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北京电视台:融媒体时代,技术创新只有一条路可走
数字化领航
在数字经济时代,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定义、信息安全、虚拟化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数字化技术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每一个环节,并与各个环节加速融合。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中国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特别推出“数字化领航”专栏,以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聚焦政府、教育、交通、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经典案例,梳理发展脉络,总结得失经验,以期推动各行各业实现深度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面对融媒体时代的大浪淘沙之势,传统媒体必须抓住机遇主动求变。构建融媒云平台,加速与新媒体优势互补,逐渐从资源分散向集中、从单一向立体传播渠道发展,是传统媒体抢占先机的必经之路。
北京电视台融媒体战略逐步落地
2017年双十一晚会,被称为“最互联网的晚会”。北京卫视、浙江卫视、深圳卫视共同直播,成功完成史上地域跨度最大的“三台一晚”全程实时互动导播;用户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边看边玩边买,看着晚会下订单,还能跟朋友互动分享。人网互动、视网互动、人人互动、形成了无数交错且相互打通的场景矩阵,从一台晚会中,我们看到了融媒体能够创造的众多可能性。
“用户能够拥有‘任性’的选择权,正是通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充分融合实现的。” 北京电视台副总工程师毕江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记者独家专访时提到了北京电视台的媒体融合实践。
北京电视台副总工程师毕江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网络视频、社交互动为核心的新兴媒体走进用户视野,对比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因不受时间和场景限制的优势而获得了众多用户关注,传统媒体因此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考验。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传统媒体需要改变资源分散、互不相连和单一传播渠道的状态,充分与新兴媒体融合,逐渐向资源集中、彼此叠加和立体传播渠道发展——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传媒行业进入了“融媒体时代”。
媒体融合为用户提供最优内容和极致体验
全球的传统媒体都在面临融媒体时代该如何转型这一问题。创立于1981年的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是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在全球拥有约130家新闻分社和约2千名新闻专业人员,创始人为迈克尔· 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
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彭博社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专注于财经信息领域,以彭博新闻为先导;另一方面,以IT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手段,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由终端机、服务器等硬件以及数据整合与分析软件、管理服务体系、政策规则体系等构成的平台架构,从而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可信性。
与成功转型的彭博社相似,北京电视台近几年的融媒战略也逐步落地,从顶层设计和技术架构分别推进和部署。去年12月1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对外发布BTV生活和BTVi生活双品牌驱动、多平台联动的融媒战略,六大平台合作联盟亮相。
北京电视台融媒战略的目标概括起来为“极致内容、极致体验、极致融合、极致共享”。希望从顶层设计明确电视媒体将不只是内容制作者和发布平台,更可以利用其天然的优势在垂直领域搭建起集传播、研发、营销、投资、孵化于一体的全新产业生态,将内容生产力转化为产业生产力。
基于这一战略,北京电视台与新媒体全渠道有机结合,打破地域界限,将传播效果全面升级,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实时观看、点播回看、社交购物、城市生活服务等需求,为受众提供极致的内容和体验。
目前,北京电视台开播12套节目、17个频道,2018年开办135个栏目,全年播出约14万小时,频道数量、节目制作能力、技术水平、经营创收等方面,在省级电视台均处于前列。
底层技术构建是媒体融合的“地基”
业务层面的目标最终会传导到承载这个业务的技术系统上,例如上文提到的,媒体内容如何共享?多屏协同如何实现?答案必然归于信息技术。而一切的出发点,是建设与融媒体业务发展无缝衔接的底层技术架构——对于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融媒体来说,这就如同“地基”。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建基础资源,包括设施、运转和管理;然后通过云架构从工具到流程、资源横向打通,对新应用场景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支持,这也是媒体融合的基础。” 毕江指出。
