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中国人都看不到的绝世国宝,被台北故宫偷偷送到了日本…

百家 作者:毒舌科技 2019-01-17 15:12:27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书单 ( ID:BookSelection )


最近,有件事在网上炸了——


1月16日,也就是明天开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一场名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



看起来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可你知道这次特展里最引人关注的展品是什么吗——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


颜真卿是谁?只要你练过书法,就知道“颜筋柳骨”,“柳”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颜”就是颜真卿,成就最伟大、后世瞻仰摹写最多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谁?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可是,《兰亭序》的真迹早就找不到了,所以现存于世的《祭侄文稿》,就是实质上的“天下第一行书”!


然而诡异的是,这件珍贵至极,平时几乎秘不示人,连中国人都看不到的的绝世国宝,却被收藏它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外借给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而且,这一外借举动居然是偷偷摸摸的,不仅大陆人不知道,台湾人民也不知道,直至有人拍到了东京地铁站里的灯箱广告,两岸舆论顿时大哗!


也许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一次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交流,有什么好震惊的呢?


但书单君相信,当你真正知道《祭侄文稿》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了台北故宫的外借举动有多少“猫腻”,你会和我一样愤怒地喊出那两个字——


无耻!


01


《祭侄文稿》是怎样一幅神作?


普通人第一眼看到《祭侄文稿》的图片时,第一反应肯定是疑惑的:这歪歪扭扭、勾划涂抹的二百来个字,竟然是“天下第二行书”?



没错,和我们很多常见的书法碑帖相比,《祭侄文稿》根本谈不上工整。因为它压根不是一幅有意书写出来供人观瞻的“作品”,而是一篇祭文的草稿。


它的背后,是一段令人悲愤泣血的忠烈传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叛乱,唐军兵败如山倒。


当时,颜真卿在平原郡(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任太守,他的从兄颜杲卿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任太守。两人商定,起兵抗击安禄山,成犄角之势“断贼归路”。


最初,义军取得了初步的战果,但当颜杲卿派人向朝廷求援时,太原太守王承业却拥兵不动,致使叛军得以回兵,将常山团团围住。


颜杲卿孤军苦战六日,粮草断绝,弓矢射尽,城破被俘。


安禄山质问他:“我对你有推举之恩,为何背叛于我?”


颜杲卿怒道:“我世为唐臣,怎么能跟着你做反贼呢?!况且,你一个牧羊的羯奴,受了皇恩才当上节度使,为什么不感恩,反倒起兵造反?”


安禄山大怒,下令把颜杲卿绑在柱子上,要肢解他。刽子手一刀砍下颜杲卿一只胳膊,立时鲜血喷涌。安禄山问:“降不降?”颜杲卿怒回:“死不降贼!”于是又砍下一条腿……


直到死去,颜杲卿还在痛骂安禄山。


这次事件中,颜杲卿一门三十余口被灭,其中包括他的三儿子,也就是颜真卿的从侄颜季明。


在义军抗击叛乱时,颜季明就作为常山与平原之间的联络官,于狼烟战火中奔驰传递消息。因才华人品俱佳,颜真卿也非常喜爱这个侄子。


后来,颜真卿多方寻找亲人遗骸,却只找回了颜杲卿的一只腿骨和颜季明的头骨……


想到哥哥的忠烈,想到侄子的音容,想到被诛杀的族亲,他老泪纵横,挥笔撰文作祭——



这篇234字的祭文,回忆了侄子颜季明的才华德行,也表达了对叛贼的义愤、对家族覆灭的哀痛。激情之下,满纸纵横涂改,用笔连绵不绝,不计工拙,无拘无束,一气呵成。


尤其“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堪称字字泣血,“父陷子死”四字,杀笔狠重,收笔迅捷,可见颜真卿的哀愤之情到了最强点,笔下的线条完美抒发出心中奔涌的情感。



心手合一,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它难就难在,技法可以重复施展,但创作时的情绪情感,殊难再现。这么说吧,即使颜真卿复活,离开了当时的情感状态,都不可能再写出一幅《祭侄文稿》。


所以清人王琐龄评价说:“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忧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这幅《祭侄文稿》流传至今,已有1261年之久。文物界有“纸寿千年”的说法,历史越长,纸质书画文物越脆弱。毫不夸张地说,纸质书画文物每展出一次,就会“受伤”一次,何况因出借海外,在搬动、运输中造成的伤害,以及因光照、气温、湿度变化所导致的破坏了。


更重要的是,《祭侄文稿》因其背后的传奇史实,到了今天,早已不只是一篇祭文草稿,甚至也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佳作,而是忠臣泣血、孤魂悲歌,是铁骨铮铮的士大夫精神的象征,是先贤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里边每个字,都展现着风骨之可贵。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贸然出借的原因,说起来除了让人气愤,更觉讽刺荒唐。



02


所谓“文物交流”,实则政治献媚


我们暂且先不管《祭侄文稿》这样的文物,出于安全稳妥的考虑有多不应该借出,即便这次的特展确实是一次正常文物交流的话,那也应该光明正大,取得法定程序许可后再进行宣传。


可事实并非如此。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海报,要么刻意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字隐于右下角或背面,要么甚至干脆不做标注。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件稀世珍宝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藏品。



按国际惯例,文物交流的双方需要签订非常周密细致的协议,包括展品如何保护、展览如何宣传等等,都需要出借方确认同意。所以可以推想,若无台北故宫方面的默许或“忽略”,日方应该不太会如此处理。


事情爆出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向台北故宫质询,得到回应说“东京博物馆对故宫会有回馈借展,这是在三年前冯院长时期就谈定的交流展”。



可是《环球时报》电话采访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对方却表示:东京没有和台湾交换什么展品,就是台湾单方面送过来的!


