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中数学理解AI “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
本文作者尚俊霖,全职产品经理,业余自学机器学习。最近开始写硬核科普,欢迎关注公众号欠拟合(ID:Underfit)。
Google 研发了十年自动驾驶后,终于在本月上线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感谢“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近年来在自动驾驶、疾病诊断、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史无前例的突破,甚至还搞出了些让人惊艳的“艺术创作”:
Prisma 把你的照片变成艺术作品
AI 生成的奥巴马讲话视频,看得出谁是本尊吗?
开源软件 style2paints 能自动给漫画人物上色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黑魔法。
但就像爱情,“深度学习”虽然深奥,本质却很简单。无论是图像识别还是语义分析,机器的“学习”能力都来源于同一个算法 — 梯度下降法 (Gradient Descent)。要理解这个算法,你所需要的仅仅是高中数学。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看待 AI 的眼光会被永远改变。
一个例子
我们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出发:如何训练机器学会预测书价。在现实中,书的价格由很多因素决定。但为了让问题简单点,我们只考虑书的页数这一个因素。
在机器学习领域,这样的问题被称为“监督学习 (Supervised Learning)”。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让机器学会一件事(比如预测书的价格),那就给它看很多例子,让它学会举一反三(预测一本从未见过的书多少钱)。其实跟人类的学习方法差不多,对吧?
现在假设我们收集了 100 本书的价格,作为给机器学习的例子。大致情况如下:
接下来我们要做两件事:
告诉机器该学习什么;
等机器学习。
告诉机器该学什么
为了让机器听懂问题,我们不能说普通话,得用数学语言向它描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建模”。为了让接下来的分析更直观,我们把收集回来的例子画在数轴上:
我们希望机器通过这些样本,学会举一反三,当看到一本从未见过的书时,也能预测价格。比如说,预测一本480页的书多少钱:
480页的书多少钱?
观察图表,我们能看出页数和书价大致上是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画一根贯穿样本的直线,作为预测模型。
如果我们把页数看作 X 轴,书价看作 Y 轴,这根直线就可以表示为:
w 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b 决定这根直线和 Y 轴相交的位置。问题是,看起来有很多条线都是不错的选择,该选哪条?换句话说 w 和 b 该等于多少呢?
每根直线都是一个候选的模型,该选哪个?
显然,我们希望找到一根直线,它所预测的书价,跟已知样本的误差最小。换句话说,我们希望下图中的所有红线,平均来说越短越好。
红线的长度,就是模型(蓝色虚线)预测的书价,和样本书价(蓝点)之间的误差。
红线的长度等于预测书价和样本书价的差。以第一个样本为例,55 页的书,价格 69 元,所以第一根红线的长度等于:
因为绝对值不便于后面的数学推导,我们加个平方,一样能衡量红线的长度。
因为我们的预测模型是:
所以
这个样本是一本 55 页,69 元的书。
算式开始变得越来越长了,但记住,这都是初中数学而已!前面提到,我们希望所有红线平均来说越短越好,假设我们有 100 个样本,用数学来表达就是:
至此,我们把“预测书价”这个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找出 w 和 b 的值,使得以上算式的值最小。”坚持住,第一步马上结束了!
