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青年科学家,一半认为自己“不是学霸”
参加 Meet 35 大会,请点击↑
“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
几乎是每个孩子在童年时都会被问到的问题,“长大以后我想成为科学家”,亦是许多人于懵懵懂懂之时给出的答案。然而人生的选择环环相扣,梦想的坚持或放弃都可能源于一念之间。
譬如今年获得未来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首位得主林本坚,50 年持续研究“光”技术,改变了半导体技术发展的路径,然而一切皆源自 13 岁时,母亲赠与他相机使他萌发了对于“光”的兴趣。相信他对于科研的勇气与信念,必会影响更多的青年人,让更多的青年人向往成为科学家。
让更多的青年人向往成为科学家,也是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 Innovators Under 35 榜单的期许,也是“全球科技青年论坛 Meet 35”将要讨论的问题。作为推动社会可持续性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人才正是时下最受关注,同时也最为稀缺的资源。在评选时,Innovators Under 35 评选亦注重青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并行。
然而,这些已在各自领域取得相当成绩的年轻人,他们是如何一路走来,从而成为了今天的自己?回顾他们的成长历程,学生时代的他们是否曾是所谓的学霸呢? 35 位获奖人中有 27 位回答了这个问题,有趣的是,其中有近乎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上学期间,并非所谓的学霸。
比如,作为“造物级”技术 CRISPR 的第一批访客,丛乐博士属于少时贪玩而不自律,后因好奇而向学的那一类;深鉴科技的创始人姚颂虽然读书时成绩名列前茅,却自认为不是学霸;中科院研究员陈云霁博士虽然 14 岁上大学,但在平时的考试中时常排名倒数;现在在美国执教的刘霁博士则英语极差,大学四季准备了三次才通过……
“我不是学霸”
@丛乐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获奖时年龄:30 岁
获奖事由:首次使用 CRISPR-Cas9 系统作用于人类和鼠类细胞基因,并揭示了相关技术在基因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我是从小到大经历了挺大的转变,小学到初中时学习相对较差,沉迷于各类游戏(特别是电脑游戏和武侠小说),属于中等偏差生,还曾经因为翘课之类的不良活动而差点被学校开除。不过十几岁时因为家人还有老师的影响和自身转变,开始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姚颂 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
获奖时年龄:24 岁
获奖事由:创立领导的深鉴科技在深度压缩技术和稀疏神经网络硬件加速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通过底层架构的创新与软硬件协同设计,已可在不同行业落实具有高效能的深度学习应用场景。
我确实从小属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一直都是学校的前几名。高中的时候参加了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并且入选了湖南省省队,获奖后被直接保送到了清华电子工程系。
但我其实严格意义上不算“学霸”。因为通常大家说“学霸” 不一定是个褒义词,特别是在清华,“学霸”是指完全在刷题目读书的人。而我做的事情会更全面一些,比如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在实验室做科研,同时也是电子系的科协主席,经常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个人也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打篮球踢足球,偶尔还会玩玩吉他写写歌。
@陈云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所研究员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历经多年的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兴起的大潮之下,建立寒武纪基础研究团队,开发的AI芯片元件将有机会成为AI浪潮中重要的基础。
我是 5 岁上小学,9 岁上中学,14 岁上大学,24 岁博士毕业,29 岁任研究员。但是和很多人想象得不太一样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学霸。相反,绝大部时候都是一个学渣。前后19年的学习生涯中,不但考第一名的次数不多,平时还经常在班上倒数甚至垫底。但是我有一个比较大的优点是心理素质特别好,碰到大事反而更镇静,所以影响人生走向的关键考试(比如高考、考研)没有失过手。另外有一点是,从小的家庭教育,父母非常重视培养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具体的知识。所以碰到关键的考试,我能把成绩提升到过线的水平。
因此,迷茫和痛苦的时候是很多的。这点在科大少年班的时候特别的明显。同学都特别的优秀,我在班上垫底。有的人每天玩得和我一样多,考试却比我多几十分。所以,必须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道路,发挥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弱点,非常有必要。这段经历也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和真正的学霸在一起,会养成谦虚低调的风格,对长远发展有益。
@刘霁 腾讯 AI Lab 专家研究员,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助理教授
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提出一系列异步并行算法,解决了传统同步并行算法瓶颈问题,设计机器学习中去中心化的并行计算框架,可以极大地减少通讯代价。
父母都是从事文教相关的工作,注重兴趣的引导培养和全面发展,平时对我的细节约束比较少,所以从小比较野。喜欢思考,喜欢较真,理科成绩突出,也喜欢历史,爱好书法绘画。成绩比较偏科,理科很强,英语极差(大学英语四级准备了三次才过)。
