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那时的“巨龙车”“香蕉座”,你还记得吗?

百家 作者:上海发布 2019-06-15 05:27:2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缓解“乘车难”的问题,上海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由于车长14.8米,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就称之为“巨龙车”。它的车厢可以容纳140人左右,是当时单节公交车车厢载客量的两倍,渐渐成为那个时代上海交通的主力车型。


请在WiFi环境下收看↑↑




巨龙车

与其他类型的公交车不同,“巨龙车”有两节车厢三扇车门,前后门各有一个售票员的座位,由两名售票员分工负责。两节车厢之间底部用铰接盘连接,侧面则是用像手风琴一样的油布折篷连接,这样便于车辆在狭窄的马路上转弯。



对于“巨龙车”,印像最深刻的就是两节车厢当中的铰接盘位置上的香蕉座了,这也是”巨龙车”的典型标志。叫它香蕉座是因为一开始这种座椅真的长得像香蕉,长长的三人座,稍微有点弧度,就像一根咖啡色的香蕉。当车辆转弯的时候,铰接盘会随之转动,人坐在香蕉座上就像在玩公园里的转椅,非常有趣。后来它又改成背靠背式的两个单人座,但“香蕉位子”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



香蕉座也有缺点,车子转弯的时候,香蕉座边上的车厢地板上会露出一个洞,不小心人会掉下去的,所以每次坐在香蕉位子上的时候,大人总是会很紧张的在旁边护着,就怕小孩子皮,掉下车厢去。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乘客,公交公司又将车内靠窗和最后一排的座位拆除,“巨龙车”就变成了“大篷车”,“大篷车”一般都用在早、晚高峰时段。而当年最风光的“大篷车”就要数淮海路上的26路,因为它最高峰时,发车间隔仅45秒,而且是同时发两部车,一部到市中心的柳林路调头,另外一部才开去终点站外滩。



“巨龙车”容量大,运营成本低,极大地缓解了乘车难问题,成为了上世纪下半叶上海城市公交的主力车型。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高峰时最多投入达近5000辆,占去全市公交车“半壁江山”。



后来,在“巨龙车”要报废的消息传出后,曾因乘“巨龙车”上下班留下珍贵记忆的市民也纷纷前来怀旧。它,由此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资料:上海音像资料馆官方微信@STV上海故事栏目

编辑:张添翼、陈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