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岁必然会深陷危机

百家 作者:FMBA 2018-09-15 02:52:49

作者:魏阳@来源:大家

儿子问我:什么是中年危机啊?


我说:工作不顺心,小孩不省心,老婆不贴心,父母不放心,气力不从心,梦想还不死心!


儿子显然不太明白。


我又说:你上次看的那个小说《1984》,是个英国作家叫乔治·奥威尔写的。他说:任何生活,从内部观察,都只是一系列的失败。


换句话说,你的人生,就是不断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儿子说,这怎么可能呢?


我笑着说:可能的。因为说这话的那一年,奥威尔正好四十岁。


我有一位好朋友,特别不同意中年危机这个说法。他说,“啥危机?我一生下来就是危机。人生,就是不断的危机处理。早习惯了。那说啥‘中年危机’的,都是闲的蛋痛。”


我想告诉他:近数十年来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中年危机,还真的不是“闲的蛋痛”。40到50岁的中年人,难以感到心理满足,可能有着进化上的生物学原因。


做一下知识考古学会发现,中年危机确实是一个现代概念。古代世界的人们,无论中外,对此都闻所未闻。因为,这是一个在现代欧美发明出来的概念。

尽管中年危机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之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学家Elliott Jaques在1974年发表的畅销书《通道:成人生活中可预见的危机》(Passages: 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是这个观念开始在欧美流行的里程碑。


在书中,Elliott Jaques描述了这样的中年人:

“他已经取得了事业上的目标,却依然觉得失落和不快。他责怪他的工作,他的妻子,和他周围的一切;觉得这一切都像牢笼一样困住了他。逃离这种生活的幻想控制了他的思想。他期望碰到一个有趣的女人,另一个领域的工作,充满异国情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自由和救赎的欲望。可是一旦这些欲望变得可以实现,画面就立刻反转了。新的情况(新的女人,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环境)会变成新的危险陷阱,让他只想回到原来的家庭,回到他的妻子和孩子那里。因为,家庭、妻子和孩子在被失去的时候,才突然变得珍贵。”

“难怪这让妻子们觉得震惊和恐怖。”Elliott Jaques写到。



就是后来让人闻声色变的“中年危机”最初的典型形态。在外人看来样样不错的中年人,却无端地时常情绪低落,抱怨身边的一切,永远幻想着挣脱家庭、工作、生活的牢笼。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角(原型是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伦敦证券交易商的工作他不想干,毫无基础,四十岁开始学绘画;和妻子和孩子不告而别,只身去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和土人一起居住。从Elliott Jaques的视角看来,高更只是一个深陷心理危机的可怜中年人。


七十年代以来,一系列心理学和经济学著作点燃了公众对于中年危机的兴趣。“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进入欧美日常语汇。八十年代以来,“中年危机”逐渐成为中文世界中的高频词,这是改革开放以后观念进口的结果。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年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应激模式。它是指中年人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更难以感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研究都表明:虽然看起来和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诱因有关,中年危机的心理模式其实和外部条件没有直接关系。中年人的情绪低落,只和年龄有关。

换句话说,无论你是谁,混的多牛逼,到了这岁数,多少会有点。



90年代开始,美国两位经济学家David Blanchflower和Andrew Oswald从事了一项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随着年龄下降,在四十和五十岁初期达到低谷。然后逐步回升。到了老年阶段,生活满意程度回升甚至超过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这个发现,被称作“快乐的U形曲线”。


中年人,正处在那个U形曲线的低谷。


这个发现被其他很多研究所支持。 美国经济学家Carol Graham和Milena Nikolova的一项更全面的调查覆盖了149个国家的人群。调查者询问人们“在考虑生活所有条件的情况下,你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被调查者被要求从0-10之间选择打分。结果发现,在80个国家中,年龄与满足感有强烈的关联。在这些国家中,39岁到57岁的人群,是满足感最低的。


那么,是不是因为贫穷和富裕,导致了心理幸福指数的区别呢?人们的常识是,有钱就会更快乐。然而,实证的经济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常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Richard Easterlin早就发现,快乐与富裕的程度,毫无关联。人们赚了更多的钱,却未必感到更快乐。在布鲁金斯学院供职的发展经济学家Carol Graham也发现,秘鲁的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之后,很多人的满足感竟然在下降,甚至想回到过去贫困的生活。在分析数据后Carol Graham发现,满足感的下降,和富裕程度无关,可能只和调查的年龄群体有关。


另一项针对27个欧洲国家的研究,追踪了人群从小到大心理满足感的变化。研究同样发现,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精神问题最为严重。他们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几率是其他所有年龄群的两倍。这个现象,也被美国的相关研究所证实。快乐U形曲线在欧美社会普遍存在。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laine Wethington在2000年发表的研究表明,有四分之一被调查的美国人报告自己有“中年危机”,而多数不承认自己有中年危机的受调查者则认为,中年危机只是个人不负责任行为的借口。