@刘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基于新型超痕量分析检测技术,针对环境中的颗粒污染物,开发出能够甄别其来源、追踪其行为、以及对其快速筛查鉴定的技术,为环境科学中颗粒污染物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父母从小在学习上就对我要求严格,他们培养我任何时候都要力争上游的进取心。印象中从小学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学霸”,因为后来我见过了太多非常厉害的人……
是否可以判定自己为“学霸”,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随着所处环境的改变,他们对自身是否是“学霸”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成长于宽松的环境
@李林鲜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助理教授
获奖时年龄:32 岁
获奖事由:发现一类人体自身分子的治疗潜力,结合了组合生物材料库、细胞微芯片和高通量筛选,扫清了生物材料研究的临床前限速障碍,加速了新型治疗手段的开发和应用。
小时候比较贪玩,学习成绩一般,并不是所谓的学霸。父母对于我的学习没有约束和太多的要求,他们希望我不要总是相信老师说的,因为老师并不是总是正确的,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沈亦晨 Lightelligence 创始人兼 CEO
获奖时年龄:28 岁
获奖事由:从光学计算的独特角度切入群雄逐鹿的 AI 芯片战场,有望将现有人工智能芯片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同时将能耗降低至百分之一。
我在 2001 年考入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外的 6 年快乐且充实。不同于大部分的中学,杭外不需要中考——直升高中部,也很少有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都保送。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了我更多自由的时间发展我对科学的兴趣。此外常年的住校生活也给了我一般中学生少有的独立生活能力。中学期间我综合成绩算是中上,绝对称不上学霸,但是对我比较喜欢的学科(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我的成绩一直是比较好的。
@徐颖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长期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建设工作,以完成工程任务为主线,在卫星导航及其增强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谈不上学霸,学习成绩尚可。我上学很早,四岁半上的小学,记得刚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回忆说,我的脚都够不到地面,每节课下课下凳子都是用跳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很不集中,一节课最多能学习半节课,学习成绩也不大稳定,后来慢慢的学着就会比之前略好一点,初中的成绩比小学略好一点,高中成绩比初中略好一点,大概是这样的。
@曾晓东 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技术专家
年龄:31 岁
获奖事由:实现中国首家无人超市落地展示,将无人超市打造成为零售行业标杆,激活了国内无人值守零售领域发展的可能性。
我学习算中上游那种,不是学霸的类型。小时候属于比较“调皮”的那种,课外活动参与比较多。比较幸运的是,我的求学过程基本上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大学里面度过,在一个东方国家的城市里面经历着纯欧式的学习方式。也因为学习环境的开放,能够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所以个人的思想会比较综合、跳跃。
关于高考,他们的回忆
@朱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年龄:33 岁
获奖事由:研究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首次揭露Nod样受体识别肠道病毒的原理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让靶向调节这种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用于治疗或改善相关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成为可能。
小时候远没有现在如此丰富的知识和酷炫的科技,不过家里比较注重培养阅读能力,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必看的杂志要属《科幻世界》和《读者》,周末也经常去新华书店和市立图书馆一泡一整天,名著、神话、科学什么都看,回想起来的确对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我从小自学能力非常强,不太听老师上课,也因此受过批评,学习之外兴趣也非常多,体育啊绘画啊毛笔字都算小有所成,不过倒没太影响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基本上是班级第一,高中憧憬大学的时候做两件事,要么从宏观上了解经济运行规律要么从微观上了解生命本质。高考意外在我最擅长的语文上栽了跟头,却有幸结缘科大。最后主修了生命科学,辅修了经济学。
一路走来,还是觉得独立思考和喜欢钻研的个性造就了我现在的选择。
@朱明杰 氪信科技创始人兼 CEO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结合高维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融合大型金融场景打磨形成的强大知识系统和经验,提出场景化风控解决方案和产品体系,以超越人工定义的深度及广度对数据进行价值挖掘。
