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应用心培土静待花开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作为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忠范对学风问题尤为关注。谈及1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刘忠范直言,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学风问题的严重性。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出发点是好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落实,现有问题如何破解。”刘忠范说。
优化“指挥棒”模式
让科研回归学术
在刘忠范看来,学风问题很复杂,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就是科研人员本身,对科学精神认识存在欠缺,外因则是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群体学风不好,各种小圈子,项目和头衔帽子评审时的各种打招呼、托关系等。
“而这种急功近利,某种程度上讲,与当前的评价体系有关,过度、过急的学术评价,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刘忠范说,以爱因斯坦为例,其广义相对论研究了8年,这8年内任何一个时间点或者做出来后立刻去评价,都丝毫没有意义。
确实,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轮也认为,学术界一定要远离急功近利,要消除“急功”。
从宏观层面来说,需要改革和优化现有“指挥棒”模式,拓宽科技成果评估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待科技成果的评估范围越小、时间尺度越短,越容易导致“短视”或者“近视”,科学、技术、工程难题的破解往往需要日积月累、甚至世世代代的努力,着急不得。
从微观层面来说,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回归科学成果价值的本源。简单量化评价的结果使得科研工作者舍本求末,将科研变成追名逐利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讲,国外高校的“长聘轨”制度值得借鉴,可以让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创新的“诗和远方”,而不是为了既得利益等“眼前的苟且”而疲于奔命。
“归根结底,一定要让学术回归学术,其实,真正的同行很了解一个人的学术水准,不必看他发表多少论文,发在什么刊物上。”刘忠范说。
建立诚信体系
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近年来,论文被撤稿等事件,折射出我国科技界存在浮夸浮躁甚至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
对此,《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守诚信底线,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
刘忠范早年曾在日本留学,据他介绍,在日本,学术不端的代价非常惨重。2014年,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丢了自己的职业,导师因此自杀,所在的研究所所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半年后也辞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徐星也表示,科研院所的本位主义致使学风问题每况愈下。惩罚相关人员虽然有助于端正学风,但会损害本单位的利益,这让相关单位大多会采取大事化小的策略。希望如《意见》所言,全社会对学术不端一致采取零容忍态度。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才能逐步消除这些现象。
张轮也认为,只有自觉地热爱科研和维护科研探索的环境,才是可持续的、也是成本最小的路径。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是缺乏的,需要从小做起。
刘忠范强调,学术生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下气力,更需要耐心。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培育,静等花开。
相关文章链接:
一图读懂丨中央发文整治学风问题,剑指科研界浮躁风气和圈子文化!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小柒
审核:管晶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铁肩担道义 历史鉴未来 7904825
- 2 中方对会谈结果满意吗?外交部回应 7808968
- 3 40℃高温要来了 7712530
- 4 中国经济必将破浪前行 7619467
- 5 中美双方降低超100%关税 7520495
- 6 英国首相斯塔默住所起火 7426546
- 7 李嘉诚卖港口 长和发布声明回应 7328918
- 8 雪碧悄悄换了配方?售后人员回应 7231449
- 9 黄晓明金世佳进博士复试 7135899
- 10 中美各取消91%关税 暂停24%关税 704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