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里,那些没说破的事:每个偏爱,都有代价

百家 作者:毒舌科技 2019-03-13 14:36:54

家族の風景 手嶌葵 - 虹の歌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文 | 冰千里&五花鹿


热播剧《都挺好》最近频频上了热搜。


这部豆瓣8.5分的剧,用苏家一个小家庭的生活,揭露了中国式家庭一个隐蔽的潜规则:


亲子之爱,可能只是一场秘而不宣的交易。


在这30多年来,苏家母亲在家里独揽大权,分配着家里的爱和资源,精打细算。

    


家里一共四间房。


苏母一间留给自己住,一间卖了供大儿子去留学,两间卖了供二儿子找工作、买房结婚。


因为大哥留学,小妹房间被卖,只能和爸妈挤着睡。原本很有希望上清华的她,被妈妈以“家里太穷”为由,安排去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大学。


很多人一边追着剧,一边可怜着小妹。


但我却觉得:


这个家庭的3个娃,都被均衡地养残了。


在苏母突然离世之后不到一个月,这个家庭犹如褪去了保护层,里面的毛病被一刀一刀地剖开:


大儿子爱面子,瞎承诺,搞得险些离婚;

二儿子啃老,几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没有亲密关系.....


这些毛病的源头不仅仅是“重男轻女”那么简单。


更准确的说,问题的根源是


父母的功能性养育


在苏母眼中,每个孩子的功能不同,因此产生的对待方式自然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就像重男轻女的家庭。往往儿子是为了养老,所以得到重视;而女儿没有养老的功能,只能被忽视。


剧中也是如此。


苏母的“功能性养育”,差别化地对待着每个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现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剧。


1


大哥苏明哲,是个好面子的学霸。


本科清华毕业后,在家里呆了2年,只为申请美国名校,光宗耀祖。最后如愿成为斯坦福硕士,定居美国,结婚买房生子。


母亲离世后,他回国奔丧,随后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撑起大哥的面子,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请求妻子隐瞒自己失业的事情,在妹妹面前吹牛说想再买一套房子。


逞强承诺把爸爸接到美国,却没能力赡养他。最后妻子因为家庭拮据发脾气,才暂时作罢。


后来在妹妹明玉的暗中帮助下,他回国发展。


结果一回来就吹嘘自己的新工资,夸下海口给爸爸买三房一厅,结果两房一厅的首付都拿不了,妻子和宝宝的生活质量也大大下降。

       


回溯过往,才知道这些过分爱面子的行为,源自20多年来苏母的潜移默化。


苏母从小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尽管非常能干,也从未获得过父母的认可和赞赏。


长大后,她一边接济着弟弟,另一边心里隐藏着不甘,迫切需要新家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不巧,她的丈夫是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没钱没能力,在家里不敢吱声,在单位常常被同事瞧不起。

       


因此她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上面。


大儿子从出生开始,就承载了她最重要的梦想。


她对大儿子的期望是:


功成名就,“替代”她那无能的丈夫,让她在邻居和亲戚面前抬起头来。


为此她拼尽全力。


在得知每年15万的留学费用后,她为了面子,不惜卖掉房子,也要供他上学。  

   


苏明哲认同了这个期望,享受着一切资源,并最后成功地证明了自己。


在庆功的酒桌上,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来祝贺,满脸敬佩。


妈妈坐在席上很是得意,如愿翻身。


在妈妈心目中,苏明哲的功能是给家里挣面子。


这20年来的养育,苏明哲也把它当做了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剧中有一次妹妹去了美国,偶然得知他失业,多聊了几句,他马上恼羞成怒,指责妹妹来看他笑话.......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潜台词:


我是给家里挑大梁和长脸,这是我最重要的价值,决不能被否定!


功能性养育,把他变成了只有某种功能的人。


2


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老二苏明成身上。


他满足的,是妈妈“被关注”的需求。


在原生家庭中,苏母作为女性,被忽视是家常便饭。来到了新的家庭后,丈夫木讷,两人没有感情。


她孤独地撑起家庭,全心投入,希望能“被看见和感恩”。


老二苏明成知道在“长面子”上自己争不过大哥,于是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情感上的需求。

       


他察言观色,发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非常依赖与讨好,不断地传递各种爱的信息:


“妈妈你辛苦了”

“有你在身边真好”

“您做的饭最好吃”

“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您”

.......


这让苏母感受到了被需要、被认可、被关注,老二因此获得了更多宠爱。


大儿媳妇生孩子时,苏母不愿意暂时去帮忙,只想留在国内给二儿媳妇做她最喜欢的抹茶酸奶。


但这份爱也困住了二儿子。


这些年来,妈妈享受着他的爱和需要,也要求他天天陪伴着,剥夺了他在个人事业的精力。

       


他没有锻炼和施展能力的机会,越来越无能,在兄妹中抬不起头来。


更严重的是,在这20年来,他把“情感输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在新的家庭中对老婆百依百顺,应酬一半老婆一打电话就回家,延续了之前的模式。


心有不甘,但跳不出“无能”的框框。


在妈妈去世之后,他一边照顾着爸爸,一边听着妻子的话还欠父母的债,日子过得紧巴巴。


而小女儿苏明玉,更是不容易。


当她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竞争手段”。尽管她学习很厉害,很懂事,但这种功能大哥已经实现了。


加上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苏明玉从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于苏母而言,她没有什么功能。


