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一问: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
作者:尧葭
来源:新周刊(ID:new-weekly)
在心里小小地希望,如果哪天做饭没有盐了,跑出去敲敲门,就有毫不犹豫开门把盐递给你的好邻居。
我们的邻居消失了。
这真不失为一个惊悚电影或者恐怖故事的好开头。不过今天不打算讲恐怖故事,消失的意思是,我们的邻居,正在从我们的通讯录上消失,从微信好友列表消失,从熟人关系里消失。
时至今日,邻居,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中国青年报做过一项关于邻居的调查,40.6%的人说自己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每天居住在同一栋楼里,可是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
这项调查是2011年做的,放到今天,情况只会更糟。
每天用同样的小区门禁卡,出入同一栋楼,坐同一部电梯,甚至在同样的楼层,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是我们的邻居们。
有时怕什么来什么,你也许顶着一头炸毛,满脸油光,趿着拖鞋,穿着大裤衩,出来倒垃圾和拿外卖,就能撞见邻居——除了家人和舍友,他们是少有的、看过你最真实面目的人了。
不过,有关系吗?
除了跟我们住得近之外,现在的邻居与大街上的路人甲,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不同于上一辈人,如今我们和自己邻居的缘分,就是在目送他们渐行渐远。而且,他们还用消失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住同一层楼,就能成为好姐妹的,只能出现在《欢乐颂》里了
1
有一种情怀,叫做老邻居
“落雨帮我收被单/常常去你家吃饭/老人小孩一大院/巷弄底里讲闲谈。”
这是温州方言歌曲《邻居都去哪儿了》的开头,让人想起旧时的老邻居。
从大杂院、弄堂、围屋、村屋等民房,到七八十年代统配住房时期的筒子楼,旧式住宅大多局促狭小,邻里之间只有薄墙相隔,隔音效果也不好。
因为条件有限,邻居们常常需要共用厕所、洗菜池和水表。院子、巷弄和走廊是公共空间,天然地成为街坊邻居们休憩和社交的场所。
那时的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人与人之间却隔得很近。
大杂院里几家共用水龙头
图/《贫嘴张大民的的幸福生活》
陈丹燕在文章《上海的弄堂》里,构建了一幅弄堂生活场景: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
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
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
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
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
因为有限的物理空间,不同家庭不得不把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与邻居相互交叠,换取共享资源和空间的权利。于是邻居们得以看到彼此褪去光鲜、最有烟火气息的真实一面。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现在住在水泥森林的人们体会不到的。
上海弄堂
从前的日色很慢也很长,邻里是温暖的情怀,也是亲切的怀恋。
那时,邻居家的电视总是很好看,邻居阿姨炒的饭菜总是特别香。
做饭的时候,各家传来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俨然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曲。东家的油盐,西家的调料总会在各个不同的厨房循环出现。即使自家没做饭,端着一个碗四处走动,“百家饭”就能吃到肚皮饱胀。
有一种小孩叫隔壁家的小孩,他永远比你优秀,但是比你考多几分也并不妨碍彼此的感情。放学后是所有孩子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出门一喊,就能集结一群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路上玩耍的小朋友。图/秋山亮二
有一种交往叫美食外交。谁家买了西瓜,左邻右舍都会分到一瓤两瓤,谁从老家带了特产,前屋后院的邻居们都能分点儿品尝。小孩们乐意在各家之间充当人肉送货员,换取在小伙伴家放风的一小段快活时光。
韩剧《请回答1988》中,邻居互送食物
有一种信任叫远亲不如近邻。家里钥匙可以放心地交给邻居保管,帮忙接小孩、收衣服就像自己家事一样自然。真正紧急时,街坊们从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胡同口乘凉的街坊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在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淳朴而真实,邻里彼此信任、深刻地参与了对方的生活,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分子,是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的存在。
2
现在的邻居,比邻若天涯
人都是群居动物,天然地想与身边的同类共处,然而就像凤梨罐头会过期,如今这个原则放到邻居的语境下已经过时。
90年代开始,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大搬迁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从平房搬到了高档小区,从家家不闭户到层层防盗门,旧式邻里的脉脉温情却逐渐消解。邻里成了单纯的地缘关系,而失去了原来的温情色彩。
防盗门隔开了邻居
陶渊明的诗《移居》中写道:“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看中了这里有很多内心朴素纯净之人,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
如今,我们对身边的邻居一无所知,是不是素心人,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与他们密切相处就更谈不上了。
倒推回最最基本的问题,有多少人能叫出自己邻居的名字?又有多少人还认得邻居的面孔?恐怕不少人会把头摇得比拨浪鼓还要欢。
如今人们都只向往人迹罕至的“桃花源”了
出门照面点个头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就算搭乘同一部电梯,勉强寒暄几句后就赶紧掏手机,假装有十亿生意要忙。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当下邻里关系的常态,我们保有了自己和对方的隐私,也失去了对邻居们的好奇。
