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慈欣 :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

百家 作者:澎湃新闻 2019-02-12 14:10:52

王诤


同步于己亥年大年初一公映的《流浪地球》(含大年三十午夜场)、《疯狂的外星人》,在上映一周后,前者票房堆高已达22亿,后者则以15亿紧随其后(截止到北京时间2月11日16时统计数据)。两部科幻题材的电影领跑整个2019贺岁档,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绝无仅有,更成为新春佳节人们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谈资。


这其中,《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影像质感令观者惊艳——虽然由于主演及作为投资人之一的吴京之前 “战狼”的人设,给电影在舆论场招致了些泛民族主义的质疑,但“出乎意料的成功”是国内观众之于《流浪地球》的主流声音。这部“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电影甚至引发了不少外媒关注,《纽约时报》给出“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的报道标题。在博取好口碑的同时,《流浪地球》公映后一路实现票房逆袭,单日票房连续两天破四亿,成为继《战狼2》后第二部达成此项成绩的国产影片。更以耗时六天便票房超过20亿的成绩,打破了去年同档期《唐人街探案2》所创下的纪录(7天)。


《流浪地球》海报


与现今《流浪地球》的票房高歌猛进相较,《疯狂的外星人》因着导演宁浩以及一众主演集纳了眼下中国业界最当红的喜剧演员,而在首映当日成为全国院线经理一致看好的“宠儿”,不独当日排片最多,票房也一气冲破四亿。宁浩+黄渤/沈腾/徐峥组合释放的“笑果”自不必言,电影片尾响起的《难忘今宵》甚至一度让影院中的中国观众错以为这才是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可笑归笑,此次电影公映前后关于剧组“虐狗”的传闻,以及电影情节中“耍猴、耍外星人乃至外国人”的桥段设置还是让中国观众,特别在一线城市观众中激起了不小反感。尽管15亿票房的成绩是宁浩所有作品中最高的,但豆瓣评分6.5的刺目,还是令他遭遇到从业至今从未遇到过的“口碑危机”。


在人们谈论这两部电影的逸兴横飞背后,显然不能忽略电影背后原著小说作者大刘,刘慈欣先生的看法与声音。票房成绩已然让他成为继刘震云、严歌苓之后,中国内地最成功的影视作品改编作家。但这顶帽子这么快就戴在头上,不仅事主刘慈欣本人有些回不过神,过往追捧他作品的读者们恐怕也会有些不以为然——不管是《流浪地球》只选取了“为地球装上发动机,逃离太阳系”的创意点继而铺展故事,还是《疯狂的外星人》仅仅同原著小说《乡村教师》在荒诞性上找到了“共鸣”,两部电影所讲的故事显然同原著的内容与深度间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即便故事没多大关系,谁也不能否认两部电影从当初立项到拍摄都与这位“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大神干系甚大。既如此,那就听听大刘在看完电影后怎么说吧。


刘慈欣 视觉中国 图


澎湃新闻:我们先谈谈《疯狂的外星人》,在结识宁浩导演前,你对于他的电影有什么认知和看法?


刘慈欣:我最早接触到宁浩导演的电影,就是在2006年《疯狂的石头》,电影在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看到有中国电影采用多线索,包括时间线平行进行的模式来讲故事,觉得很新颖。电影的荒诞感非常有喜剧效果,同时在笑过之后你还能体会出有很深刻的内涵。在这之后我几乎看过宁浩导演所有的作品,包括《无人区》。


2009年的时候有个机会让我和宁浩坐下来深谈了一次,我们没有谈太多具体的作品,反倒聊了很多关于科学与科幻的话题,互相聊了各自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令我非常意外,宁浩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我才发现他的视野其实非常开阔,并不是一个只会拍喜剧片的导演(笑)。那次见面后,我们交流就多了起来,直到谈到《乡村教师》这个项目。


澎湃新闻:《乡村教师》从改编,到《疯狂的外星人》的问世经历了五年,这恐怕是宁浩导演准备期最长的一部作品了。


刘慈欣:是的,我们前后谈这个电影大概经历了5年的时间,谈剧本创作,其间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宁浩导演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当时大家提出了很多基于《乡村教师》这篇小说本身的改编方案,但我们俩都不是很满意,过程中他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最终)和《乡村教师》故事本身的关联度就不是太大了,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故事应该完全算是宁浩导演的原创,已经和我的小说关系不大了。但宁浩导演一直认为他后来一系列的想法本身是和《乡村教师》小说有一定关系的,两者在内在存在很多共通之处,比如从故事上来说都是在描述地球上的一个小人物和外星人相遇的故事,而且通过双方的交流,小人物用自己的行动拯救了地球。从这点上来说《乡村教师》跟《疯狂的外星人》是一致的,都描述了外星文明进入地球文明最底层,进入了我们中国最世俗的那个社会之后,最遥远的外星文明和中国世俗文化,它们之间相互发生碰撞与交流,进而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


澎湃新闻:宁浩导演称原著小说的荒诞性让他在改编时找到了共鸣,你认为《乡村教师》小说本身的荒诞性在哪里?