对此,威斯康辛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的Carol Ryff认为,人们当然可以将心理危机都归结于个人原因,比如性格不成熟,道德上不负责任,或者是一些外部境遇的变化。但是,大量数据显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中年人情绪反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人群中,有一种基本的心理幸福模型,这种模型只和年龄密切相关。


就是说,无法感受到快乐的中年,和你目前的境遇关系不大。这是一个和人性有关的问题。


当你唱到:“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你其实正在被跨国界,跨文化的普遍中年危机所困扰。



有趣的是,快乐的U形曲线甚至在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中间,都可以被广泛观察到。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动物学家观察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美国动物园中的五百多只动猩猩和类人猿。结果发现,相当于人类45-50岁的的猩猩和类人猿,看起来最不开心。


连猴子都有中年危机,何况你呢?


可是,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呢?


传统的解释是: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可能性在减少。世界已经被自己的能力所测量。年少的梦想消散,你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小的现实。


经过多年打拼,我们终于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它舒适却狭小,温暖却局限。


当我们过于熟悉这种生活之后,便希望改变。我们期望更换伴侣,更换工作,更换开的汽车,更换居住的环境;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无力更换自己。所以只能梦想改变身边一切看起来可以改变的东西,从而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有些不同。


这正说明,你远方的地平线,已经消失了。


这种对中年危机的解释并非没有道理。然而在这之外,还有一种进化心理学上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部分动物,在超过繁殖年龄之后,会迅速衰老死亡。只有人类,在繁殖期之后,依然可以存活很长时间。长达数十年的衰老,其实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奇迹般的本领。


但是,原来与繁殖有关的各种心理状况,包括情绪的兴奋、对刺激的敏感、多巴胺的旺盛等等,会随着繁殖期的褪去而渐渐消失。然而,生命依然在延续。


衰老中的中年人,荷尔蒙存量有限,睾酮素余额不足;与繁殖密切相关的生命快感与激情,他不再能感受到,失落在所难免。他对生活的满足感从青春期的U形曲线的一端,滑落到了U的最下方。


中年危机的原因,只能说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活得太长了。


然而,研究者带来的好消息是:根据U形曲线,如果你努力活得再长一点,到了60-70岁的年纪,平均幸福指数会再次呈长阳线增长。在其他条件——比如身体健康,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都一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平均比中年人要高。这是U形曲线的另一端。


老人年更满足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心理预期降低。


关于快乐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主观幸福感等于“现实除以预期”。就是说,现实与预期相比越好,幸福感越强烈。现实与预期相比越差,即使现实的绝对值很高,那么幸福感也会降低。


中年是人生的巅峰。你工作干得再好,总有人比你好。你赚的钱再多,总有人比你多。伴随已有的成就不断提高的,是他人和自己更高、更难以满足的期望值。所以中年人总感到失落。


老年人对生活的预期比中年人低,所以更容易满足。


但是,在低预期之外,老年人的满足感可能同样有着生物学上的原因。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dilip v. jeste 通过大量对脑部应激反应的实验发现:老年人的大脑与年轻人相比,对于刺激和奖励的区域反应相对不够活跃。有趣的是,只有当人们像老年人一样对于刺激和奖励不那么敏感之后,才可以更成熟的思考问题,更从容的对待生活,更睿智的做出决定。他们会更感激生活所给予他们的一切。不会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一样轻易抛家弃子,跑去南太平洋的岛上流浪。


这是一种长者的智慧。


dilip v. jeste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睿智的老人”这一共同形象。在人类社会中,这类老人担任了忧伤的中年人的导师,教导他们如何从生活中得到快乐,更好的处理自己的心理危机。满足而睿智的老人,不仅是一种有趣的人类文化现象,同时还有着生物学上的依据。


如此说来,那些难以感到满足的中年人,还真的不是“闲得蛋痛”;他的忧伤,其实和他的外部境遇关系不大。中年危机,是人类共同分享的,只和年龄相关的一种情绪模型。


它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不认为谈论“快乐的U形曲线”只会让人找到任性胡为的借口。相反,我相信讨论这些研究可以让人们更了解自己,学会更负责任的生活。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于理解问题。


我身边的朋友,在听说了这些研究成果之后,往往会长吁一口气。


他们发现:原来,想辞职去阿拉斯加打渔的,并非只有我一个。原来,想不告而别去西藏远足的,并非是因为已经不爱妻儿了。理解了中年危机是深藏于人性的普遍现象,才能更理解自己,心理危机也会变得更容易应对。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乔治·奥维尔在四十岁时的感叹是错的。生活的本质,并非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理解中年危机的生物学起源,会让人感激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的家庭、朋友、和工作。这些,其实是一个胜利,环

绕着另一个胜利。


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一样为生活感到满足,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更多阅读  决定人生长跑的7个定律 

作 者:叶开甫@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迷茫定律


在人类历史里,大部分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干什么工作,农民的儿子就是农民,木匠的儿子就是木匠;现在,人越来越自由,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事。


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坐标。数学家、音乐家通常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定型,医生通常在十几岁时就决定当医生了。


而大部分人,在25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做事方式和价值观,然后再找到自己的社会坐标。

贡献定律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却不明白“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权衡能力,不是脑子一热就能解决的。


你喜欢跳舞,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芭蕾舞艺术家,于是你没日没夜练习,鞋子磨穿脚磨烂,可是,大概率下,你可能还是只能在大学毕业的舞台上跳上一曲,想上市一级的舞台,都够呛。


你想要从政,经世济民,富国强兵,于是你拼命地看书,学习政治,争取考上北大,然后毕业从政。可是大概率下,第一个条件——北大——你就满足不了,怎么办?