我们现在有 2 个未知数:w 和 b。为了让问题简单一点,我们假设 b 的最佳答案是 0 好了,现在,我们只需要关注 w 这一个未知数:
把括号打开:
在机器学习领域,这个方程被称为“代价 (cost) 函数”,用于衡量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情况的误差。我们把括号全打开:
不用在意方程中的数字,都是我瞎掰的。
至此,我们把“预测书价”这个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w 等于多少时,代价函数最小?”第一步完成!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用上了初中数学。
机器是怎么学习的
代价函数是个一元二次方程,画成图表的话,大概会是这样:
不用在意坐标轴上的具体数字,都是我瞎掰的。
前面讲到,机器要找到一个 w 值,把代价降到最低:
机器采取的策略很简单,先瞎猜一个答案(比如说 w 等于 20 ,下图红点),虽然对应的代价很高,但没关系,机器会用“梯度下降法”不断改进猜测。
如果你微积分学得很好,此时可能会问:求出导数函数为 0 的解不就完事了吗?在实际问题中,模型往往包含上百万个参数,它们之间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针对它们求解,在算力上是不现实的。
现在,我们得用上高中数学的求导函数了。针对这个瞎猜的点求导,导数值会告诉机器它猜得怎么样,小了还是大了。
如果你不记得导数是什么,那就理解为我们要找到一根直线,它和这条曲线只在这一个点上擦肩而过,此前以后,都无交集(就像你和大部分朋友的关系一样)。所谓的导数就是这根线的斜率。
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代价函数的最小值处(即曲线的底部)导数等于 0。如果机器猜测的点,导数大于 0,说明猜太大了,下次得猜小一点,反之亦然。根据导数给出的反馈,机器不断优化对 w 的猜测。因为机器一开始预测的点导数大于 0 ,所以接下来机器会猜测一个小一点的数:
机器接着对新猜测的点求导,导数不等于 0 ,说明还没到达曲线底部。
那就接着猜!机器孜孜不倦地循环着“求导 - 改进猜测 - 求导 - 改进猜测”的自我优化逻辑 —— 没错,这就是机器的“学习”方式。顺便说一句,看看下图你就明白它为什么叫做“梯度下降法”了。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机,机器猜到了最佳答案:
就这样,头脑简单一根筋的机器靠着“梯度下降”这一招鲜找到了最佳的 w 值,把代价函数降到最低值,找到了最接近现实的完美拟合点。
总结一下,我们刚刚谈论了三件事:
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发现页数与书价是线性关系——选定模型;
于是我们设计出代价函数,用来衡量模型的预测书价和已知样本之间的差距——告诉计算机该学习什么;
机器用“梯度下降法”,找到了把代价函数降到最低的参数 w ——机器的学习方法。
机器“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这么简单。现在,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机器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是什么?
现实问题中的深度学习
为了让数学推演简单点,我用了一个极度简化的例子。现实中的问题可没那么简单,主要的差别在于:
现实问题中,数据的维度非常多。
今天在预测书价时,我们只考虑了页数这一个维度,在机器学习领域,这叫做一个“特征 (feature)”。
但假设我们要训练机器识别猫狗。一张 200 * 200 的图片就有 4 万个像素,每个像素又由 RGB 三个数值来决定颜色,所以一张图片就有 12 万个特征。换句话说,这个数据有 12 万个维度,这可比页数这一个维度复杂多了。好在,无论有多少个维度,数学逻辑是不变的。
现实问题中,数据之间不是线性关系。
在今天的例子中,页数和书价之间是线性关系。但你可以想象得到,猫照片的 4 万个像素和“猫”这个概念之间,可不会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复杂,只有用多层神经网络的上百万个参数(上百万个不同的 w:w1, w2, ..., w1000000)才足以表达。所谓“深度”学习指的就是这种多层网络的结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机器所学到的“知识”到底是什么?
就是这些 w。
在今天的例子中,机器找到了正确的 w 值,所以当我们输入一本书的页数时,它能预测书价。同样的,如果机器找到一百万个正确的 w 值,你给它看一张照片,它就能告诉你这是猫还是狗。
正因为现实问题如此复杂,为了提高机器学习的速度和效果,在实际的开发中,大家用的都是梯度下降的各种强化版本,但原理都是一样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公开课预告
◆
强化学习
◆
本课程是一次理论+实战的结合,将重点介绍强化学习的模型原理以及A3C模型原理,最后通过实践落实强化学习在游戏中的应用。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7921104
- 2 DeepSeek又崩了 7995788
- 3 什么事都能年后再说但这事不行 7853374
- 4 全世界爱上“非遗中国年” 7738801
- 5 全国的山姆都被挤爆了 7617847
- 6 倪萍曾救下想轻生的宋丹丹 7581037
- 7 ChatGPT回应被DeepSeek超越 7462198
- 8 冯巩 我想死你们了 7322950
- 9 美股集体低开 英伟达跌超12% 7227582
- 10 多民族特色美食 共赴团圆之约 717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