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是《奇葩说》的宿命?不,众口难调才是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18-10-08 02:26:08


但它依旧独一无二。


刺猬公社 | 杨雨晨  


时隔一年半,《奇葩说》第五季姗姗来迟。

 

“变了”、“求生欲”,是节目上线后在社交平台和各类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变了”不难理解。如果说作为一档融合辩论元素的节目,《奇葩说》在前两季还有题材优势,但若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久地走下去,改变不可避免。且这俩字就跟魔怔了似的,每季节目上线都会被拉出来说一顿。

 


至于“求生欲”,可是官方自己扛的旗。5月其发布的第五季首款宣传片将节目拟人化,病入膏肓的“奇葩说”在放弃治疗和抢救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后者,求生欲爆棚。

 


国产综艺里,大概再也无法找到类似《奇葩说》的存在了:延伸出一家优质的内容制作公司;刷新了不少网综在内容、招商等方面的固有观念;挖掘了许多性格独特且有趣的人······

 

也由此,这档节目聚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观众。四年时间、五季节目,除了制作团队他们或许是最为其一举一动牵动心绪的存在。

 


刺猬君试着找到了6位《奇葩说》的老观众,谈谈这档节目五季来或好或坏的变化,以及它吸引人的点,是否曾给过你力量等等。

 

或许你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来留言区把你的故事说给我听~

 

- 1 -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因为“辩论”关注的《奇葩说》。

 

作为曾经混过辩论圈还人品爆发得了个亚军的边缘透明,这档节目的诞生让我内心有些小骄傲,辩论终于要火了呀2333

 

马东的独特色彩、几位导师的思辨能力、各路“妖魔鬼怪”奇葩的性格以及各类新奇的观点让它变得“有血有肉”。相较于满市场充斥着相似的流量真人秀节目,我更喜欢这群草根奇葩们说出来的那些听起来头头是道,仔细一想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但又不知道如何反驳的感觉。

 

第一季“要不要炸死贾玲救全船人”那期简直全程高能,让我对人性和自己的想法有了正面的认知。尤其是马薇薇的那句:“还是要干掉你”,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在那条船上。

 


它给了我一个自我反省以及更新对事物认知的机会。当一些新奇观点冲击认知的时候,你总是要去思索一下;当社会经验充足的老奇葩说出一些社会观点时,你总会听听以备日后的“不测”;当那些奇葩愿意与你分享自己的故事时,你总会觉得原来自己是幸福的。

 

《奇葩说》也一直在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口味求变,改变就会有好有坏,不该因为一次尝试的效果,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第五季上线,#奇葩说 变了#的话题热搜登顶,“求生欲”也成了一大关键词。

 

新奇葩的注入,不知道会让节目变成流量至上还是依旧内容为王。但大环境下求生又有什么错呢,毕竟要生存,求生欲和有料并非对立面,不然你还想听到什么料呢?

 

看着它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老母亲”很欣慰,只希望它能保持高质量制作,继续走下去。毕竟折服于马东东的个人魅力,刚毕业时我超级想去米未传媒,到现在还在向往着……

 

- 2 -

 


看完《奇葩说》第五季第一期,坦白讲我是想骂娘的。

 

单调至极——几乎只有傻笑。谈判专家熊浩是这期唯一不走娱乐风的辩手,但内化的气质、知识很容易被感官刺激更强的娱乐内容吞没、干扰。而一味傻笑对《奇葩说》而言是大忌,当然一味精英也不行,《奇葩说》的天敌是单调。

 

第二期就好了很多。

 

因为辩手足够多元,有碰撞、有火花,那个“好男孩”公务员和嘻哈歌手的对决很吸引人,喜欢傻乐的可以看反差萌;喜欢装深沉的可以品味两种人生态度;至少你可以想想这道“心上人在恋爱中,要不要跟TA表白”的题目。



多元之于《奇葩说》的意义远大于任何综艺。综艺几乎都是高度程序化(要求单一)的,只有《奇葩说》骨子里带着反程序化(要求多元)的基因。

 

