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上了点年纪的苹果用户,应该都还记得 iPod 或是 MacBook 上那个用来秀专辑封面的 3D 序列视图。
指尖轻轻一扫,专辑封面或是文件样式就飞一样依次在眼前划过,像极了书本的纸张在掌心摩挲绽放的样子。这种展示方式,曾一度是苹果 iTunes 界面设计的「门面」。打个不严谨的比方,大概和 Home 键之于 iPhone 的地位是一样的。不过,就像是我们已经在和 Home 键依依惜别一样,Cover Flow 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从诞生到消失,Cover Flow 共经历了 14 个春秋
Cover Flow 的点子最早是由美国艺术家 Andrew Coulter Enright 提出的,他本身是一名数字音乐的忠实用户,认为苹果 iTunes 的线上发行模式能够让更多年轻音乐人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数字音乐也淡化了专辑封面设计的地位,在他看来,专辑封面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只是对着一排排枯燥的歌单,点击然后播放而已。这是当时他对数字音乐最大的不满。图像可以快速地传达大量的信息,它比文字更有力量,能够在一瞬间激起人们的共情。基于这一点,在 2004 年,Enright 希望为 iTunes 加入一个可视化程度更高的界面,以解决浏览专辑封面的问题,他最终从苹果的视频会议通话软件 iChat AV 中获得了灵感。苹果早期的视频会议通话软件 iChat AV
iChat AV 有一个多人视频通话的界面,但只有中间是正方形,而左右两侧则各自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苹果的描述,他认为这种布局更像是一群人围坐在会议室中,视觉上更有组织性,也便于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Enright 认为这种视觉手法实现成本很低,因为它对硬件计算力几乎没什么要求,只是很单纯的 2D 平面设计,但却依靠视差实现了一种近似于 3D 效果的空间纵深感。Andrew Coulter Enright 提出的概念图
所以,Enright 按照这个方案提出了一种 iTunes 界面的概念图,正中央会显示当前歌曲的专辑封面,而其它封面则呈左右排列,想要听哪张可以切换选择。Enright 还提出了一个特性——他在底部设计了一个用于切换 CD 封面的滑块,你要是滑动得越快,封面也会切得越快,很巧妙地还原出在音像店翻找实体唱片的感受。事实上,不少人是因为这个特性才喜欢上 Cover Flow 的,他们会时不时地快速滑动 iPod 轮盘,或是 iPhone 的触摸屏,可能并不是为了找歌,仅仅只是想感受下快速切换的效果。就和现在我们喜欢不断解锁手机一样,Cover Flow 也可以用来解压。由 Jonathan del Stretcher 开发的第三方插件
2005 年 6 月,一位名为 Jonathan del Stretcher 独立开发者将 Enright 的想法做成了真正可用的 iTunes 插件,还为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CoverFlow」。他最开始只是当做兴趣放出来给大家用,可一经扩散,很多爱好者都纷纷给 Mac 电脑装上这个插件,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数字音乐专辑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这也意味着 Cover Flow 得到了更多的关注。iTunes 7 中的 Cover Flow 界面
2006 年,看中这个交互形态的苹果将 Jonathan 做的插件收入囊中,同年 9 月发布的 iTunes 7.0 已经直接集成了这一功能。除了沿用了「Cover Flow」的命名外,苹果还对透视角度做了一些微调。而从 2007 年开始,Cover Flow 界面被引入到初代 iPhone 和 mac OS X 系统中,那时乔布斯还专门在舞台上做了一番演示。此外还有各种大小款式的 iPod,比如当时的第三代 iPod nano,以及新款 iPod Classic 和 iPod Touch 等。在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上,乔布斯演示的 Cover Flow 界面效果到了 2009 年,苹果的 Safari 浏览器也加入了 Cover Flow 特性,结构和以前差不多,只不过是将歌曲和 CD 封面换成了书签以及历史网站。不过,Cover Flow 并没有在苹果的产品中驻留很久,伴随着 2013 年 iOS 7 的发布,这个特效从 iPhone 音乐界面中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的封面墙,仅有移动端的 Safari 浏览器还保留类似的标签页设计。之后,iTunes 11 也去掉了这个展示效果,所以在过去三四年里,其实仅剩下 macOS 中 Finder 文件管理器还保留着一个可选的 Cover Flow 浏览样式,但入口略深,估计也没多少人会经常用这个功能。
更别说不用 MacBook 的朋友,自然是芳踪难觅。到了今年的 macOS Mojave 系统,苹果为 Finder 引入了全新的 Gallery View 视图,正式取代了 Cover Flow。至此,这种 3D 切换的特效也基本从苹果产品线中消失了。Cover Flow 的消失,和被苹果抛弃的拟物化设计有一定关系。如以前所说,当越来越多人培养起抽象化认知后,便不需要再靠具象化的拟真元素来学习如何操作一款应用。Cover Flow 也一样,它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模仿和还原现实生活中实体 CD 放在盒子里的排列样式,但如今人们的审美潮流已经发生了转变,单纯模仿真实,反而有些落伍。图片来自:Pinterest
但究其根本,Cover Flow 本质上是一个「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功能。换言之,它使用起来十分「低效」。所以,你在 iTunes 里翻看 CD 封面,和在文件管理器里查找文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图片来自:BetaArchive
打个比方,如果你浏览的是一连串的文件夹或是文本文件,使用 Cover Flow 视图最终只能高亮一个大图标。虽然滑动起来还是很炫酷,但为了呈现 3D 透视效果也浪费了大量的空间布局,反而不利于查阅文件的详细信息。另外,早期 iPhone 3G 或 3GS 对 Cover Flow 的响应速度也非常一般。如果未开启竖向锁定,点开音乐应用并横放手机时便会自动切换成 Cover Flow 界面,转回来又会变成正常显示——光是这个切换的过程,你就得等待超过十秒的时间。图片来自:Macworld
对比之下,如今 Mojave 中的 Gallery View 视图就简单多了。去掉 3D 纵深特效不仅加大了预览视图的面积,还能加入更多分栏,比如下方的缩略图和右侧的文件详细信息。单就实用性来说,它确实比 Cover Flow 优秀不少。不过也有人认为,喜欢 Cover Flow 其实是喜欢「Flow」的体验,而不是「Cover」的表象。
就跟我们用手指做触控操作一样,从感官角度说,Cover Flow 的魅力在于它满足了我们想要用手拨动 CD 封面、图片或是其它类似事物的欲望,以及让人享受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只是因为这个排列组合很好看。所以,在 MacBook 上用 Cover Flow,你可以只用双指触控滑动,就能浏览大量的图片文件,完全不需要点按操作。只是抱着欣赏的目的,Cover Flow 并没有那么不堪,当然前提是你要有赏心悦目的 Cover 可以 Flow 才行。至于专辑封面,伴随着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的实体唱片,为了展示封面而诞生的 Cover Flow 随之消失似乎也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依然会对它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喜爱,毕竟再不济,Cover Flow 也仍然是苹果曾经最爱拿出来演示的功能之一,只要效果够酷能抓住眼球就行了,不是吗? 关注 AppSo,回复「999」
获取历代 iPhone 经典壁纸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