不关心不打扰,是我们对邻居的“温柔”,也难怪独居老人发生意外多日无人知晓的新闻屡见报端。
恐怖电影看得多了,就会激发无限的想象力,要是你的邻居对你过于热情,还得怀疑对方是不是图谋不轨……
网上有人说,自己搬新家后为了与邻居们打好关系,敲邻居门送水果,却连吃了四五家闭门羹,最后终于像不相信爱情那样,也放弃了相信邻里之情。
但有些时候,成为邻居才是故事的开始
3
邻里之战,就是一部狗血大剧
日渐冷漠的邻里关系让人感到唏嘘,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冷漠,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如今人们对同个屋檐下的邻居们已经越来越容易失去耐性,区区生活琐事就能剑拔弩张,即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要与邻居争个高下。
在网购网站上搜关键词“邻居”,弹出来的第一个商品,叫作震楼器。
啥是震楼器?这是一种安装在天花板的振动马达,通过模拟震动和敲打的噪音,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反击和遏制楼上住户制造噪音。
震楼器
排在首页的热销产品,月销量高达1000多件,可见各家邻居之间战况之激烈,看评价就可以脑补出1000集剧情。
看图编故事
横亘在邻里之间的鱼刺,除了噪音,还有一种无形胜有形的掠夺行为——蹭网。
知乎上有个提问,叫 “如何回绝不熟悉的邻居问 Wi-Fi 密码?”,提问下面有768个回答,最高赞回答有近5000人赞同。
在这个流量贵如油的年代,手握流量的人就是土豪, Wi-Fi到不了的地方都叫远方。
有的人不舍得自己买流量,却靠蹭邻居家的Wi-Fi续命。
为了省钱,他们宁愿在阳台窗口楼梯把自己扭曲成诡异的身姿,只为了接收信号;或者下载流氓蹭网软件用技术手段盗取,无视各种问候全家的Wi-Fi名称;脸皮再厚点的,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直接找邻居要密码,即使邻居跟他并不相熟。
也许在他们眼里,蹭网不能算偷。而邻居存在的意义,只是帮他们交网费的冤大头。不过侥幸连到了也不必太开心,也许他们的设备在连上后根本没信号,因为被对方悄悄限制了流量,还有隐私通过 Wi-Fi泄露的风险,实在得不偿失。
一推开家门……
现在网上关于邻居的新闻,温情的越来越少,狗血的越来越多。以下随意摘取了一拨网友的困惑:
邻居毒死了我的狗又不承认,我该怎么做?
楼下邻居养鸡,早上一直打鸣,我该怎么办?
怎样委婉告诉楼上大爷不要在晚上用麦克风练歌?
隔壁有个孕妇,让你关掉 Wi-Fi 怎么办?
邻居拿热水把我种的花椒树浇死了,我该怎么做?
…………
宠物、小孩、噪音、卫生、占道等等都可以成为争吵的导火索,剪不断,理还乱。
与普通的争端不同,邻居是360度盘旋在身边的幽灵,抬头不见低头见,今日不见明日见,除非决绝搬家,否则与邻居的斗争就是一场无限期的残酷凌迟,需要勇气和耐力。
更多一些和谐的邻里关系
4
邻里关系,正在消失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邻里关系的消解几乎是必然的。
较早的邻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一个家族的人生活在一起抱团取暖。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工缘关系又逐渐取代了血缘关系,尤其在单位统一分配住房的年代,住一起的人既是同事也是邻居。
而现在,我们的邻居,大多只是陌生人,而且这些陌生人的搬家频率相当之高,常常还没认全,就已经搬走。
也许有人会说,以前的邻居,不一定都是亲人和同事,从陌生人培养起来的也有不少。
中青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当下邻里关系变冷漠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对陌生人戒备心理比从前更强了。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易对陌生人交出我们的信任。
心理咨询师Stan Steindl表示,“这是一个现代问题,虽然我们仍然生活在社区里,但经常会有非常强烈的孤独感。我们发现,当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时,我们的威胁系统就开始启动,开始在这些陌生人身上寻找威胁,并开始建立我们的防御系统。”
我们比从前更尊重个人的隐私和空间,尤其在城市,偷盗事件频发,从前“家家大门常打开”的习惯已经失去,防盗门、监视系统、报警系统却屡屡升级,从物理上隔绝了邻居们偶遇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常碰到像“马大姐”这样的“闲人”了
过去,生活条件有限,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相互依赖,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东家借盐油,西家出人力,一来一往,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如今,谁家不是万物齐备,就算真的缺了什么东西,一个电话一个订单,跑腿服务快递业务直接送上门,简直不要太方便。
从前遇到问题,我们可能会厚着脸皮敲邻居家的门寻求帮助,现如今,上网搜索就可以得到专业的答案,而物业和居委会制度的成熟,已经足够解决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实际问题。
我们的社交与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机、互联网和各类社交软件的普及,使我们得以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实时沟通,邻居不再是我们社交圈子的必选项。
科技让我们足不出户,远离社交
“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意义上的亲密邻里关系,正在逐渐消失。
即便如此,还是会在心里小小地希望,如果哪天做饭没有盐了,跑出去敲敲门,就有毫不犹豫开门把盐递给你的好邻居。
END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 更多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74320
- 2 80岁顶级富豪再婚娶33岁华裔妻子 7906128
- 3 星巴克大罢工 7815050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12454
- 5 向佐 我一踢腿就会走光 7640903
- 6 男子钓上一条自带“赎金”的鱼 7527423
- 7 特朗普:马斯克不会成为总统 7404516
- 8 鹿晗录制新综艺 法令纹明显 7385259
- 9 韩国一军方驻地爆炸 3名平民被烧伤 7267293
- 10 大S老公具俊晔站C位跳女团舞 71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