾深受太善解人意之苦,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不知道怎么改变。

 

直到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觉得太过于考虑别人感受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心脏,与自己对话:

 

“嘿,你好啊,这么多年,你受委屈了,谢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我爱你。”

 

太善解人意的人,常因为忽略自己的情绪太久了,丢掉了与自己的连接。

 

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要连接到真实的自己。

 

怎么做呢?

 

在善解他人之意前,先善解自己的意,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正视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自私,适当维护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一个人能否尊重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与父母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我想起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里,嗯哼被爸爸带到幼儿园时,主动给每一个小朋友分蛋挞。

 

分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蛋挞,可是还有嗯哼、老师和杜江没有吃到。

 

杜江引导嗯哼把蛋挞给老师,但嗯哼说:“那我吃哪个呢?”

 

他也想吃蛋挞,并且明确表达出来了。

 

最后,嗯哼把蛋挞分成了三份,每个人都吃上了。

 

既保护了自己的感受,又照顾了别人的感受。

 

杜江曾说:“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而且在他们这个年龄,还不能分辨出谦让和委屈、宽容和自责时,太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一些自卑,担心别人不喜欢,担心做错事。

 

“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就失去了孩子应该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的。”

 

所以,他非常尊重嗯哼的天性,只要不过分,都鼓励嗯哼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再者,明确情绪界限,学会课题分离。

 

当你觉察到别人的情绪时,认真想想,“这真的和我有关吗?我真的需要为此负责吗?”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之所以烦恼,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爱、支持……

 

怎么解决呢?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办法。

 

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别人的情绪、别人的事,是别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你不需要为此烦恼。

 

父母、朋友、同事、恋人等,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你来为他们负责。

 

明确自己的情绪界限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帮忙解决别人的某些情绪,这才是自己的课题。

 

可以善解人意,可以适当付出,但真的不需要压抑自己,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不仅伤害自己,也会给别人造成很大压力。

 

遇到问题,我们理解对方,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表示尽力支持、陪伴,能帮则帮,帮不了的,不为难自己。

 

做人,最该对自己善解人意。

 

真的希望你在照顾别人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

 

因为对你来说,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和我爱着你。

 

PS:感谢蓝莓小姐、碗仔、曜珏、Winnie等对本文的支持。


1

END

1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 更多推荐阅读 ▽


最低效的努力,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短板


80岁大爷在30年前画下的预言,竟然都成真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