这和记者写稿子、作家写小说、导演拍电影一样,内容创作需要程序化。这一内在要义具象化成了一个个专业术语——内容品类聚焦、主题明确、人物设定差异化……

 

每一个字都可以翻译成“要稳定的内容输出”,好莱坞的电影是程序严谨、高度工业化,所以能够孵化全球观众;最近比较火的《我就是演员》,为什么不请歌手来呢?因为只聚焦在这一件事上,才好控制质量。

 

《奇葩说》不一样在——它的架构是基于辩论的,而辩论是最去程序化的。

 

曾几何时,辩论被高度程序化过,有主观水平的原因也有不适合放在台面上说的因素,总之被大学实质性抛弃了。

 

但只要不把所谓“专业”作为唯一追求时,辩论就被还原成了最原始的对话,《奇葩说》不一样的烟火就产生于不同背景、立场者之间的对话。

 

一问一答的访谈节目好做,能提问的记者好招聘、能回答问题的嘉宾一抓一大把;但找到能够对话的两个人超难。

 

奇葩说,这个苍白无趣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合适的奇葩给你选?

 

这只是《奇葩说》难以控制的第一点而已。

 

将双方置于极端环境(限定情景、时间和胜负条件)的对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反,谁都很难掌控。

 

还记得第二季时,作家柏邦妮有一次比赛,剪辑师大段的快进,屏幕飘来六个字——“不让播,怪我喽?”

 


场上所有人一脸痴呆,谁都没料到话题完全被引向了“下三路”。

 

最后还是马东打断了发言,提前结束录制。

 

马东寄希望于不同个体间对话产生的创造性甚至冲突,但这种节目架构带来的不稳定性,却使《奇葩说》从选角、到内容呈现、再到效果都很难实现稳定。

 

对话的乐趣在于惊喜,可对内容制作而言,惊喜约等于意外事故。

 

外化的矛盾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奇葩说》节目组永远无法解决的“痛苦”之源。

 

有一个定论:常识的最大传播者是谁?其实并非严肃的新闻机构,而是娱乐节目。这是综合流量、内容属性和社会传播结构的综合判断。

 

尽管娱乐节目很多时候并非出自本意,但哪怕仅为了记忆点,他们往往也会有所主张。只是,为了方便制作,价值主张相对单一、具体。

 

比如《吐槽大会》的“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其实就是指“自黑的正面效果”;《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就三个字“慢生活”……

 

《奇葩说》的宗旨是什么呢?你能否用一个词准确形容?对话吗?对话什么?宾语是啥?

 

几乎不可能。

 

写稿子的要义是聚焦,主题最好能用一个词形容,能用两个字形容就不要用三个字,这样呈现效果最好。这是一位知名老编辑教我的。

 

《奇葩说》之所以独树一帜,就是因为他横跨在价值主张和娱乐的分水岭上,稍有不慎很容易扯蛋。

 

而我想,马东是不会放弃价值主张的,他本人热衷于此。

 


第一季《奇葩大会》,《康熙来了》刚刚停播,某选手对蔡康永表示感谢和惋惜时,马东说:“我最近看了很多文章,他们都从制作角度分析《康熙来了》的成功,可我认为,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价值主张。”

 

还有更重要的难言之隐,如果《奇葩说》放弃价值主张、放弃实现价值主张的手段——精神多元、去程序化的赛制,而去拥抱稳定性。

 

那么这无异于亲手杀死它。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奇葩说》的病,也是《奇葩说》的命。

 

- 3 -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奇葩说》,我觉得它是近几年能让最多话题、观点被讨论并受到不少人关注的一档节目。

 

我从未接触过辩论圈,所以不知道马薇薇、黄执中这些人是谁,但因为有熟悉的马东蔡康永和还算熟悉的高晓松,又挺有意思的,就一直看了下来。

 

一季又一季,慢慢你会觉得就像《康熙来了》里的通告艺人一样,这些“奇葩”选手在你眼里有着鲜活的面貌,比起绝大部分内地节目里出现的立人设现象,他们更接地气、更像身边的人(本身也都不是什么艺人出身),办到第五季也不算难看。