刘慈欣:我的《乡村教师》这部小说的荒诞性自然是有的,本身这个小说的结构就能够体现出一种极其强烈的对比和极其强烈的反差,一边是最世俗和平凡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是最远离现实,最空灵的宇宙,像外星文明和银河系的战争。这两者按照常理来说是八竿子绝对打不着的,但在小说中它们的确发生了碰撞,这个碰撞本身就带有巨大的荒诞色彩。至于幽默感或者说黑色幽默,我认为《乡村教师》是一个很沉重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让人笑出声的,而宁浩的电影则是非常幽默的。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澎湃新闻:目前来说,《疯狂的外星人》在票房上的商业成功毋庸置疑。但电影在舆论场上却遭到了一些质疑,比如对于“耍猴”情节的设置,你怎么看待宁浩在《疯狂的外星人》里建造的世界观?


刘慈欣:耍猴是中国很古老而传统的一个行业,我记得在小时候甚至是“文革”时期在街头都见过耍猴的,当时也很好奇。其实这个东西也不光是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可以见到,比如外国的马戏也要让各种各样的动物去表演一些动作,还有一些国家也会训练动物去完成一些劳动,比如热带的国家就有训练猴子去摘椰子。所以这事在道德上我不予评价,因为它很复杂。我是觉得耍猴,当我们把它的训练模式现代化之后,这门艺术应该被传承下来。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澎湃新闻:你本人如何评价《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这两部电影?


刘慈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这两部电影从风格上来说是差异很大的,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但都给了我同样的一个感觉,就是我觉得这两部电影不应该在现在出现,也不会在现在出现。我所设想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途径原本是,头几部大规模、大投资、重工业型的电影,无论在票房或者口碑上都不会太成功,都可能仅仅是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当我们逐渐积累起经验,培养出人才的时候,建立起相应的工业体系以后,才会出现那种口碑和票房都很成功的电影。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两部都是第一次尝试大规模投资的科幻电影都很成功。《疯狂的外星人》投资也是很大的,并不比《流浪地球》少。同时,这两个片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影像品质,并没有出现第一次尝试这种类型电影所可能出现的那种稚嫩感和不成熟感,就是感觉导演在拍这部电影前起码已经有过几部类似电影拍摄的经验积累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就是中国科幻电影一起步就已经找到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流浪地球》是一个彰显特效的科幻片,观众看的就是特效,但是《疯狂的外星人》是把特效藏起来的电影,我看完觉得宁浩导演是不想让你看到任何特效的,但实际上《疯狂的外星人》里面的特效并不少,它是努力把特效变成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让两者间的融合越真实越好,


光是外星人用到了动态捕捉技术,其实那只猴子也用了特效,整个的处理天衣无缝,给人感觉很成熟,观众不会跳戏去想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反而是这部电影的成功。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澎湃新闻:但《疯狂的外星人》在后半段,还是让人找到了过往国产科幻片神幻化,甚至魔幻化的影子,而这恰恰是过往我们批评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病灶。


刘慈欣:其实不管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电影,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科幻小说,本身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是风格各异的,有像《流浪地球》这种很硬的,以技术构思为核心的科幻,也有宁浩那种后现代解构的风格的科幻,至于说《疯狂的外星人》,我认为它就是一部科幻电影,并不是魔幻电影 ,因为它的整个故事的基础是建立在科幻构思上面的,包括外星人到来,以及外星人飞船在地球上的坠落,这些都是科幻的内容。最后的那些情节其实与科幻并不矛盾,科幻电影发展至今本身也吸收了很多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学与电影的表现方式,也有从科幻这种独特的角度对现实的隐喻和反映。


这两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的公映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起步,它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开了一个好头,让中国的科幻电影能够有一个多样化的风格,也就是百花齐放的风格,而不是照着某一种模式发展下去,我觉得正确的发展模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宁浩的电影相比《流浪地球》来说更个人化一些,更有它自己的色彩,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有他自己的风格。


《流浪地球》剧照


澎湃新闻:这两部电影同原著小说相较,有一个共同的选择是故事内容本身和原著关系不是很大,甚至没有什么关系,作为原著作者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取向?


