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小时候只会背,长大了才能懂

百家 作者:洞见 2019-06-22 14:41:36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子聿

来源:子聿说(ID: ziyushuoshuo)

初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你长大就懂了”。

虽然那时候很小,但仍能从中听出敷衍的味道。

有时候很生气,觉得大人们瞧不起我,只要你细心给我讲,我又不傻,怎么会不懂呢?

有时候,甚至机智地觉得是大人们也不知道答案才找来这样的烂托词。

时光像落在炭火上的水滴,呼地一下散了。现在,我终于理解了那句“等你长大就懂了”的意义。

的确,有些东西,在不经历岁月沧桑的时候真的就觉得它离你很远,即使知道了,也未必懂。

“懂”和“知道”是不一样的,因为“懂”这个字,走心了。 

比如有些诗,想一想,背下来快三十年了,但当年只是会背,如今,才真正懂了。


0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

晏殊的这首词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两个成语。

而且这两句,也是这首词里的千古名句。

小时候,老师会跟我们说,这两句一定要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原文填空多半会考这两句。 

长大了,再读这首词的时候,读到“夕阳西下几时回”忽然就陷入了沉思;读到“小园香径独徘徊”忽然就湿润了眼眶。

夕阳落下了,几时会回转呢?这是一种又盼又怕的心情。

盼,当然是希望落下去的太阳早点升起,盼光明,盼温暖;而怕,是心里已然知晓明天升起的太阳已经不是今天落下去的那个了。

或者说,不是太阳变了,而是看太阳的人变了。 

至于“小园香径独徘徊”,要知道,晏殊贵为宰相,他的小园里怎么可能只有他自己呢?

但是有时候孤独不是外在的氛围,而是内心的感受,如果没有人懂自己,越是热闹,就越是孤独。 


02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李商隐 

这是李商隐的名诗,当然也是必备篇目,然后一张还没彻底脱离奶气的小嘴就整天念叨着夕阳与黄昏。

那时候还觉得李商隐有意思,夕阳嘛,当然是黄昏时分了,这还用你说? 

长大了,再看到“夕阳”与“黄昏”这两个词,内心一阵莫名地恐慌。

人生正如大地,当它镀上一层金色光芒的时候,离真正的黑暗也就不远了。

岁月只会照章办事,它给你多少,便会从你的身上拿回多少。

少年时,我们拥有的东西很少,于是努力去拼搏,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青春就没了。

少年时,我们没有爱情,于是很向往,可是当有一天我们找到爱人的时候,父母却又行将老去。

夕阳的美充满诱惑,但只有到拥有这种美的年纪才懂得“黄昏”两个字的含义。 


03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欧阳修 

小时候,老师说这首词要求背诵,更重要的是,这首词描写的是元宵节,记住,是元宵节。

于是我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元宵节上,还觉得欧阳修写得绕口,一会去年一会今年的。 

长大了,再读这首《生查子》,才知道元宵节不是重点,元宵节那天的人才是重点。

去年元宵之夜,花市、彩灯、明月,相得益彰,我们徜徉在这美景中,浓情蜜意。

今年的元宵之夜,花、灯、月依然如故,但这美景里却永远地少了你。 

“睹物思人”与“物是人非”是何等残酷,只有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0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小时候,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跟背诵这首诗时候的心态其实差不多。

背诵的时候,我们以为背下了,就打通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关,就知道了它的全部;

同理,小时候我们总是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长大了,我们才知道苏轼的深刻。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

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

苏轼在庐山停留了那么久,甚至可以说游遍了全山,回过头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难道不是吗?

有多少人、多少事,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而且越是亲近、越是身处其中,越是让人难以捉摸。

那个“当局者迷”的道理,小孩子哪里知道。


05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王维

背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思乡,但还是想不通王维。

既然那么思念家乡,为何不关心一下父母兄弟、新朋旧友,而是去询问一枝梅花的近况呢?

长大了,才知道有时候那一缕乡愁就是系在家乡的一棵树、一枝花上的。

漂泊在外的人,总说想念妈妈做的菜,难道是嘴馋吗?

当然不。羁旅他乡的人,反复念叨家里的床睡得踏实,难道胆小吗?

当然不。包括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任谁都知道,家乡的月光并不比外边的明亮,但在游子的心中,确实是这样。

对一朵梅花的牵挂,没离开过家的小孩子,怎么能懂! 


06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 

背这首词的时候,大抵跟词中的那个卷帘人一样,看不出海棠花的变化。

那时候的时光多得是,那时候的青春长得很。 

长大了,回读这首词,不由得对李清照心生敬佩,她竟然可以在十六七岁的年纪知道衰老的滋味。

时间的流逝远比那一夜风雨要来得残忍,它所摧残的不只是一朵春花,还有那颗绽放的心。

眼角处没爬上几条皱纹、心底里没抓过几道伤痕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绿肥红瘦”啊!

有时候,懂了未必是美事,比如这些诗,如今真正懂了,却更想回到不懂的年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