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你的嘴,就是你的出路

百家 作者:有书 2019-06-03 00:22:01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沐沐 · 主播 | 阿成

来源 | 国学一刻(ID:guoxueyike)


大文豪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一出道便以一篇应试策论,征服了文坛领袖欧阳修,令其感叹:


“有苏轼这样厉害人物,我这个文坛领袖的位子要早早让出来才好啊!”


书法上,他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绘画上,他开创了“士人画”,是后来“文人画”的始祖。


总之,苏轼以其过人的才华,不仅征服了朝中众位大臣,甚至连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大宋三朝皇帝都成了他的粉丝。


按说,以苏轼的这种条件,他的仕途应该十分顺畅,但他偏偏将自己的仕途走成了“黄州、惠州、儋州”。


为什么会这样?用苏轼自己的话说,都是因为管不住这张嘴啊!



不注意说话方式

再强的能力也是枉然


北宋的江山是赵匡胤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抢来的。


皇位来路不正,就注定了大宋各代皇帝都有点心虚,生怕别人借此起兵造反,因此,他们对舆论的控制相当严格。


用陆游祖父陆佃的话来讲,已经达到了“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于人为风采”的程度。


据说,宋太祖甚至悄悄地告诉礼部尚书陶谷,做官的秘诀就是“依葫芦画瓢”。


意思是,少说话,多听指令做事。


在这样的风气下,苏洵一再告诫儿子要谨言慎行,甚至用车中不起眼的“轼”作为儿子的名,以示警戒。


然而对苏轼来说,这并没有什么用。


苏轼坚信,对朝廷大事有不同的意见,一定要直接指出来!


1067年,宋神宗继位,他对官员冗余、久受外敌欺辱和财政不堪重负的现状不满已久,一上台便启用王安石,锐意通过变法富国强兵。


苏轼是坚定反对派,他直接上书皇帝反对新法就罢了,还在朝堂上、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讥讽皇帝亲自请来的王安石,及其力主推行的新法。


为了给推行新法统一舆论,王安石编了本《字说》,重新解释汉字的结构意思。


一次,王安石问苏轼,斑鸠的“鸠”怎么解释。


苏轼讥讽道:


“一公一母两个鸤鸠,加上他们的七个孩子,就是九只鸟,因此,鸠就是九只鸟。”


苏轼名气大,粉丝多,舆论影响不容小觑,其不顾场合地讥讽朝政,给变法带来了巨大阻力,令王安石等人十分恼火。


同时,他这种以天下自任,议论褒无所顾忌的行为,也让朝中其他一些大臣十分不满。


所谓语言既是一把伤人于无形的利剑,也是一把给自己栽刺的好锄头。


因此,尽管苏轼有才华,但宋神宗每次提出要重用苏轼时,都被大臣们驳回,最后连宋神宗都悄悄地问司马光:


“你常给我说苏轼这人品行不错,你怕是看错了吧。”


本可以在朝廷大干一番的苏轼,就这样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只好请求下放到地方。


后来,苏轼还因为议论褒贬无所顾忌而坐牢103天,史称“乌台诗案”。




管不住自己的嘴

常常得罪人还不自知


“乌台诗案”后,苏辙实在是不放心哥哥的这张嘴,于是每次写信都要叮嘱哥哥:


“少说话,少说话,少说话。”


苏轼也吓怕了,写信给朋友说,再也不敢乱说话。


但是,你以为苏轼真的改了?没有。


苏轼说,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我没说要改啊。


其行不改,其祸必至。


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陪宋哲宗祭拜天地神灵祖先后,来到司马光府邸吊唁。


负责司马光丧事的程颐不许吊唁,理由是:“《论语》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让大家明天再来。


有人反对:“孔子说过哭过就不能歌,又没说过歌后不许哭。”


程颐可能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有点老羞成怒。


在这种场合下,最需要的是缓和气氛,给程颐台阶下。


此时,被高太后从地方调回中央没多久的苏轼,又没管住自己的嘴,挖苦程颐说:


“你说的礼法是京城臭水沟里爬出来的假叔孙通制定的礼仪。”


话一出口,苏轼自己痛快了,一帮大臣们也乐呵解气了,在大门口哄堂大笑了起来。


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苏轼可谓是踩着程颐的痛处说,让程颐的门生们恨得牙痒痒。


不久,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对苏轼发起了猛烈攻击,“洛蜀党争”开始,于是,苏轼再次被迫远离京城。




不注重场合说话

再好的朋友也会走散


多次因口舌而遭受祸患,连苏轼自己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劝他说:


“老师,请您一定要谨言慎行啊,同时请您记得,祸患不仅出自口舌,也出自文章啊。”


但苏轼说,我心里有不满的,如果不说出来,就像吃饭吃到苍蝇一样恶心。


《论语》说:“驷不及舌。”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慎重,否则真的难以收回。


苏轼本来与章淳关系还不错,两人同乡,“乌台诗案”时,很多人都躲着苏轼,章淳不仅多次到狱中看望苏轼,还积极营救。


大概也正因为这事,苏轼将章淳划归为自家人,说话也没那么注意分寸。


即使是生死之交,有些话也只能关起门来说,但苏轼完全没有这个意识。


章淳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每天都要临摹一遍,不料苏轼却对别人说:


“章淳临摹《兰亭序》,没有自己的特色,终究不能算是高水平。”


以苏轼在文坛、绘画和书法界的声望,这句话传出去,无疑是给章淳的书法定了性。且类似对着外人评议章淳的行为还不止一次!


这让章淳心里怎么想。


据说,还有更出格的。


传言章淳出身不好,是乱伦所生,并且刚生下来的时候,他母亲是准备将他溺死的,后来家中一个老仆人看他可怜,便将他救了下来。


在注重礼教的时代,是个普通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更何况章淳作为朝廷重臣,那更是秘密中的秘密,不仅关乎体面,甚至关乎仕途和生死!


作为铁杆好友,苏轼却没有管住嘴巴,竟然将这个秘密写到诗文里去了!章淳的身世立即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了!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再好的朋友,也有不可触犯的逆鳞。


自此,章淳与苏轼的友谊小船彻底翻了。章淳对苏轼怀恨在心,一直找时机报复苏轼。


不久,机会来了。


宋哲宗上台,清算保守派。章淳抓住机会,立马跳出来拼命打压苏轼,将苏轼从一名三品大员一直贬谪到还未开化的海南岛做一名犯官。


回顾一生,苏轼无奈地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反观弟弟苏辙,一生谨言慎行,虽然官比苏轼高,但受到的攻击远少于苏轼。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吕大防,持重寡言,时人谓之“铁蛤蟆”,其官运也一直不错。


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好好把握语言,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才有可能在更好的位置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过,如果不是这么耿直,不是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苏轼也就不是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苏轼了。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在看 哦 !


作者:沐沐,一个爱好写作的文艺小青年。国学一刻,让文化走进生活,让国学温暖你心。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阿成,有书签约主播。电台播音员。公众号:啊橙子。新浪微博@阿成Alan。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免费带你读更多好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