2017年,北京电视台融合媒体生产云一期项目启动,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为北京电视台提供了基础架构建设服务,这也是双方在云计算领域的第二次合作。该平台将通过500台高性能虚拟服务器、110台包含专业显卡的虚拟工作站以及1.3PB的音视频存储空间,为上层的媒体能力平台(PaaS)和应用平台(SaaS)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网络能力以及灵活的资源调度方式。
融媒体底层技术架构,首要前提在于“打通”。以往电视台媒体采用的是竖井式架构,每个系统资源都被局限在该系统的边界之内。在竖井式架构下,每个系统各自对应一个频道生产节目,不同节目的负载可能产生大幅度变化,但不同系统想要相互支持配合,底层资源调配非常麻烦、甚至无法实现。比如大型的季播节目需要大量的资源,如果遇到系统过载的问题,想要调配到别的系统,会存在操作和工具不兼容的问题。
新华三在云架构方面的方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把各自独立的、纵向的系统进行打通和整合。在云架构下,底层是资源层,上层为各个垂直形态的业务。底层资源打通后,能够为上层业务的调配提供非常大的便利,这对媒体在内容方面的融合带来的改变和优势非常明显。北京电视台是国内最早将云计算平台和技术引入媒体生产制作领域的省级电视台之一,为实现媒体融合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信息化推动媒介融合,再造流量红利
由于媒体行业本身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不仅需要结合自身需求,也要考虑国情和政策等因素,因此,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团队达成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样重要。双方能够互相支持、协同成长是合作的基础。
“在早些年的行业环境中,国外厂商的知名度更高,但国外品牌商务模式相对固定,在应用和支持等层面不是很贴合中国用户的特殊情况。尤其对于中国的广电行业而言,用户更注重厂商对内部核心生产的支持,厂商不能只提供一个普适性的方案,必须贴近用户的应用场景,同时还要有发展角度的考虑。”毕江提到。
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北京电视台在2008年就选择了与新华三合作,这也是新华三的交换机设备首次大规模在广电领域应用,这次合作在整个广电行业内起到了引领作用,开启了各电视台与新华三的一系列合作。
新华三助力北京电视台核心生产业务逐步上云
经过近十年的合作,新华三已经是北京电视台生产系统整个IaaS层(基础设施即服务)一期建设的集成服务提供者,也是整个基础资源层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将助力北京电视台实现核心生产业务逐步上云,为北京电视台生产业务全面云化奠定坚实基础。北京电视台的发展需求也促进了新华三对产品的升级换代,双方经过稳定、持续的合作,双双赢得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业务“红利”。
未来,依托云平台,北京电视台将从三个层面对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提升:核心业务的全面转型、业务范畴的全面拓展、核心业务的持续演进。总体目标是实现多源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发布、数据运营,实现北京电视台整体技术体系的全面升级,并最终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步伐。
专家观点
“从技术体系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开放,从单纯设备的IT化,到互联网,再到互联网+,甚至不久的将来智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需要一个从基础设施逐步向上层运转和管理演进的过程。
互联网思维讲究用户优先,业务主导,技术系统需要支撑业务发展的要求,广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需要转型,整个体系定位都需要转型,这也就需要厂商能够结合企业特性和应用场景,提供完整全面以及具有发展适应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北京电视台副总工程师毕江
《哈佛商业评论》点评
融媒体时代需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优势,让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体验。未来,这种媒体服务形态将成为广播电视台的媒体服务新常态。
而媒体融合的过程更多是多方面资源打通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环节,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信息化的助推下,底层资源、上层管理打通,业务模式丰富可拓展,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7952116
- 2 中国黄金原董事长家搜出大量黄金 7907032
- 3 空调英文不会男生盯着考场空调看 7837490
- 4 “冷资源”里的“热经济” 7773740
- 5 被铁路售票员的手速惊到了 7615204
- 6 网红赤木刚宪爆改赵露思 7528210
- 7 特朗普想拿下世界第一大岛 7434239
- 8 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 7326675
- 9 女演员陈丽君回应获最佳男主角奖 7265100
- 10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17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