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那时的“巨龙车”“香蕉座”,你还记得吗?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缓解“乘车难”的问题,上海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由于车长14.8米,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就称之为“巨龙车”。它的车厢可以容纳140人左右,是当时单节公交车车厢载客量的两倍,渐渐成为那个时代上海交通的主力车型。
请在WiFi环境下收看↑↑
与其他类型的公交车不同,“巨龙车”有两节车厢三扇车门,前后门各有一个售票员的座位,由两名售票员分工负责。两节车厢之间底部用铰接盘连接,侧面则是用像手风琴一样的油布折篷连接,这样便于车辆在狭窄的马路上转弯。
对于“巨龙车”,印像最深刻的就是两节车厢当中的铰接盘位置上的香蕉座了,这也是”巨龙车”的典型标志。叫它香蕉座是因为一开始这种座椅真的长得像香蕉,长长的三人座,稍微有点弧度,就像一根咖啡色的香蕉。当车辆转弯的时候,铰接盘会随之转动,人坐在香蕉座上就像在玩公园里的转椅,非常有趣。后来它又改成背靠背式的两个单人座,但“香蕉位子”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
香蕉座也有缺点,车子转弯的时候,香蕉座边上的车厢地板上会露出一个洞,不小心人会掉下去的,所以每次坐在香蕉位子上的时候,大人总是会很紧张的在旁边护着,就怕小孩子皮,掉下车厢去。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乘客,公交公司又将车内靠窗和最后一排的座位拆除,“巨龙车”就变成了“大篷车”,“大篷车”一般都用在早、晚高峰时段。而当年最风光的“大篷车”就要数淮海路上的26路,因为它最高峰时,发车间隔仅45秒,而且是同时发两部车,一部到市中心的柳林路调头,另外一部才开去终点站外滩。
“巨龙车”容量大,运营成本低,极大地缓解了乘车难问题,成为了上世纪下半叶上海城市公交的主力车型。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高峰时最多投入达近5000辆,占去全市公交车“半壁江山”。
后来,在“巨龙车”要报废的消息传出后,曾因乘“巨龙车”上下班留下珍贵记忆的市民也纷纷前来怀旧。它,由此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资料:上海音像资料馆官方微信@STV上海故事栏目
编辑:张添翼、陈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73470
- 2 女子遭老板性侵后被公司开除 7945810
- 3 日本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400米 7864407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73082
- 5 肖战新片射雕英雄传郭靖造型曝光 7686462
- 6 男子钓上一条自带“赎金”的鱼 7548284
- 7 胡锡进与你聊聊2024 7492951
- 8 赵丽颖带儿子探班 7304877
- 9 80岁顶级富豪再婚娶33岁华裔妻子 7294035
- 10 美国女子在地铁上被男子点燃身亡 713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