我从小学习很好,应该算是现在所说的学霸吧。从初中开始,基本上就有老师问我问题,不过一个比较怪的事情是那时候物理竞赛或者像数学竞赛,基本上我都是第二名,第一名会变化,但我就是始终第二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家里对我学习干涉得比较少。但是我爸妈都会被叫到家长会去介绍经验,然后他们的经验都是不管。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学习是靠你自我驱动的,家长管的结果是为别人而学,不是为自己而学。当然那个时候,可能因为那些题目如果我不会做的话,别人就都不会做了。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我的使命感很强。
高考的时候,数学没考好,结果是江苏省理科第六名,南京市第二名。后来我进了科大少年班系,那一年我们江苏省高考的理科状元是盐城中学的,跟我一起去的科大少年班,我们宿舍还有其他省比如广东的高考状元。很感谢大学在一群“变态”学霸中间,让我变得“正常”。
@王旭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学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获奖时年龄:32 岁
获奖事由:提出的“净环境效益”模型综合了能耗、化学品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水和污泥中有用物质的资源环境效益。构建出了面向节能、低碳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多目标评估新框架,利用大数据开创了城市污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新模式。
小学四年级以前,玩心比较重,成绩中等以上吧,小学四年级以后开始认真的学。我初中和高中就读的学校,都是我们市重点,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对我人生的影响挺大的。初中母校属于半军事化管理,加上我们是首届学生,母校对每个学生都非常关注,哪段时间该做什么事情,管理很严,我觉得我对时间和效率的敬畏以及由此形成的自律就是在那时候萌芽的。
大学以前,基本是玩多于学习,高三之前是忙于学校各种学术社团,兴趣爱好比较广泛,那时我是我们市学联副主席,校学生会主席以及校报主编,组织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多,到了高三才基本安下心性来备考。
我一直非常喜欢数学,尤其是需要扎实数学基础的计算机和经管类专业,我们那时高考是先填报志愿后参加高考,我填报的前几个大学志愿都是计算机和管理学相关,后来高考有一门科目发挥失常,我与心仪的学校和专业都失之交臂了。当时觉得是个遗憾,现在看来却有点像是命运使然,促成了我与水的结缘。
走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发现,学渣都是一样的,但学霸各有各的不同:有的人可以轻松的考出好成绩,有的人则目标明确,还有的人学习是出于一种使命感……
轻松考出好成绩
@余存江 美国休斯敦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发明了一种可拉伸的橡胶半导体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各种全橡胶电子晶体管、传感器、集成器件与系统,为半导体材料加上了“可拉伸”这一多年无法实现的性能,将在众多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我出生并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当时九年制基础教育质量及师资水平都非常一般,我非常有幸考入重点高中并接受高质量教育进而进入大学。大学之前,尽管我一直都不是最刻苦、最花功夫学习的学生,但我有幸一直保持为班里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
@韩璧丞 BrainCo 及 BrainRobotics 创始人兼 CEO
获奖时年龄:30 岁
获奖事由:将脑机接口落地商用,开发多项脑机接口技术产品,并同时投入研究开发改善多动症、自闭症患者问题的脑机接口技术产品,有望成为改变许多患者与家庭的关键创新发明。
我从小学习成绩就不错,在学校可以很轻松的考出高分。但是我除了日常学习之外也有很强的求知欲。我的父母也给我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有机会在课余时间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我的家中现在就收藏了数千本我曾经读过的书。
努力仍是关键词
@何庆林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研究员
获奖时年龄:29 岁
获奖事由:利用拓扑绝缘体为材料基础制作拓扑量子计算元器件,发现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边缘模(又称“天使粒子”)。这项针对新型拓扑材料的研究,有望挖掘其新颖的量子效应,让我们距离拓扑量子计算又更近了一步。
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家的旁边有一所很古旧的水塔,给村里的人供应生活用水,大概有一百亩的大小,里面长满了各种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昆虫生活在里面,像一个小森林似的。我小时候就经常往里面跑,爬树摘野果子,抓小昆虫玩,观察各种奇花异草,在里面还建有自己的小基地。我很庆幸自己小时候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内,培养了我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我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后面念书之后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随即产生了探索这一世界的愿景。因此我从小对科学非常感兴趣。我自己也比较爱动手爱玩,但是没有钱买玩具,所以我很多玩具都是从街上捡来的,或者从伐木场和工厂里捡到的碎木和零件,然后自己拼装做成各种各样的模型,我很喜欢这种制作的过程。这种从小养成的乐于动手、乐于创造的习惯,对于我后来走上实验物理的道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由于小时候家里并不殷实,家里人从小灌输我读书就是唯一出路的思想,所以我从小读书、学习非常主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我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新的体会,读书除了为自己提供一个工作谋生的机会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自己不断进步,探究未知。
