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苦口婆心:市面上卖给老百姓的量子产品都是假的!

百家 作者:科技日报 2019-06-28 04:23:32

昨晚(6月27日)

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郭光灿

受邀在央视一节目中演讲

《量子技术将如何彻底重构经济生活?》



演讲中

郭光灿教授指出

市场已经有好多量子产品了

如量子水、量子按摩、量子鞋垫、量子医学等 

这些全部是假的

完全是商业炒作,大家不要上当



“撒贝宁曾在《开讲啦》说

凡是用钱能够买到的量子产品全是假的

我认为他讲得很对



然而面对市场上充斥的量子产品

为何总会有人上当购买?


随便一搜就能找到“量子产品”


郭光灿教授这样解释

量子本身就很神奇、很奥妙

因为我们熟悉的是经典世界,是经典物理

我们对量子奇奇怪怪的性质不好理解

这是容易产生误区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人为的

就是我们宣传误导了



郭光灿教授用两个简单易懂的方式

好好地解释了一番量子技术


有人说,量子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超光速传输”。

还有人说,量子技术可以像科幻或者神话里描述的一样,将物体,甚至是人,从一个地方瞬间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量子技术是否能将人类的想象变成现实?


举两个例子:


◆◆

例1:量子纠缠

◆◆


第一个例子:量子纠缠可以实现超光速的通信。量子纠缠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有两个例子A和B,A自旋要么向上,要么向下,只有两种可能,它自旋到底是向上、向下?不一定,不确定。


所以,它就有50%的概率向上,50%的概率向下。量子世界就是不确定的,造一个A和B共同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特殊,不管A和B的自旋在哪儿,它们两个自旋总是相反,这是它们共同的性质。


A已经向下了,B肯定向上对不对?如果A不测量,那么B有一半概率向上,有一半概率向下。


先测量A和B发生变化,好像应该有什么东西过去才会变,那现在同时测量A和B,同时测量没有先后、没有因果,不需要任何信息传过去。


同时不传什么,发现的结果一样,A只要向下,B一定向上,A要向上,B一定向下,它们总是相反,纠缠就是这个性质。

这说明,它们两个是完全关联的,是一种量子关联。


所以,“纠缠幽灵”它的本质就是量子关联,量子关联所发生的瞬时变化,根本就没有信息的传递,没有信息的传递就谈不到超光速的信息。


量子关联是量子力学非常基本的性质,所以现在提供很有用的工具,叫EPR效应,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效应。


什么是EPR的效应?比如,一个母亲在北京,她女儿在深圳结婚、生孩子,孩子生出来的瞬间,在北京的母亲就自动变成外婆,这就是EPR的效应。


尽管她女儿没有告诉她,她妈妈也不知道她女儿生孩子,但是,这件事情一定是同时发生的。不管两个人分得多开,一定关联,她生孩子瞬间一定马上变化,身份变化了,跟这个纠缠一样。


纠缠是两个粒子总是相反的,在哪儿测量它一定变化,所以科学对纠缠的理解就是没有任何信息的传递,没有任何超光速的,也不可能拿这种纠缠开发到我们世界里做超光速通信,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

例2:量子隐形传态

◆◆


第二个例子:量子技术可以将人瞬时送到另一个星球,有人说我们到纽约去,以后不用买飞机票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多方便,但这绝对做不到。他们有什么根据说这句话呢?根据一个实验叫量子隐形传态。


什么叫隐形传态?一个电子携带一个量子信息,要把量子信息传到远方,同时信息的载体不传过去,这是很难的。经典世界里,我说话的信息传到你那儿,它的载体就是声波,电台放到你家里,图像就是信息,它的载体是无线电波,所以信息传递都要载体。


隐形传态提出,不把载体送走就把信息传过去,一般都做不到。但有个物理科学家说做得到,把经典跟量子一块儿来用就可以做,所以确实能够把一个电子的信息传到远方去,放到另外一个电子身上和另一个原子身上都可以,但这个里面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纠缠、一个是经典通信。


有经典通信就不会超光速,所以隐形传态,你把一个态传到那儿去,绝对不可能超光速,这个实验没有理解清楚,所以他认为,人好像就可以过去了。这个绝对不可能是技术上不完整,而是原理上根本做不到,所以这两个误区在外面影响非常大,把量子力学、量子信息搞得更神奇、不可理解。


