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事件最新回应(附报道全文)

百家 作者:互联网思想 2019-01-30 08:23:06

来源:李光斗观察  (微信号 lgdbrand) 文/李光斗

以下为报道全文:

(译文仅供参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李光斗观察  (微信号 lgdbrand) 文/李光斗


延伸阅读

华为每年上百亿美元投入研发为了什么?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来源:侠客岛 文:华言

什么是技术的魅力?   

 

抗战期间,李约瑟在访华中发现,“在四川嘉定,有人在可以遥望西藏山峰的一座宗祠里讨论原子核物理”——说的是当时西迁到乐山的武汉大学师生;而同样在战时烽火里,南京大学的教工们赶着1000多头稀缺品种牲畜,西行2000多公里抵达重庆,保存下了珍贵的科研资源。

 

如今,时代发展愈发临近饱和曲线阶段,不时有声音质疑,在曲线的“平顶”上,技术的质感与加速度如何维系?

 

“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关键节点上,中国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


 



突破



 

回顾两百多年来的世界工业发展史进程,有一个规律不可回避:任何产业的发展,其前提和基础都是科学的突破。

 

比如,力学和热学基础理论进步,推动了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后来经过100多年的改良,蒸汽机从原型发展到规模应用 ,最终开启了工业革命;再如,数学与物理的接力突破,奠定了无线通信的理论基础,马可尼从赫兹实验发现商机,方能拉开延续至今的无线通信产业大幕。

 

现代计算机无比强大的功能,起源于最基础、最简单的数学规则;航空航天产业的起飞,得益于空气动力学的演进;而有了化学家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物理学家对可控核反应堆的建设,原子能产业的雏形才得以展露。

 

一个不难发现的事实是,在过往数次技术革新的历史性时刻,率先振臂一呼的,都是科学土壤中肥力的根本——基础研究;而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科学家所铸就的基础研究史,也足以构成现代产业以及人类思维、观念更新的催化剂。

 

在当下中国,不少科学从业者、企业人已经意识到上一轮外来技术与产业分工红利的消失。有人说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上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你我身边的人工智能中就可窥见一二。

 

而那时的中国技术如何能立于潮头?切入点恰恰就在基础研究。

 

一方面,以基础研究为根基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就企业而言,在全球产业链的延宕起伏中才能有一席之地;对国家来说,免于“卡脖子”风险的科技安全才有保障。

 

“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在2016年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即使退一万步讲只求“不落后于时代”,基础研究也必须被划为重点。新技术进入时代的周期已经大幅变短。过去可以等科学家做方程,经过五、六十年再对方程进行实际生产上的应用;又比如电磁理论,也是等上数十年时间才为无线电所用。而今天的“等待区间”,夸张点说甚至可缩短至毫秒级。

 

研究与生产,成了必须齐头并进的王道。





研究



 

就中、外企业而言,产业的攻城略地只在表层,内里其实也是基础研究的“较量”。

 

企业家任正非在2016年举办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就提到过对基础研究尚未到位的忧心,“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而前几天任正非在深圳接受媒体群访时的一席话,再度代表性地将企业之于基础研究的紧迫感推到前台:

 

“正常传统的做法中,基础研究更多是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应该由大学、科学家他们探索完成了以后告诉我们,我们再进行工业实验,再去生产产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过去这种产、学、研分工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所以我们自己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构建成这么一个研发系统,使我们快速赶上人类时代的进步,抢占更重要的制高点。”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推出产品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基础研究上花费气力。而这在一些国外企业中也并不罕见。比如谷歌将财富日渐转移到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探索等领域。技术研究有句圈内行话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解释起来不复杂,就是把钱投出去,探索技术的可能边界,聚焦于人类的未来。

 

开展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收的逻辑实质上并不相悖。技术推进、超越于同行甚至走在整个人类社会前列,才可能有超额利润,进而进一步做战略投入,引领社会前进。

 

与此同时,对于下一轮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化,企业扛起一部分基础研究的担当,以及其自带的对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的吸引点,也能为中国技术的未来“占位”提供助力。