@孙永明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专注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出独特的正极锂补偿添加剂,提高了电池能量密度,开发复合型负极材料改善柔性/可拉伸电池关键的能量密度、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等技术指标。
我热爱学习,尽管我一直明白,自己不属于那种聪明型的孩子,我只是在学习中比较执着,并且将它们转化为勤奋。从小学到初中,我每天总是班上第一个去学校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能够清晰记得在冬季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我踩着雪到学校,等着学校门口传达室看大门的大爷起床,打开校门,然后第一个冲进学校,打开教室的门锁,开始一天的早读。因为这种执着和勤奋,我一直名列前茅。高考后从家乡来到了武汉求学,与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结缘。我在地大读完了本科,并保送本校硕士,毕业后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隔壁邻居”华中科技大学读博。
@ 徐冰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获奖时年龄:29 岁
获奖事由:参与发明了超越人眼辨识能力的人脸识别算法,并通过联合创建独角兽商汤科技将其从学界带向了工业界,将中国原创技术输出到世界。
我出生、成长在山东,高中就读潍坊一中,常年数学满分,考试全校前三,凭努力学习在高考大省里拼杀出来。提前批次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当年港中文也是录取全国高考状元最多的大学。后来在博士期间,当时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同期加入实验室的基本是清华本科毕业学系前五的大神,接触下来都是头脑反应特别快的天才,后来才知道我是十多年来汤晓鸥老师第一个录取的港中文本科毕业的学生。
@周欢萍 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
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使用全新方法创下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让钙钛矿型电池这种兼顾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拥有了走出实验室、投入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进而走向市场参与商业发电领域竞争的可能。
我出生在一个多兄弟姐妹的普通家庭,最早的读书记忆,就是姐姐们在煤油灯下抢位置写作业的情景,换回来的是期末考试之后从学校拿张亮闪闪的奖状。也许是姐姐带的好头,抑或是父辈们的榜样和勉励,我从小就意识到,要好好念书,这样可以走出自己的家乡,到更大的城市,看更大的世界,有朝一日尽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点儿贡献。
当别的小朋友还在外面玩的时候,五岁多的我凭着顺畅的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开始了我愉快而有收获的小学。按部就班的上课和写作业,偶尔在煤油灯下抢一抢顺着灯光的座位,我也顺顺利利地每个学期捧回来一张奖状。
学霸也不同
@宿华 快手创始人兼 CEO
获奖时年龄:35 岁
获奖事由:创业 34 次的连续创业者,打造出了日活超 1 亿的“全民APP”,他的产品记录下了这个时代。
我出生于湖南西部的山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左邻右舍互相都认识、很有人情味的熟人社会。家里对我的教育很支持,我12岁的时候用小霸王学习机写了人生第一行代码,一直到2016年初才真正地完全停止写代码。我觉得代码是人类思想和灵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表达方式。
当年好像没有“学霸”这个词,但是我的学习还不错,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来到北京。清华的教育也深刻影响了我,“行胜于言”的校训,对我来说,到今天仍然适用。
@邱纯鑫 速腾聚创创始人兼 CEO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潜心研究激光雷达技术近 10 年,结合机器学习、三维数据处理算法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硬件方案,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超越人眼的环境感知能力,加快自动驾驶汽车时代的来临。
自小学习成绩都很好,属于学霸行列。对技术的热爱是自发的,我自小就对科技有特殊的热情。学生时代开始,就经常去家附近的废品回收站,在那里电机、开关、遥控装置都可以随处找到,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拿回去研究。那时候把学习单片机编程、制作各种小玩意,这些事情当做最大乐趣。有的作品也曾获得市、省级科技制作一、二等奖。大学后,当选了校科协主席,手上资源以及能做的东西就更多了。更加意识到想做世界级的产品不仅仅是靠动手能力与热情,掌握更深技术才能够创造出更具高度的产品。于是选择继续在学校攻读研究生、博士到博士后。
@吴海山 BLACKROCK董事
获奖时年龄:33 岁
获奖事由:利用时空数据挖掘,量化分析并预测群体行为,通过移动大数据来驱动经济系统的量化研究,为经济问题提供洞察。
如果从学习成绩和各种比赛来看,我可能是大家说的学霸。但促使自己去探索的最主要的还是好奇心和兴趣。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是信息工程,后来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解决应用问题更有兴趣,于是在大三时开始自学机器学习。后来保送到了复旦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计算机视觉。这个期间,我对生物的群体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士毕业后加入普林斯顿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也有幸遇到了很多学术界大牛,我也发现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好奇心驱使,尽管学习成绩当然都很不错。