看不懂(懒得看)文字的戳这里↓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b0018zu0isk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666666666666666" data-w="848"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b0018zu0isk&width=368&height=207&auto=0" width="368" height="207" data-vh="207" data-vw="36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68px !important; height: 207px !important;"></iframe>


郭光灿教授肯定地表示

现在没有一个量子产品能够到广大群众

到千家万户那里去让大家用

这种宣传不实,把量子科学变成玄学了

凡是世界上搞不清的内容全都归到量子纠缠去

好像那样子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不是的



量子和区块链、人工智能一样

绝对是科技界的流量担当

每隔一段时间

就能看到有关“量子”的各种理论或技术出现

眼前不禁飘过去年那篇神奇的

“孩子生病可针扎妈妈治疗”的量子纠缠论文


科技日报为此还专门推送过文章

孩子生病,快扎妈妈!古老针灸借量子力学开挂?专家呵呵了……


其实,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预言的一个

典型现象

代表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

几十年来量子纠缠已经

多次被各类物理实验证实

并且成为了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当今最有前景的前沿技术之一

是量子计算机


因为量子计算机可以比传统计算机处理更多地数据

并有望改变整个世界


郭光灿教授指出

一个时代到来一定有个标志性的东西

只有通用量子计算机得到实际应用

到那个时候

我们就可以宣称量子时代到了


IBM打造的全世界首台量子计算原型机,不,不是艺术品,嗯,还不能使用

集成量子计算系统的立方体玻璃盒


所以,听小编一句劝

真的对量子产品感兴趣的话

攒攒钱

等着买量子计算机吧



多读点:郭光灿是谁


郭光灿:“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郭光灿院士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科研硕果累累,本可颐养天年,但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记者见到他时,郭老刚从成都开会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淀;消瘦的面颊、宽厚的眼镜,流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激情。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科研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春天的到来,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时候一心就想把时间找补回来。”郭光灿回忆,当时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抱着一个暖水壶,每天看书到半夜是常态。


“当时因为经费缺乏,做起科研来往往是捉襟见肘,在那样的情况下,发现光做实验行不通,就改做理论,于是选择了光学领域中的冷门——量子光学。”从那时起,郭光灿开始了自己倔强的“少数派”科研生涯。


选择量子光学,纯粹是从学术爱好出发,因为大学学的是量子力学,量子世界的奥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论用到光学中去,一定会有新现象。”郭光灿推测。


1981年,39岁的他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公派出国学习。在国外两年,郭光灿发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国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涉足,而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


目睹了这种差距,郭光灿并没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热情投入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中。他暗下决心:回国后一定要把这门新的学科组建起来。


1984年,他用校方资助的2000元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与会的20多名科技人员虽然大多未曾开展过量子光学研究,这次会议却成为中国量子光学发展的起点。


回国后,随着研究重新步入正轨,郭光灿对量子领域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上世纪90年代初,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时,郭光灿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极富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是中国可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机遇。


然而,搞好科研,仅凭一腔热血还远远不够。在提出量子信息之初,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质疑:量子信息理论能否具有说服力?量子光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量子信息能搞成吗?郭光灿这样回答:“要以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以抢占先机。”


“从事量子光学是基于兴趣,但研究量子信息不仅仅是兴趣。”郭光灿坦言,量子信息可以为国家未来的科研和国防实力作出贡献。有了这样的论断,他又一次选择了“冷门”。


做理论、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高基础。5年后,郭光灿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所带领的学生队伍也逐渐成长起来,并先后培养出多名科学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伟、彭堃墀、孙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灿看来,这批院士就好比国内量子信息领域的一颗颗种子,为量子信息10多年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年被视为偏科冷门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热门。回忆起这段经历,郭光灿充满自豪,“我们搞科研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郭老没有什么爱好,如果有,那就是待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郭光灿的助理段开敏说,郭老现在一年仍有不少时间在外出差做学术交流,“他周末很少休息,也没有星期几的概念,说起时间都是几月几号。”


明年,是国内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召开35周年。“准备把当年参加会议的老先生再次邀请过来,告诉他们,当初播下的量子研究的种子,开花了。”郭光灿认为,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从事了一辈子量子领域的科研工作,已过古稀之年的郭光灿依旧坚守如初,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论身处哪里,都应当为自己国家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作出贡献。这是时代的担当,也是民族的传承。





来源:科技日报  综合中国经济大讲堂、澎湃新闻、观察者网、中国经济网等


编辑:岳靓

审核:管晶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