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羞耻”———现代人的精神杀手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10-16 09:09:45

十一旅行期间,我在边境城市满洲里的口岸国际大酒店结识了一位非典型社会精英。我们两个陌生男人之间几轮社会腔后,算是交了朋友。不过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我发觉了现代人最大的精神杀手———“薪资羞耻”。

在结束假期一周后,看到一些朋友大手大脚花销后进入“吃土”状态,想到要严肃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那些典型都市焦虑文章不同,要谈国际的、国内的、过去的和现在的。


光鲜背后的不堪一击

接壤外蒙、俄罗斯的边境小城满洲里,在“杨胖子”口中是座“冰与火”交融的城市。前些年处于开发期的满洲里,自己的上司会在这儿干一些法律不允许的事,金发碧眼的靓丽俄罗斯女人是主要消费品。而在城市发展进入平稳期后,这种“消遣”就开始消失了,旺季匆匆而过的游客走后,无人问津的世界冰天雪地。

别墅价格才2000出头的城市里,“杨胖子”作为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在这有几处项目。不过就像这不景气的小城一样,“杨胖子”自己也随着大环境走颓而走下坡路,他说:现在往外送钱都不知道谁敢收。

在口岸国际大酒店,他住的套房在帝都起码要小三千起步,不过通过票务网站预定才280多,住完这几天还有返券便宜几十。我表达了不可思议,也对这帮应酬党表达社会人的敬意,在酒店地下一层的廉价西餐厅,我喝着伏特加、而他则无酒自醉。

他说在建筑行业,喝白的两瓶都算量浅的。自己这种喝坏胃的,能干两瓶的,在真正的饭局上菜时,都没有上桌子的份儿。那些拿酒当水喝的、比喝水还容易的人,才是真正的陪客。

像他这种人、所在那样的企业,应该算是“非典型精英”。与帝都那些与人和善、善淳朴简单的互联网人相比,他们见证了一次次的局势变动、操盘了一个个城市的新星。

不过,即便是每年单靠灰色收入挣上几百万的他们,也有因为金钱而自卑的时刻。当我跟他说新媒体这一行的做号老板,有的月收入500万时,他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自卑的神情;似乎过往那些辛勤、自我的不如意,都在这一刻被挑拨了,他对我讲述那些不可言的见闻、秘密,似乎都是在鸣不平,最后我用每个行业都不易终结话题。

在负一层的廉价西餐厅,菜码和酒品并不是主打,中蒙俄三国的特色演出是核心竞争力。东北的主持人和这里大多数的东北游客相得益彰、蒙古呼麦和吴桥杂技演艺的少民传说象征着民族融合、俄罗斯的钢管舞与这里热销的俄罗斯商品诉说着口岸城市的身份。

虽然演出质量不低、消费水平不高,但是屏幕上如网络直播间一样显示消费金额排行、那些地下演出场所式样的互动方式,都在提醒人们这是金钱至上的世界,差钱的后果就是坐后排、当一个匆匆过客。


半熟脸之间的不坦诚

陌生人之间的交际,总有几分自由的感觉。陌生人成为点头之交的过程中是双方信息差巨大的阶段,这个时候你可以假装自己是同道中人,用一些小项高消费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过,在半熟脸结伴游玩的人当中,却没有这一份自由。大致相似的背景和职业,一聊就知道几斤几两的情况下,维持光鲜远比和“杨胖子”更加费心,这也意味着你说话都需要注意,不然会无意间影响心情。

在90后这一波互联网人当中,很多都是小职员和小白领。在外漂泊的辛酸大家都懂,高涨的房租和逐渐增长的年龄,让他们担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时候暴露出低现金流和自身的节俭,似乎是一种羞耻。

其间,我充当摄像角色为一些同伴拍照。当他们好奇的问我这个“人像模式”时,我没多想就脱口而出:这是Plus才有的,你的是小的吗?

结果那位被拍的朋友闪现了“杨胖子”一般的神情,这下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用iPhone,也并不是所有人喜欢这样的表达。我自己默认大家都用苹果,让对方感觉到不快。

其实,我意识中并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很多人举着长枪短炮、玩着无人机和专业器材,用小米或者华为一样很自在。为什么一款手机成为了敏感点呢?在这群户外爱好者中,很显然这些人才是“大款”。

后来我才理解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因为我没有扛着长枪短炮、玩无人机航拍,所以他们把我视作了与他们同阶层的人,同阶层之间的芥蒂和攀比,很显然是更加敏感的。就像办公室政治一样,往往同等级的员工,嫉妒更加严重。

这种人性中固有的弱点,其实为现代人造就了一种社交困境。一堆人坐在一起无法不聊八卦的事,蠢蠢欲动探听别人隐私是由生转熟的关键步骤,但是嫉妒和攀比又会让人陷入虚荣的互捧情景。别人捧你,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真的在乎你,而是在这个试探过程中寻找破绽,你破绽少、形象维持的好,反倒成为判定你有价值的条件。

听起来比较绕,简单来说就是:将计就计过程中,你顺水推舟能让别人感觉虚荣的舒服,代表了你的社会地位。一位大佬谦恭和蔼,被别人绕着弯儿说牛逼,总比一个职场菜鸟自夸经历更能成为焦点。在这个过程中,薪资和你能挣多钱,在各种轶事各种议题中是核心主旋律,不过这也是最敏感的,所以大家都是不坦诚的。

而“薪资羞耻”这个议题还不光是我们在聊,在一向注重隐私的美国,最近也掀起了讨论。TED早前一期视频,主讲人就借由自身遭遇表达了类似观点,并诞生“money shame”概念。

这位主讲人的弟弟,因为婚后财务危机而抑郁、难于启齿与家人伸手,最后以自我了断方式离开了世界。这对当姐姐的主讲人造成了重大打击,开始反思几代人延续的“金钱代表自身价值”的信念。父母从小教育他们不依赖他人、用钱维持完美生活状态,让她从小就建立了所谓的“健康的财务观”,从事金融行业的她,认为这种悉心维持的状态是尊严、是底线。

不过,在她的弟弟因为这种信念失去生命后,她开始反思这种文化。认为美国社会需要重新认知这个话题,需要坦诚的倾诉财务问题,而不是视作关乎羞耻的隐私,只有这样才能在“丛林法则”秩序中找到认同,而不是为了面子死撑让虚荣消费大涨、缔造更多惨剧。某种程度上,中国人老一辈的隐私观,正在成为美国人向往的隐私观,向往“非独立”和互相坦白相告的感觉。

而在我们这,现代社会刚刚崛起,美式的隐私观愈加深入人心了,这在撕裂我们的精神世界,我觉得是一种不健康的风向。我认识的企业主中,最早一批发迹的一代,往往都是“一致对外”的,他们有家人、朋友和圈子,即便大起大落也没有摧毁自信;而最近这几代年轻小企业主,大多数都是独自奋战、与银行和机构打交道更多,遇到困境后的他们,往往遭遇巨大危机无人支持,陷入萎靡。

我觉得是时候反思了,这一代人、后一代人都是无根漂泊的江湖人,何必在意这或那的呢?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