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帝质疑《复联4》“霸屏”电影院
曾于里
马上就要“五一”小长假了。不同于往年,今年“五一”档国产电影纷纷撤离,原因再明显不过:《复联4》一家独大。《复联4》上映一周以来,每天保持着高达80%以上的排片,票房占比甚至达到逆天的98%。《复联4》的“屠榜”式排片让其他新片可见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这也引起业内不少人士的批评。
之前大家多是私下吐槽或自嘲,但4月28日,新晋柏林影帝、演员王景春的一条微博挑明了这一问题,也引起轩然大波,#王景春斥复联4排片过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王景春在微博上放了6张《复联4》排片的截图,并写道:“必须100%排片啊!跪都跪还要什么脸呢?”
王景春的两条微博
虽然批评王景春的人占据了大多数,但也有不少人理解他的愤慨。之后王景春进一步回应道,“我今天的确有点酸,但酸的不是漫威电影和观众,而是环境本身,希望不同类型的影片有各自的空间”。
该怎么看待《复联4》“屠榜”式排片?又该理解王景春的愤慨?
漫威影业在微博上发布的票房海报,中国内地票房已经破22亿元
截至4月29日10时,漫威影业发布了4款票房海报,网友们已经发现,这是一个海报彩蛋,拼在一起会成为一张大海报,目前来看还差两张
高排片是无可厚非的市场选择
在王景春的这条微博底下,最热评论写道,“有人看才会这么多排片。不是排片多才有人去看。”
王景春微博底下的最热门回复
没有错。影院开门做生意,目的非常简单,赚钱。没有哪一个院线经理跟钱过不去,明明一部电影很受市场欢迎,却故意压低排片。而《复联4》的票房占比与上座率也说明了一切。连日来《复联4》上座率高于大部分新片,80%的排片拿到95%以上的票房占比,足见《复联4》的单片产出是最高的。影院排片向《复联4》倾斜是自然而然的。
《复联4》上映以来的票房占比和排片占比
那为何纯粹的市场决定有人会指责?这并不是业内人士第一次对商业大片高排片表达不满了。我们常听到的理由是:商业大片高排片是“垄断”,会挤压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剥夺观众的选择权;电影是消费品也是文化载体,电影营业者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
法国院线的做法是他们认为的理想样本。在法国,一部电影排片不能超过35%,以让更多类型风格的电影上映,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有业内专家早在2017年就有过倡导,“或许,我们可以出台一项明确的规定,就是任何一部影片的排片市场占比不能超过38%(已经比法国高三个百分点)。”
这些理由听上去都非常正确,可为什么实行起来那么难?归根结底还在于,国情不同,电影产业所处阶段不同。
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影院生存非常艰难,亏损的占据一大半。虽然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的银幕数累计总数达到了63329块,全球第一,遥遥领先;但伴随着影院向三四线城市的不断拓展,以及银幕数的快速增加,观众人数并没有增加。今年第一季度电影票房同比负增长8%,观影人次负增长14.5%,按今年北京电影节“互联网电影主题论坛”上爱奇艺CEO龚宇的说法,大概一半的电影院是亏损的。
因此对于大部分影院来说,出现一部像《复联4》这样的大片,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只有这样的大片才能激发那些“低频次观影群体”走进电影院,一部大片的票房贡献率轻易顶得上一个冷清月份了。很多影院尚且自己朝不保夕,你在那边大谈特谈什么挤压小成本电影生存空间,可电影院的生存空间又有谁来保障?
另一方面,不要只看到某些国家或地区对最高排片的限制,这背后有多重政策支撑。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对于艺术影片生产提供高达70%的资金,对于艺术影院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优惠。而像法国,又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电影传统和群众基础,观众对于文艺片的接受度非常高,但放眼全球,像法国这样的艺术电影国度,也是屈指可数。
加之,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市场对于上映的电影是没有配额限制的,平均每天就有2-3部新片登上院线,观众可选择选项很多,这时反垄断也是必须的。但当前我们对外语片的上映是有限制的,而优质国产片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仍然孱弱;虽然每年有上映记录的电影也达到1000余部,但真正大规模登陆院线的,也就三四百部。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供给充足,垄断导致了许多优质电影没有排片;而是供给端严重不足,电影类型不够丰富,可选择的优质电影太少。好不容易出了个大片来填补档期,这个时候你再限制它的排片,观众的选择权是变少了,而不是增加了——“强迫”观众不看《复联4》,这哪里是选择了?