刘慈欣:作为小说作者我并没有失望。我在看《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的时候,感觉都是远远超出了我对这两部电影的预期。我其实觉得宁浩的这部《疯狂的外星人》已经可以和80年代的一部经典之作《E.T》相媲美了,当然《E.T》里面并没有荒诞的色彩。我认为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肯定是不一样的存在,科幻小说面对的受众群就是科幻读者,而看电影面对的则是广大的观众,如此高成本的电影,光靠科幻读者肯定是撑不起票房的,所以从侧重点来说,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之间的表现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传统的科幻小说读者,可能在看完电影后有一些他自己的不适应,这可以理解,但电影本身的品质我认为还是很高的。


澎湃新闻:通过阅读你过往的作品,特别是《三体》中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设定,似乎可以说你本人其实是秉持科学主义的,甚至对人类社会抱持着一种洞若观火的冷感。但这种态度,或者说接近于西方科幻小说的创作态度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都存在一些抵牾之处,这是否会造成你的作品在国产科幻电影改编上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此次这两位导演都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回避甚至改编。


刘慈欣:科学的冰冷感和质感,以及由科学带来的对于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理性思考,这些东西本身都不是我的作品中所特有的,都是科幻文学所具备的固有的品质,因为科幻文学本身就是由科学和技术所催生出来的文学体材,所以自然就带着科学技术的理性在里面,当然现在科幻的一些变化,我们也是一两句说不清楚,比较复杂。但科幻小说天生就是带着科学理性的,是用一种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观察人类,观察大自然,并且把它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我认为这是科幻文学的最本质的一些东西。至于这种东西在现阶段中国观众是不是接受,我们现在并不能断言,因为以前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作品,观众也没有看过,我认为从文学上看大家还是接受的,否则《三体》也不会卖出上千万册。


理性本身其实并不意味着悲观,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前途,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个乐观本身也是带着理性色彩的,并不是很盲目的乐观。从我自己来说,我认为只要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类就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像《流浪地球》中所遇到的这种大灾难中,能够把人类的种族延续下来,拯救人类的唯一的力量就是科学技术,不会是别的,可以强调人类的集体主义和献身精神,以及勇敢的品质,但这些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用的,这些不用我说,都是常识。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有很多不太被人注意的东西,目前大家所注意到的就是人们对故土的眷恋,父子间的亲情,但这部电影里面其实有很多理性或者说很冷酷的展现:在大灾难中整个地球的人口减少了一半,这句话电影开头就交代了;影片中有整个杭州几十万人瞬间被岩浆吞没的画面,尽管是一闪而过,但我认为观众还是接受了,因为那实在是那么大灾难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中国科幻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用高品质的技术去讲出一个优秀的故事,用高品质的特效把科幻构思展现出来,我相信这些东西只要做得很精良很好,中国观众是能够接受科幻这种思维方式的。


澎湃新闻:基于你在科幻小说创作上的成功,以及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成绩,有一种观点将此同当年西方科幻文学包括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做对照,就此你有何感想?


刘慈欣:我认为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应该分开来看,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我并不认为“黄金时代”到来了,但我认为它已经站在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上,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我对中国的科幻影视是持乐观态度的,它会很快繁荣起来。但中国的科幻文学这方面,我认为它前景是不明朗的,这些年来,虽然它由原来的一个偏远的存在受到了媒体与公众的关注,走到了聚光灯之下,但它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的出现和以前比也差不了太多,所以我对科幻文学的前景是觉得不明朗,不能说是悲观,至少是不明朗。


澎湃新闻:最后一个问题,《三体》电影到底怎么样了?据说亚马逊影业对电视剧改编权也有兴趣,你本人接受好莱坞或者西方改编自己的小说吗?


刘慈欣:我也是电影《三体》制作团队的一员,我们有统一的对外发言人……《三体》这部片子是一个非常大的科幻制作,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克服。去年亚马逊影业同我谈《三体》的电视剧改编权,这消息属实。我并不排斥好莱坞、西方的创作者来改编自己的作品,但我希望他们中成熟的、一流导演来做这件事。听说中影《流浪地球》立项之初也想找西方导演来做,但最后没有成功,这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当我们自己的科幻影视先发展起来了,他们可能才会更感兴趣吧。




本期实习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