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与中科大校长座谈:对科学研究,要大胆地失败!
提示:点上方"EMBA"↑免费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添加微信:YYL242
作者:任正非
来源: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加强与国内大学合作,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推动中国基础研究
——任正非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校长座谈的讲话
2018年11月19日
一、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共同推动基础研究,让高校的灯塔照亮华为。
没有基础研究,对未来就没有感知,没有感知就做不到领先。早些年华为开始在全球的研究布局,这十多年,欧洲、日本、加拿大都是我们的重点。华为在欧洲的研究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在全球聚集了三四千名业界的科学家和专家。接下来,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用20年时间,资助中国要素的创造发展。把实验室搬到全世界有条件的大学附近,共同推动基础研究与实验,实现自己掌握一部分核心要素的局面。
基础研究是把钱变成知识。我们有一个路径图,技术喇叭口子足够大。当这个技术距离我们实现产业化还有十亿光年,我们可能投资一点点,放个芝麻;距离只有20年了,我们多投入一点,放一个西瓜;距离只有5年了,我们就“范弗里特弹药量”重点投入,增强对准主航道的作战能力,把钱变成知识。后面还有几万开发人员把知识变成钱,做出好产品。我们2012实验室聚焦五至十年就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研究,而远期的基础研究,就请大学教授、科学家去做。
对基础研究我们不要求都成功。前段时间我讲过,对科学研究,要大胆的失败,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轻装上阵才能激发想象力。失败了就涨工资,成功了就涨级。科学研究上就没有不成功这个词。为什么呢?你告诉我走这条路是错的,讲清了路径,解决了边界问题,这就是成功。一打钻就直接打到油田中心,没有这种事情。就像四川天然气田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酒店打温泉,打穿后冒出大量天然气来,这才发现是一个大气田。
我们会加大对教授的资助,加大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和高校教授在基础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助优秀教授,获得知识的知情权,不谋求教授和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不谋求论文的署名权。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Polar码之父),他在2007年发现了信道极化现象与极化码,我们在这基础上,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把理论变成了3GPP 5G NR控制信道编码标准,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华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要教授的前期研究方向跟我们基本一致,在一个“喇叭口”里面,我们就对教授无条件给予资助,这点是不会变的。让高校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华为。
二、高校应加大开放合作,吸纳全球人才,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次人才大转移,是从前苏联转移了300万犹太人到以色列,促进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发展,这就崛起了一个世界奇迹。现在是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机遇,华为已经敞开怀抱在全世界接收这些科学家,他们愿意在哪个国家,华为都有科研机构可以接纳,科学家想在哪儿办公,我们就在哪儿建研究所。我们的热学研究所就部署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年已经有业界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大规模地加入我们,最近在香港又引进了一批人工智能的专家。
我们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凝聚一批科学家,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我们5G的标准就是源于Arikan教授十年前发表的数学论文,为致敬基础研究和探索精神,我们专门在深圳总部举办了颁奖仪式,向Arikan教授颁发特别贡献奖。Arikan教授说“作为研究人员,最大的奖励莫过于见到我们的构想成为现实。”现在英国剑桥大学要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怎么把一个数学公式比较快地变为人类的一个通信标准?他们说,这一定是很好的案例。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r0748bg2odb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666666666666666" data-w="848"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r0748bg2odb&width=368&height=207&auto=0" width="368" height="207" data-vh="207" data-vw="36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68px !important; height: 207px !important;"></iframe>
现在是吸纳全球人才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高校要敢于敞开胸怀,拥抱大量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如果还在韬光养晦,不举起旗子来,科学家看不到你们的大计划就不来了,计划是人做出来的,有了人才就有了未来。大学没有必要太低调,要加强开放合作,这样人才才会成群而来。国家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校要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促成基础研究的井喷。
三、基础教育很重要,教育的基础在教师,“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华为的公益宣传片《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说的是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要“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逃难,逃到了乐山,面对着雪山和喇嘛庙,继续讨论原子能科学。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学院)逃难,还把2000头良种牲畜带着西迁,炮火中继续做实验教学。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受到威胁的时候,仍然坚持科研教育。现在国家有钱了,第一个要振兴的是教育。钱投到房子,二三十年就旧了,但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孩子就成博士了。国家的实力不是房子,是优秀人才。俄罗斯七十年前的电影《乡村女教师》,我前几天重看了一遍很感动。一定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我们第一代革命家全都是师范学校出来的,要让优秀的人才去读师范,从基础教育抓起,国家才有未来。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x0776g57l4g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864"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x0776g57l4g&width=368&height=207&auto=0" width="368" height="207" data-vh="207" data-vw="36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68px !important; height: 207px !important;"></iframe>
教育的开明,使整个国家强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的,关键是不要输在终点线上,什么时候起跑不要紧。孩子在十岁之前不要去灌输“1+1=2”,他能明白一根筷子加一根筷子等于两根筷子,不等于知道“1+1=2”,这是逻辑学。但是等到了五年级自然就会懂得“1+1=2”。孩子是最有创造性的,就应该自由的发展,要让他自主决策,做错了就纠正回来。他来回多错几次,就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做科研也是这样的,要能自主决策。
在高校学科设置上,我特别支持你们重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不仅仅是技术,还应该以统计学为基础。大数据需要统计学,信息科学需要统计学,生命科学也需要统计学。国家要搞人工智能,更要重视统计学。统计学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而是每一个学科都要以统计学为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两弹一星创办的大学,参与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研计划,现在国家投资的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中,建设好了,你们把实验室开放出来给大家使用,让人才倍出。科研经费一部分用来调研、买仪器设备、买图书资料,也要考虑给教师、科学家提升一点收入,把办公室、实验室修得好一些。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就是在一个荒坡上建设出来的。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创造出一个全中国最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临走请点下方留个手印,如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看到。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