只要乖乖的,不费钱不费事就好。

       


其中第一集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母亲分别给老大老二夹了鸡腿,根本无视老三苏明玉。这两根鸡腿的名字分别叫“面子功能”“情感功能”


而父亲默默看到了这一幕,夹了根鸡腿准备给女儿,却被苏明玉果断拒绝。


这根鸡腿也有个名字,叫“被忽略的怜悯”


而在明玉拒绝接受那根“怜悯”鸡腿那一刻,“坚强”诞生了。

       


当一个孩子不再满足父母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又不断被打压,为了生存,她只能收回需求,压抑不满,变得独立,逃离这个没有立足之地的家。


正如同学问苏明玉要考哪个学校,她毫不犹豫的回答:“清华。因为离家远”。


最后,明玉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场与妈妈最剧烈的争吵以后。


她离家出走,少了父母的“保护”,她变得更加强大、有魄力,事业节节高升,成了大公司的总经理,业界雷厉风行的销售大人物。


而这种雷厉风行的背后,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女孩,压抑了内心被爱的渴求,下定决心不再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


因为在她心里,关系和需求,最后不过都是伤人的东西。


后来即使遇到一个愿意时刻照顾她、互有好感的男人,她也坚决不进入恋情。


只有在喝醉之后,她才敢放松下来,暴露出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3


功能性养育,让这三兄妹过得太别扭了。


它的畸形之处,在于把亲情变成一场交易。


父母和孩子形成了一个“共谋”:


父母一边付出一边期待,孩子为了得到爱和关注,于是想办法满足那份期待。


最终,孩子某方面的自我得到巨大的强化,也意味着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自我。


而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做,一般源自童年的匮乏。


在这部剧里面,苏母就像是一个过分残缺的圆,迫不及待地在儿女身上,索取她在原生家庭的一切缺失。


大儿子让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面子;

二儿子弥补了她从小被弟弟夺走的爱;

小女儿“没用”,所以越不花钱越好。


可是这样索取,也把儿女们榨残了。


这样的家庭模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前阵子,有位卢女士找我咨询,让她困惑的是自己忍不住对大女儿苛刻,对小女儿却很宠爱。


不同的态度让两个孩子常有冲突,大女儿甚至会趁她不在时欺负妹妹。


咨询了挺长一段时间,她才慢慢找到了令她矛盾的情结点。


卢女士姊弟三个,年龄相差很近,她排行老二,是母亲最嫌弃、最挑剔的那个。


在她的回忆中,母亲不是在挑她的错,就是在贬低她。有次母亲安排她打扫卫生,结果因为几根头发没被清理,就罚她不许吃饭。


她当时十分委屈,大声反驳,居然被母亲扇了耳光。随后她跑到家后面的小树林,整整哭了一个下午,一度怀疑自己不是母亲亲生的。


后来当卢女士有了大女儿时,母亲来帮忙照看。她发现母亲对女儿很包容,从来都推满笑脸,而她自己反而对大女儿百般挑剔,简直和当年母亲对她的刻薄一模一样。


随着咨询不断深入,我们才发现:这种刻薄,背后是她心理需求的一个填补。


潜意识里,她对获得母亲宠爱的大女儿充满了嫉妒,就像是以前嫉妒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但小时候的她没有力量表达自己的嫉妒和不满,只好在现在通过挑剔,让大女儿体验到了自己曾经的感受,发泄自己压抑许久的恨意。


三年后小女儿出生,卢女士也渐渐获得了成长,就把对大女儿的愧疚加倍补偿在了小女儿身上,宠爱有加。


从小女儿身上得到的爱的反馈,也让她有了被爱的感觉。于是偏心得越来越明显。


这两个孩子分别接受了妈妈的“恨的需要”“爱的需要”


当我们在咨询室捋到这个地方时,卢女士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不仅仅是对女儿们的愧疚,更是对自己匮乏的童年进行哀悼。


她意识到,自己的确缺失了,更知道,自己的匮乏要靠自己一个人去填满。


穿透了这一层迷雾后,她才能真正地看到活生生的女儿们,看到她们真实的特点和需求,并且用更加合理有爱的方式,去对待她们。



在我的咨询室中,苏母、卢女士这样的父母很常见。


有的父母小时候受太多管教,长大后把自由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忽视了基本的规矩建立,最后孩子在上学后适应不良;


有的父母从小被忽视,有了孩子后过分关心、过分照顾和过分打扰,其实是想借孩子的人生,来补偿自己童年的遗憾,但却也剥夺了孩子的独立和主见。


如果没有觉察到问题,这些上一代的伤痛又会轮回到新的一代中。


所有心理学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相:


只有自己人格独立,才能养育人格健康的孩子。


因此,明确自己功能性需要的来源至关重要。


了解的越多,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少,对他的捆绑就越低,孩子就越可能很好和你分离,面对他自己的人生。


世上没有谁有义务无条件满足你的“功能需要”,更别说是一个鲜活的新生命。



现在这部剧还在播。


比起狗血的剧情、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和解,我更希望每个主人公能在矛盾和困境中,慢慢看到自己的缺失,找回自己的人生。


毕竟,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悲剧,需要靠某一代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补偿来终止。


这并不容易,但我希望,我们可以是那一代。


走出轮回,成为新的一代。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毒舌科技 l ID:dushekeji

长  按  二  维  码 , 一  键  关  注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