可见,《复联4》“屠榜”式排片,虽然不合理,但矛盾的是,它又是合理的。
理解王景春的愤慨
因此以后像《复联4》“屠榜”式的排片依旧会出现。银幕数盲目扩张,供给端生产能力不足,影院对于大片的依赖有增无减。
虽然王景春这次的发言有失妥当(比如用“跪”来形容),但撇开他的着急失言不谈,他的愤慨也是能理解的。联想到之前他主演的《地久天长》的一系列遭遇(累计票房4500万),作为主创者,为中小成本制作的优质电影冷清的市场境遇不平则鸣,也是一种应该被倾听的声音。
与旗帜鲜明地迎合观众需求的商业片不同,许多文艺电影是背离市场、背离观众的。因此有业内人士秉持这样一个观点:文艺片没市场、没观众,是理所当然的;文艺片不能既追求自我表达,又要观众去理解它接受它,观众没这义务。换句话说,观众喜欢《复联4》是常态,不喜欢《地久天长》也是常态。
王景春微博底下这一回复颇具代表性
这话对又不对。“不对”是因为,你不给观众选择,哪里知道观众会不会喜欢。就像之前《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引发风波,导演毕赣就认为,针对观影群体的所谓“精准营销”是一种业界对观众的强力傲慢。他说,没有人能够决定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喜欢看什么电影,比如他本人就是一个来自小城市的艺术电影爱好者,他相信他营销的对象,一定有喜爱这部电影的人。学者戴锦华也曾有类似看法,“艺术电影追求的不是大片的排片率和票房,但是艺术电影有权利和观众相遇,有权利接受市场的检验。”
“对”是因为,你有提升观众审美的雄心,可以,但影院没有义务牺牲利益陪你冒险,人家也要生存也要盈利。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业片才符合绝大多数观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文艺片与商业片在商业院线上共同竞争,文艺片成为炮灰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这不仅仅是中国文艺片的处境,全世界绝大部分市场文艺片的处境——哪怕是美国,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应该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艺片有权利与观众相遇,但商业院线也有权利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共识内部是矛盾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要老想着在商业院线上解决文艺片的困境,而应为文艺片另辟出路。
权益之计是,文艺片在商业片中找空间;而结合大多数国家的做法,说到底,建立艺术院线,建立独属于文艺片的生产、宣发、上映模式,方是长久之计。我国的艺术院线尚在起步阶段,除了北京、上海等城市有较为稳定的影院支持和排片放映外,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普及,所以目前大部分文艺片从立项到宣发基本还是按照商业片的模式走,这是不可持续的(毕赣、王小帅都摔过跟头)。有了艺术院线,才能将关注、喜爱文艺片的观众都聚拢起来,这些观众虽小众虽分散,但聚拢起来却也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观影数量(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认为,目前国内的文艺片受众群体数量大概在300万),这才能为文艺片赢得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
当然要建立艺术院线又有新的问题滋生了,比如有人估算一个艺术院线每年至少要有100部艺术电影支撑,我们又没有足够体量的艺术电影去支撑,无米下炊。放开艺术片的引进,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就尤为重要了。比如我们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截至4月16日加盟银幕达到3795块。艺联的作用渐渐凸显出来,但当前影响力仍然有限(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城市里的哪个影院有艺联加盟的银幕),如何巩固存量,吸引增量,是接下来可以好好着力的地方。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王景春式的质疑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没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焦虑与愤懑就会一直存在。不必着急指责院线,也不必指责王景春,它们指向的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电影人一起努力吧。
陈砺志在王景春微博底下留言,谈到了问题所在
本期实习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7990780
- 2 多省否认花一万亿推平黄土高原 7986103
- 3 央视蛇年春晚分会场确定 7865842
- 4 数说2024中国经济脉动 7715080
- 5 13.2万瓶“特供酒”销毁 7608791
- 6 中国籍两兄弟在日本偷走3200颗包菜 7553788
- 7 近9000亿美元!拜登签了 7495785
- 8 美国航空公司停飞限制取消 7376887
- 9 充绒量仅3克 波司登客服回应 7297191
- 10 景区回应李现在虎跳峡举国旗 714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