 

而且作为一档以思维和观点为中心的节目,比起碎片化的知识点积累PK或高智商人才的碾压式展示,它能让你参与进去。也许你会自己选择一个持方看看这一边的人是怎么说的,也许你会两边都听,觉得都有道理,这比起单纯的傻乐看节目会有更深的体验感,加上三不五时还或好笑、或感人。

 


康永哥说“我们不是妖怪”的那段,马东东作为直男,多年前和当下依旧愿意不断为少数群体发声,姜思达在第三季的开挂,马薇薇和范湉湉在第一季的金句频出······都让我很喜欢、很感动。

 

走到第五季,《奇葩说》肯定是变了,这季的赛制比起之前,全体都需要PK是一种很好的回归,没有谁在舒适圈里。

 

一个这么多人看着的平台,能为LGBTQ发声,能去普及很多只有少数人知道但是需要被普及的观点,能让你静下心来思考身边的事:想想雨天该不该点外卖,该救一个人还是一船人。

 

标准答案肯定是没有的,但是这个过程就像是民意代表为了民众的选择而大声抒怀一样,很鼓舞人心。

 

继续做下去,加油。

 

- 4 -

 


我是个综艺迷,朋友们喜欢叫我小健,97年生人,现在在太原上学。在韩综还没被大量引进时,我就很喜欢《RUNNING MEN》《无限挑战》,感慨国内怎么没有个像样的综艺,直到《奇葩说》出现。

 

我是《奇葩说》的死忠粉,更准确的说,我是它的忠实粉丝+“推广大使”

 

2014年,我刚上高中,第一次看的就是“海选肖骁”那期。我的天哪!——明显的整容蛇精脸但不避讳,闻所未闻的表达方式但不反感,剧烈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服饰但不找烦,触及每个平凡人的话题无下限的讨论但又有人文关怀。



肾上腺素蹭地冲到头顶,这真是中国自己的综艺?简直疯狂!每期看完后我都会下载下来保存到电脑,直觉告诉我这么特立独行的东西可能会有下架的风险,后来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追了五年《奇葩说》,我也从高一的小愤青老成了大三考研狗,这档节目在我心里早就超越了“是否好看”的层面,它更像我的回忆存放站,时不时翻看,还是会泪目。

 

《奇葩说》帮我完善了三观,尤其是性向观。我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人类”,三观笔直的“直男直女”,比如我,豪爽的双性恋女孩,默默认真又爱撒娇的男同,天塌下来也要好好活着的女同······节目里的蔡康永、肖骁、姜思达、樊野、陈咏开,就像是活在自己身边一样。

 

蔡康永哭着说“我们不是什么妖怪”,樊野“接受了我自己,真好”,他们所有人的故事让我慢慢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自己的追求、执着,我知道喜欢男还是女不重要,喜欢的那个人最重要。

 


从前有过的对身边人的“鄙夷”,化为了深深的自责和反省,因为有了《奇葩说》我才慢慢的接受了自己存在的世界,五彩缤纷,没有谁该被不尊重。

 

当然,“人红是非多”,作为当前少有的常青综艺,《奇葩说》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我觉得那群人实在太功利了。我完全可以想到他们在节目爆火时跟风看综艺,模仿“奇葩们”的说话方式和腔调,热潮过后,又立马跳到对立面指责。《奇葩说》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他们也注定记不住什么。

 

第五季上线,我也开始追更了。还是熟悉的马东和他们,眼袋又割了一遍。每次看《奇葩说》,我都相信,在远方我不认识的她和她啊,一定也在感动着,感谢你们每个深夜含笑含泪的陪伴。

 