 

在不少企业人预设的未来技术浪潮里,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重回西方、以非人工智能主导的生产方式搬到东南亚、拉美等人力成本更低区域的分化可能时时存在,中国也需未雨绸缪、加以警惕。

 

举些例子来看,基础研究的突破性功效也通俗易懂。比如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由计算机与统计学构成,“我们要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干啥?就是统计”;而中国目前已经在探索的、在寒冷地带实现手机照相功能,本质上也是基础科学带来的福利,一种在低温下不会凝固的“胶水”,在部分科学家看来或会成为突破现有国际技术水平的关键。

 

危,未尝不能成为“机”。


企业家任正非

 



教育



 

怎样搞好基础研究?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答案。但最根本的逻辑绕不开:需要“基础教育”来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道理都懂,只有在一个足够鼓励科学、尊重教育的社会氛围中,超越性的科学与思想才可能实现。

 

放眼世界,但凡在核心技术层面领先的国家,其教育必有值得称道之处。德国的机床、精密制造,英国的航空发动机、机械、微电子,日本的材料科学、尖端机器人,其背后都有或均等、或精英的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因此,中国技术如果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可见的“捷径”只一条——踏踏实实振兴作为基础研究之根本的基础教育。进一步讲,还要更多聚焦于基础教育的根本,也即中小学教师。只有让教师成为最伟大的职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能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

 

就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行业而言,尽管过去几年其实现了相对稳健的增长,政府公共开支与个人投资也不断加大,但基础教育碎片化的市场格局、教师待遇低、曾引发舆论热议的“屏幕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孩子们若一再看到知识的低回报率,又是否还能将读书与成为科学家作为终身志业呢?

 

“再穷不能穷老师”。

 

1870年普法战争胜利后,老毛奇元帅说:“普鲁士的小学教师赢得了萨德瓦战役”;威灵顿公爵认为,“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中国的抗战时期,两条绑腿、一块小桌板落地即成课桌。教育,其实是最廉价的国防。

 

而在未来数十年可预见的工业、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幅变化中,如何抽身于物质泡沫,以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实现长线上的技术进步,也就成了中国目前最应当引发重视和警醒的地方。

 


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上百年、数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天才的灵感闪现,更需要基础教育所能带来的持续聚焦于创新与科研的“粘合力”。

 

未来中国的技术革命与产业振兴,正由此始。

 

来源:侠客岛 文:华言


本文来自“侠客岛”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将要求引渡孟晚舟?外交部连答十问


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针对孟晚舟事件及“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的最新消息,作出官方回应。


不多说。中方态度,尽在问答中。


P.S.奇闻轶事天天有,侠客岛刚刚推送的文章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良娱乐八卦公众号先行注册了原创,连外交部通稿都加原创,现在的一些公号真是什么底线都没有。现已经过维权处理,重新推送。)



问: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前外交官和学者今天发表了一封致中方的公开信,要求中方释放最近在中国被拘押的两名加拿大公民。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注意到你提到的这封信,应该来自加拿大和它的几个盟友。一共是7个国家的前外交官,还有几个国家的学者。这些人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将从事研究和正常中外交流的人等同于两个因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活动被中方国家安全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加拿大人。这对广大致力于中外正常友好交流的人士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第二,干涉中国司法主权。公然喊话施压,要求中方释放正由有关部门依法侦办的两个加拿大籍公民,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和最起码的法治精神的不尊重。 


我愿再次强调,中方欢迎外国公民,不管是前外交官、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到中国开展正常的友好交流活动,只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没有任何可担心的。


问:据报道,加拿大驻美大使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方已通知加方将就孟晚舟案正式提出引渡请求,加拿大不喜欢美国司法对付孟晚舟,受罚的却是加拿大人。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已多次就孟晚舟事件表明严正立场。任何一个具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可以看出,加方从一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就犯了严重错误。孟晚舟事件显然不是一起普通的司法案件。加美任意滥用他们之间的双边引渡条约,对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构成了严重侵犯。我们敦促加方立即释放孟晚舟女士,切实保障她的合法、正当权益。我们也强烈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撤销对孟晚舟女士的逮捕令,不向加方提出正式引渡要求。 


问:如果美方就孟晚舟案正式提出引渡请求,中方认为加方是否应该根据美加两国的引渡条约继续司法程序?