@陈成猛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获奖时年龄:32 岁
获奖事由:坚守石墨烯研究十余载,突破高品质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通石墨烯从原料、材料、器件到应用的创新链。
小学和初中时我学习还是不错的,成绩基本都排班级前3,小学毕业和中考成绩好像都是第一,也算个小学霸。后来上高中和大学后,发现身边人才济济,再当尖子生也就难了,但依然比较优秀,大概top 20%。不过我觉得,高中之前的学习好基本等于考试分数高,大学之后评价体系则更加多元化,比如自学能力、交流沟通和实践能力等,也很重要。
@金虹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主任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在创新速度被视为最大挑战的清洁能源领域,加速了低碳能源技术转化过程。作为能源企业中的技术与技术管理创新者、内部创业者,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试错成本和时间,推动了能源创新与成果转化。
我出生在80年代的北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经历了亚运会、香港回归、申奥成功,小学英语学的是李雷和韩梅梅。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想考艺术学校,但是家里不是很赞成,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把艺术作为兴趣爱好,把兴奋点转移到了学习上,尤其是数学物理,觉得如果我能学好就走遍天下都不怕了,但是事后证明艺术的熏陶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做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中的很多灵感其实还源于我对摄影的热爱。
中考时我是以全区第二的成绩考上的北京四中,四中崇尚的是追求卓越、自由和个性的释放,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高中期间我选修了植物组织培养、二战历史、旅游地理、电影赏析等等,拓宽了我的眼界。当时本科出国留学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但是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参加美国的考试并且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读本科,这在当时的四中也是大事件,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在高中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去看看。所以,清华、伊利诺伊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这样一路走了下来。
@印奇 旷视科技创始人兼 CEO
获奖时年龄:29 岁
获奖事由:创建人脸识别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将技术集成在摄像机等前端硬件中,大幅提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效率,在泛安防业务上获得了更好的结果。
我出生在80年代末的安徽芜湖,自小就是一个心怀野心和使命感的人。在小学时看《硅谷传奇》就扬言“要做下一个比尔盖茨”,初中时看《终结者》就将人工智能的人生理想根植于我的内心,梦想着要成为那个人类命运的关键先生。虽然我从小成绩优异,但也不是一直拿第一,而是坚持我的“前十名”战略,在任何最优秀的班级和学校都要拿到前十名,也不用拿第一,跟随战术,在最后的考试中一击即中即可。所以我中考和高考都算本地的“状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大学毕业于清华姚班,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硕士学业。
本质上我喜欢稳步增长的曲线,喜欢厚积薄发,这或许也影响到我以后无论是在技术研究还是在创业路途中都会守正出奇,追求本质与极致。
@朱军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获奖时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取得多项贝叶斯研究成果,跳脱过去 250 多年历史的经典贝叶斯“非先验即似然”框架,并将 20 多年来相互分离的两大方向,最大间隔学习和贝叶斯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还开发了“珠算”概率编程库。
上清华之后,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渐渐地让我跳出了高考应试的模式,回归兴趣驱动的学习,我也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大一时选了难啃的全英文物理课,学习英文的思维方式;大二时开始进入实验室做SRT训练,初步了解如何开展一个课题;大三时尝试了一个比较有挑战的暑研课题,花一个夏天设计CPU。当时,我们是第一批尝试做16位指令集和流水线的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调试,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这种探索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也给了我继续读博的信心。在那之后,我很快联系了张钹院士读博,“跨界”选择了人工智能方向。那时候,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远没有现在这么火热,甚至有些冷清,我当时也是零基础,完全出于兴趣选择了这个方向。
保研之后,便去了MSRA实习。最先接触的是概率图模型,它将概率论与图论优美地融合在一起,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时比较崇拜的学者 (如Judea Pearl、MichaelJordan、John Lafferty等) 都是做这个方向。边做边学,逐渐对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来去CMU访学和做博后,都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探索。