- 5 -



奇葩说正在成为它曾经反对的东西。


宣发团队美滋滋地用求生欲给媒体做报道核心,却没考虑过这与《奇葩说》本身做出来的节目人设(也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人设)互相抵触。问题从来不在于活下去,而在于怎么活,是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奇葩,还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就是不招人喜欢。”第三期的时候,庞颖、杨奇函、熊浩落败,看现场反应,大部分人对李诞的评价是认可的。按照高晓松的说法,对面的选手更善于情绪上的渲染,更能激发人的同理心,因此更能收获观众的喜爱。


可真正的奇葩恰恰最不在乎人们的喜爱。 魏晋时期诞生过一群真奇葩的群体,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遭人嫌,光夷三族的就有一堆:夏侯玄、何晏、诸葛诞、潘安、贾谧。


奇葩的价值本身便在于冒犯,是在一片道喜声中大声说国王没穿衣服,此所谓“论不服从”。



而《奇葩说》到了第五期,从议程设置到选表现手处处体现着服从:辩题设置彻底转向生活琐碎,对社会中真正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视而不见,这是服从于现实;选手撕逼频出,场上一团和气,这是服从于矫造人情;如果说第一季的选手还是靠言人所不敢言,所不能言来获得票数,到了第五季,他们已经是靠杂耍般的话语来取悦观众——这是服从于媚俗


形式与目的已经互相颠倒与自降格调,用力过猛甚至装疯卖傻的搞笑,替代了幽默,并用心灵鸡汤式的道理来点缀花边。但这无法掩盖人文关怀上的无能,要知道幽默的内核一定是尖锐的,它本质上是以有趣机智的姿态来消解道貌岸然的现实法则,而非反过来强化它。


简单说,到了第五季,有了钱的《奇葩说》不愤怒了。


《奇葩说》必须警惕的是,当逻辑缺失、满嘴俏皮话、表情服饰夸张的选手一次次获胜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接地气”的“草根”用说人话的方式,战胜了傲慢无知的“精英”,相反,若不加控制,任由无法帮助人拓展思维边界的话语大行其道,《奇葩说》将由独一无二变成竞品遍地:东北的二人转、天津的相声、电视上的脱口秀、报纸夹缝中的笑话、会两腿走路的小猫咪——可能还要加上快手,他们也觉得自己挺喜欢为底层人民代言的。


我们可以为《奇葩说》找很多理由,比如监管的高压,比如为了节目效果,比如优质内容可持续地生产。但若认同上述原因,完全宽容《奇葩说》面对压力与其他人毫无二致,那么从第一届开始的很多东西就十分可疑并要接受刻薄质询:当选手们一遍遍高呼自己三观正的时候,他们重估高低贵贱的资格从何而来?其中表演的成分有多少?节目的成功,到底是靠节目表现的才华与胆识,还是要归功时无英雄同行衬托?



所以奇葩说正在成为它过去反对的东西:服从,平庸,不真诚,以无趣当幽默。我无意去对一个综艺节目吹毛求疵,但看网上舆论,很多人并不只把它当一个综艺,而是做人的指南,可是在这一点上,《奇葩说》的可靠性有多大呢?第五季多次出现了“人间不值得”,但若真的不值得,说话的人还在争什么劲呢?


最后用齐泽克在“攻占华尔街”的演讲做结: “不止要提防敌人,而且要提防那些假装是你朋友的人,他们已经努力在削弱这个进程了。他们给你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不含酒精的啤酒,脱脂的冰激凌,其实是一样道理。他们会试着把这变成无害的道德抗议......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我们受够了那个回收可乐罐的世界。”


嗯,提防我们的努力被变成无害的道德抗议。

 

- 6 -

 


看《奇葩说》是因为马薇薇,看马薇薇是因为大学里打过的辩论赛。

 

大学四年,打辩论的时间有三年,在我们那个课余生活寡淡如水的小学校,辩论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所以《奇葩说》出现之前我就知道马薇薇黄执中老僵尸他们,后来的王梅李挺张哲耀也是辩论圈知名的辩手。那时候马薇薇微博粉丝才几万,经常有粉丝问,薇薇姐等粉丝破十万的时候能不能发个自拍福利啊。

 

所以马薇薇去参加《奇葩说》的时候,至少在辩论圈,基本上是奔走相告。毕竟用现在的话说,也算是出圈吧?