至于“冯院长”,则是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前任院长冯明珠。她日前也发声明称,此事与自己无关,经她查实,《祭侄文稿》外借东博是前任院长林正仪2018年5月敲定的。



如果真是“文物交流”,为什么又是在海报上自我矮化,又是甩锅给前前任院长?


因为出借《祭侄文稿》这事,很可能真的不合法!


2002年,国家文物局就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目的就是要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其出境展览。而《祭侄文稿》不论从价值还是留存保护上来说,完全可以纳进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但介于它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以名单中暂没有将它列入。



可即便台湾当局,也设有《文化资产保存法》,对重要文物和国宝的移库和出境审批程序均有严格规定。


而在2012年,《祭侄文稿》就被台当局核定为“国宝”。难怪台湾的电视主持人会厉声质问:你凭什么让它出去?!



这位同意外借的台北故宫前任院长林正仪,系由民进党委任。而现任院长陈其南,则是民进党的政客。


去年7月他正式上任后,就开始鼓吹台北故宫的“去中国化”,甚至还想在台北故宫里建“日本馆”,简直丧心病狂!


这次连同《祭侄文稿》一起借出的,还有不少重量级文物,比如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和“天下第一小草”的怀素《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台湾网友惊呼,台北故宫简直“对日本太大方了”吧。


是真的出于文物交流而大方吗?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拿着国宝去搞政治献媚啊!


03


我们不敢让国宝冒一丝风险


有人说,凭日本对书道和颜真卿的尊崇,《祭侄文稿》在展期间也会得到很好保护的。


真的如此吗?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东京国立博物馆,对方表示,没有对《祭侄文稿》有啥特别保护措施,大家还可以对着它拍照,不开闪光灯就行。


简直无语!


其实,文物外借海外被损毁、盗窃的事件,也已经发生过多次了。


比如,中央电视台就曾跟踪报道过一起兵马俑拇指被盗案。


2017年底,中方曾借给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会博物馆一批兵马俑用于展览。


可是展出期间,展馆的安保措施竟形同虚设,俑人被几条不封闭的栏杆围着。


结果,一名美国青年晚上9点多溜进了已经闭馆的展厅,不仅搂着兵马俑的肩膀自拍,临走前还掰断了兵马俑的一根左手拇指,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事发两周后,展馆工作人员才发现俑人被损坏。


还有更让人痛心的事。


抗战爆发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篆刻家丁仁听说日军要入侵杭州,就赶紧让儿子赶回老家,从老宅“八千卷楼”中带出了500余方西泠八家印章。后来“八千卷楼”果被日军焚毁。


眼看祖宗基业毁于一旦,丁仁忧愤不已,他恐怕这些珍贵印章再有闪失,于是将西泠八家印章拓制成册,并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将每方印的来历详细介绍,最终以9200余字的篇幅完整叙述了这500方印的身世。


这本册子,就是《西泠八家印存》,它是西泠印社最后的辉煌,以孤本流传于世,不久之后就失踪了。



直到2003年,丁仁的孙女,旅日华人丁如霞在整理亲人遗物时,发现了《西泠八家印存》,震惊了篆刻学界,也引起了不少人觊觎。


2011年8月,日本篆刻名人内藤富卿找到丁如霞,想要借“西泠八家印存”公开展览。


丁如霞本着文化交流的考虑,将印存借给了对方。可后来内藤富卿竟宣称,他把《西泠八家印存》装在一个纸袋里,自己上了个厕所,出来时忘记拿了,再回去找已经不见了!


这桩中国国宝在日本丢失的公案,至今悬而未决。此次《祭侄文稿》《自叙帖》等文物外借,谁敢保证不会出现类似的幺蛾子?


必须承认,在文物保护的问题上,我们确实有一些时期做得很不好。但如今,大众对文物价值的认知早已不是当年的水平,在西湖石碑上留个名会被网民骂半死,以文物为主题的《国家宝藏》也会成为爆款综艺,受到年轻人热捧。


[《国家宝藏》节目曾请来易烊千玺、黄磊等明星,以表演的形式讲述文物,文末我们准备了其中的精彩片段。]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屈峰老师曾说: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


我们无法无视自己与这些文物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因为它们有中国人文化血液里的基因密码。


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我想,这正是两岸民众对《祭侄文稿》外借感到愤怒和心痛的原因,纵使隔着一道海峡,连接着我们的,是共同的文化血脉。


《祭侄文稿》末有一枚印章,上面有四个大字——


子孙保之!


正因为此,我们对台北故宫轻率外借国宝感到愤怒;正因为此,我们不愿意国宝漂洋过海,冒一丝风险。


作为一个读书人,书单君自知身为文化一分子,即当为文化保护传承尽一份心。所以,即便因为这件事无关切身利害,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仍愿意把它写出来,让尽可能多的人明白:国宝文物的意义何在,我们的文化之根何存。


盖章的那张纸很轻薄,但它所寄托的情感,以及我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却很厚重。


子孙保之!



图源 | Youtube《夜间打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劫难重重:颜真卿< 祭侄文稿>与其赴日展览的社会争议》,作者余浩然,公众号“新美学100人”

[2]《日方这回复简直令人痛到窒息!》,公众号“环球时报”

[3]知乎问答:《如何看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书法国宝颜真卿< 祭侄文稿>等文物1月中旬将赴日本展览一事?》

[4]《颜真卿< 祭侄文稿>背后的历史风云》,记者臧磊,扬子晚报网



毒舌科技 l ID:dushekeji

长  按  二  维  码 , 一  键  关  注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