答:我认为任何国家,不只是加拿大,都应该真正地尊重法治精神。但是正如中方多次表明的严正立场,孟晚舟事件从一开始就是个严重错误,它显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法案件,而是美加之间对双边引渡条约的滥用。




问:加等国前外交官致中方公开信中提到,他们认为在中国从事政策研究和外交工作不仅不受欢迎,甚至包含风险。你刚刚表示,中方欢迎外国公民到中国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只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你是否担心人们并不这样认为?


答:你知道在中国有多少经常往来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从事关于中国的研究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了解合作的学者和外交官、前外交官吗?显然这个数字远远不止康明凯和迈克尔两人,远远超过公开信中这七个国家的前外交官和几个国家的学者。所以他们完全不能代表从事中外正常友好交流的人的心声。 


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只要不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在中国的安全和自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些人是在刻意制造一种恐慌情绪。他们在中国受到任何威胁了吗?他们愿意把自己等同于那两个因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活动被中国有关部门依法侦办的人吗?如果不是,他们就是故意在犯偷梁换柱的错误。 


这些人刻意公开发声施压,是不是希望中国14亿人民也发封公开信给加拿大领导人呢?我想中国人民的正义之声一定比这一百多人的声音更加响亮。



问:加拿大前安全情报局局长呼吁加方禁用华为。他提到,中方对待两名加拿大公民的做法有理由让人怀疑,中方如能接触到加拿大通信设施,可能会对此滥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不想再对这种无稽之谈发表评论。 


我看到有外国网友讽刺说,美加现在如此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担心中国公司进行“间谍”活动,以至于担心中国制造的叉子都可能是间谍。这样一种荒谬的逻辑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我们一直说,安全问题必须要用事实说话。迄今为止,美国、加拿大还有他们的几个所谓盟友,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想制造出一种使用中国高科技通信设备就会被中国监听监视的恐慌,但他们有任何证据吗?!没有。如果没有证据的话,希望这些人最好就此打住,不要再发表让天下人都觉得很荒谬的言论。


问:如果美方正式引渡孟晚舟,中方是否会进行报复?


答: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去年12月9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召见美国驻华大使时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了。美方所作所为严重侵犯中国公民的合法、正当权益,性质极其恶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务必高度重视中方严正立场,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做法,撤销对中国公民的逮捕令。中方将视美方行动作出进一步反应。 



问:你说加拿大和美国滥用引渡程序。你认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为了达到何种目的?


答:你是很资深的记者了,你难道不是明知故问吗? 


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够看清这个事件的本质。这种赤裸裸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无理打压的行为,将被历史证明是极其错误的。我相信公平和正义终将到来。 


问:如果孟晚舟被引渡到美国,是否会影响中美经贸谈判?


答:我已经说过了,这起事件是一个严重错误,我们要求美方立即纠正错误。 


问:有人认为,如果加方不立即释放孟晚舟,可能会面临严重后果。美方如果引渡孟晚舟,是否同样会面临严重后果?


答: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我们希望无论是加方还是美方,都能认识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质,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 


问:中方似乎在拘押两名加拿大公民的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其他国家对中方加大外交施压,中方是否准备承担相应后果?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前几天就已表明,不存在中方面临越来越大压力的问题。即便是刚才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提到的这封公开信,七个国家也就是加拿大和它的六个盟国的一些前外交官加上几个国家的学者,他们不能代表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多少人?中国就有14亿人民,正义之声在中国一边。 


我希望这些前外交官和学者要明最起码的事理,尊重最起码的法治精神。如果连这点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没有,怎么去搞研究?他们搞出来的研究结果能符合事实吗?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相关文章:

刚刚,美司法部正式指控华为!中方: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正当权益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