 

辩手们看待辩论本身有时是带有光环的,那种靠语言征服听众的力量是很吸引人的。丘吉尔的至暗时刻怎么度过的?众议院的一次演讲就能改变世界。虽然中二,但是看起来确实很厉害啊。

 

可要说回《奇葩说》,还是另当别论。聪明如马东,在面对所有关于《奇葩说》的提问时,都是在说《奇葩说》的娱乐性,也都是说《奇葩说》没有想要传递什么特别的价值观。《奇葩说》只是一档综艺。

 


我当然相信马东的确是这样想的,也认为节目的初衷的确如此。但是从《奇葩说》的效果来看,并不仅此而已。

 

《奇葩说》吸引人的地方当然不仅是奇葩。有些辩题涉及到哲学思辨,比如沉船问题,未来世界,有一些辩题看起来很生活化,但是背后也有人性关怀的底色,还有一些我们不可能再见到的辩题,比如同性恋。

 

在接受采访时,马东从不说《奇葩说》有什么社会价值的责任,连连拒绝别人给《奇葩说》带上的高帽,感觉有些像李诞。十五年前马东做有话好说最后因为一期同性恋话题停播,十五年后《奇葩说》的一期同性恋话题节目被下架。马东对许知远说,有话好说之后他成熟了。

 

所以这是《奇葩说》曾经让人惊喜的地方,它确实曾经触达过,和一般综艺节目不太一样的地方,曾经。

 

不知道从第几季开始,感觉就有些变了,辩论圈的撕逼事情也越来越多,各种撕,说老僵尸抱团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到了马薇薇和姜思达矛盾的时候,这种矛盾估计就到了一个顶点。《奇葩说》的内容一直没有让我失望,让我失望的是《奇葩说》里面的人。

 

第五季上线前,分手啊吵架啊,各种新闻不断,有人说这是《奇葩说》为了预热而炒作。虽然有点诛心之论,但是感觉还是不舒服。

 


说《奇葩说》俗气,我觉得不能理解。它清新脱俗过吗?黄暴的字眼消音处理就清新,打广告的方式变成花式就脱俗了吗?不是《奇葩说》变得俗气了,只是它步入“正规”,成为了一档正常的综艺节目。

 

也别说“《奇葩说》变了”、“《奇葩说》不再是以前那个《奇葩说》”这种调性的话,《奇葩说》不俗,这话说得挺俗的。本来人家就是老老实实做个综艺节目让大家笑笑,又没什么赴死的想法,谈什么求生欲?

 

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当然希望《奇葩说》能一直做下去。现在的《奇葩说》“笑果”还是很好的,看着很下饭,这样就足够了。不管是老僵尸还是《奇葩说》,还是曾经喜欢《奇葩说》的观众,或者新观众,大家求仁得仁就好。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看《奇葩说》的

它是否在某个瞬间给你力量

现在的它,你还喜欢吗

说出你和它的故事

我在留言区等你~


杨雨晨

关注综艺、音乐、影视领域  

微信号:yangyuchen0327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关键词」解锁


延禧攻略  幻乐之城   陈一发被封  |  人生一串

快把我哥带走  |  狗粉丝  |  怪物猎人  |  单口喜剧 

同道大叔 | 我不是药神 | 创造101 | 明日之子2

 世界杯 | 红海行动 | 奇葩大会 | 十万个冷笑话

办公室小野 | 陈晓楠 | 薛兆丰 | 卓伟 |  陈晓卿

陈安妮 | 叶非夜 | 姜思达 | 陈峰 | 张全蛋

映客上市 | 抖音广告 | 头腾大战 | 海外短视频

知乎融资 | 内涵段子 | 豆瓣改版 | 腾讯游戏  | QQ远去

2018内容剧变半年记 | 多抓鱼 | 区块链媒体 | 山东新媒体村


活动推荐


「跨越山河大海」媒体人创业转型大会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