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探索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所致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科技事业的实践,细读《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取得非凡业绩,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科学的春天
1977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发出“向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军”的号召,宣布在适当时候召开全国科学大会。9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该通知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978年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具有特殊政治意义,对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做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论断。这样,中央就再次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当中。
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题为《科学的春天》的发言中深情地讲道:“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在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策。
1985年3月13日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引进与创新
在科学的春风里,科技工作开始走向复苏和振兴。40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我国不断提升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起点,增强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例如,我国家电产业高速发展,仅用了发达国家一半左右的时间便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规模化创新。高铁创造了技术引进带动技术创新的佳绩,引领了我国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闪亮名片。
长期以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先进科技的同时,积极谋求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和李振声的小麦远缘杂交技术,为解决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开始实施,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继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第三个载人航天大国。
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又称郭守敬望远镜)和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天眼”)将我国推向国际天文学观测和研究的最前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又取得了诸多突破。201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到10767米,使我国成为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之一。
同样是在2016年8月,我国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进行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试验。
随着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和科技界对“第一生产力”有了认识上的新突破,指出“创新”是走出跟踪模仿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
199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批准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06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同年10月,他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些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优势与挑战
正如《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所强调的,我国已经具备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迎来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崭新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产出水平大幅提升
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已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例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排名在2017年提升到第2位。
技术创新方面,能力、水平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程度大幅提升,还愈加重视对技术市场的占有,国内外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逐年快速提升。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在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中微子、纳米科技、基因组学等前沿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原创进展,步入世界前列。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
(2016年12月9日摄,合成照片)
科技投入稳步提升
已接近代表性世界科技强国的水平,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规模的增长尤为明显,投入总量在2009年就升至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其中,企业成为研发经费的最大来源。
科技人力资源充沛
这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2015年就达到7915万人(其中工程师数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在2016年则增至8327万人。自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的科技人力资源居全球首位。
1998—2012年,我国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人数的增速快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绝对数量仅低于美国。
经济驱动强劲与市场优势突显
我国庞大而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牵引力。
与此同时,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
国家创新体系较为完整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治理结构与资源分配方式日趋完善,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其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际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连续6年位列全球榜首位。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还指出了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其突出表现是: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制约着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不高,其有效供给能力特别是中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够强,人才发展机制仍需健全和完善;
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治理体系仍需完善;
学术生态仍需净化,创新文化尚需厚植;
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实现这一蓝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切实提高创新能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走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之路!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三个“一” 7953787
- 2 山里藏价值6000亿元黄金?村民发声 7996930
- 3 微信或史诗级“瘦身” 内存有救了 7819727
- 4 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一抹亮色 7741318
- 5 朝鲜将军队提升至战斗准备状态 7692368
- 6 男子求助如何打开亡父遗留14年手机 7556152
- 7 浙大贫困生晒旅游照 民政局回应 7462711
- 8 黄晓明新片上映一周票房仅400万 7335712
- 9 男子抱3个小孩跳海?官方通报 7252698
- 10 千年古镇“因网而变、因数而兴” 712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