一路走来,我觉得还是蛮幸运的,我走过的路都不是事先规划的,任何一个小偏差可能都会改变整个轨迹。到目前为止,考上清华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清华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学习和工作的平台,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
@卢策吾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特别研究员
年龄:34 岁
获奖事由:他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对解决视觉关系识别、行为理解、深层次语义理解等一系列难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以前学习是属于中等。到了高中以后突然开窍,就变成了学霸,基本都是同学心目中学习最好的。所谓,”心目中的”,也就是只在心目中,因为我不擅长考试。大家都知道我学得最好,但往往考出来不是最好。很难的题我能做出来,因为我经常在一些细节(比如少一个小数点)上丢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更多是擅长思考问题,而把细节处理得天衣无缝不是我擅长的。
@王星泽 合刃科技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获奖时年龄:28 岁
获奖事由:使用 AI 加光电技术,设计开发新颖图像传感器,收集光波中额外物理量,进而结合与之相匹配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训练场景,达成大幅度地改善视觉感知的实际效果,对于提升制造工序自动化效率、以及绕障物体识别技术带来创新突破进展。
我初三时保送入湖北省黄冈中学,进入了数理奥赛班。高三时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最佳奖,保送入北京大学。之后又经过层层选拔,代表中国获得亚洲物理奥赛金牌、理论最佳奖,以及国际物理奥赛金牌。
在北京大学读完大一后,我转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大二到大四的学业,期间大三整年在剑桥大学交换,大四时在哈佛大学交叉注册。大学毕业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在美国、英国求学的八年间,我一共获得了六个本硕博的学位。自小就学习很好,我小学跳过级,跳级之前可以说是学霸,跳级后有一个受打击、追赶的阶段,不过很快追上并开始领跑。我经历过多次这种起伏。
每一位获奖人,纵览他们的履历,无一不是从小到大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份简历,都可以刷新人们对于“学霸”的定义和认知。从“学霸”成长为“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将于 10 月 27 日,在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DeepTech深科技决定联手梅赛德斯-奔驰在北京举办“ Meet 35 ——全球科技青年论坛”(Innovators Under 35 Reunion)上,特别呈现。
在本次盛会上,我们将与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践行者交流,畅谈前沿科技话题。
Technological Dreamers
科技大梦想家
逐梦未来,科技畅想。你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每天都在被颠覆。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生物基因、自动驾驶等改变未来的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刷新你对世界的认知。未来有多远?且听科学家塑造未来世界的科技版图。
Breaking Down Barriers
拆掉科技的高墙
布道者总在山巅向世人授道解惑,科技之光也总是暗暗闪烁,手中流过的沙子总是带走最后一枚金币,那璀璨的明珠总是失而不能复得,在科技领域,我们总是高山仰止而不能明晰,总有一层面纱遮挡这迷人的科技之美。那么今天,走下山来,来到幕前,让我们出席科学家的布道之旅。
Realizing Value
实现未来价值
实验室中每天都在变革,这些成果在科学家的手中散发着迷人的光辉,我们总是被它们所吸引,但从实验室走出的它们是那么脆弱,有些轻易夭折,有些成长缓慢,但总有一些奇迹在上演,加速只在眨眼之间,未来世界就已展现。
Crossing Interdisciplinary Boundaries
科技大跨界
交叉、跨界、蝶变,科技的步伐不能停歇。冲突、融合、分裂,科技的趋势愈演愈烈。在科技领域,固守一隅是上个时代的传奇小说。在今天,科技在引领人们拓宽世界的边界,学科之间的碰撞究竟点燃了多少科技火花?
Trends and Choices
浪潮下的抉择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迭代的世界,遍布全球的创新精神激荡起层层浪潮。很庆幸在这个大浪潮时代,在一个个攀登高峰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精神风暴,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所面对的抉择。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7955559
- 2 中国黄金原董事长家搜出大量黄金 7960938
- 3 空调英文不会男生盯着考场空调看 7889597
- 4 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度” 7710596
- 5 被铁路售票员的手速惊到了 7638663
- 6 网红赤木刚宪爆改赵露思 7581494
- 7 县委原书记大搞“刷白墙”被通报 7473929
- 8 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 7376933
- 9 马龙刘诗雯穿正装打混双 7221809
- 10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17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