由着自己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意味着实现自我价值。想要成功,既要考虑你的个性,还要取得应有的贡献,做出“能看的见”的成就。这些成就最好可以用数字衡量,而且是你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美国哈里•杜鲁门缔造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起初对外交毫无兴趣,只想把精力专注在国内事务上,直到波茨坦会议上他跟丘吉尔、斯大林坐在一起,才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紧接着他找了两个顾问,几个月内就成为外交专家,签署挽救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做出重建日本的决策。

个性定律


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事实”,你可以修正它,却不可能扭转它。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学做事的个性其实分为两种:倾听型和阅读型。倾听型的特点是反应快,擅长即兴演讲;阅读型擅长深思熟虑,习惯提前做功课。


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在欧洲的总司令时,答记者问的时候出口成章,非常受媒体追捧。因为他每次开发布会前都要求下属,以书面形式将记者的问题收集起来。


后来,他效仿罗斯福即兴回答,没想到词不达意,经常受到记者的嘲笑。显然,艾森豪威尔并不知道自己善于阅读,而不善于倾听。


十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左撇子,而倾听型和阅读型的人接近一半对一半。如果你发现自己不适合当面跟人唇枪舌战,可能只是因为你是阅读型。

价值观定律


价值观是检验一切的最终标准。最简单判断方法是,你每天早起对着镜子的时候问自己:我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天赋和做事习惯很少发生冲突,但价值观不是。有些工作,你做的非常出色,却不一定符合你的价值体系。你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不是自己可以毕生追求的事业。


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朋友,跳槽到新公司,负责人事方面的工作,职位晋升一等,待遇很不错,可她过得却不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体系里,公司用人应该以内部培养为主,重要岗位空缺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公司内部提拔;而新公司喜欢“空降兵”,说是为了补充新鲜血液。


表面看,她与公司的矛盾是选人用人政策的矛盾,实际上却是她跟公司在组织与员工的关系,组织对员工发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等方面产生了分歧。最后,她不得不递交了辞呈。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21世纪的管理挑战》,已获华章出版授权


对企业来说,当短期利益不符合长远发展目标,是偏向短期利益,还是长远发展?如果公司业绩不行,应该渐进式创新,还是大刀阔斧地改革?


实际上,这也不是简单的经营问题,而是企业功能与管理责任在价值观上的冲突。

人际定律


无论老板、上司还是普通同事,都有权利按照他们喜欢的工作方式工作。职场里,每个人都要学会承担沟通的责任。


同事之间交流,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同一个原因:你不知道对方如何工作,对方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一是你没有问过,二是也没有人告诉你这些。


如果你的老板善于阅读,我建议你最好给他书面报告;如果你的同事善于倾听,你最好当面跟他讨论。


同理,你应该告诉经常往来的同事,自己的做事习惯、优势、价值观是什么。


一个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可能是做销售出身的,对销售的事情一清二楚,但对促销、定价、广告、包装就一无所知,因为她从来没做过这些事情。


那么,做这些事情的人,就有责任帮助副总裁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这么做的原因、方法和预期结果。

机会定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位置。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大公司,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


在BAT做得非常出色的人才,到了小公司可能施展不开手脚,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同样,很多在小公司业绩出色的人,一到大公司就如同石沉大海,默默无闻。


有些人适合当顾问,做不了老板,因为他不能承担决策的责任和压力;有些老板需要顾问迫使自己思考,才能做出决策,并根据决策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


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计划出来的。面临新的任务、机遇和工作机会的时候,你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了解自己的个性、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并做好随时抓住机会的准备。

第二职业定律


人生一场长跑,30岁时有挑战的工作,到了40岁已经驾轻就熟,你会越做越厌倦,失去工作的乐趣。


未来,人们的平均工作寿命会越来越长。退休之后,体力劳动者什么事都不做,钓钓鱼、养养花、搞点小爱好什么的,没有任何问题。


而在知识工作者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两个字。如果你不想过了50岁,生活陷入一潭死水,就尽早为自己的下半场做好准备,发展第二兴趣或者第二职业,继续发挥余热,做好工作到七八十岁的心理建设。


真正的自由,是到老也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感,而不是在各种牢骚、消磨中度日如年。



百万用户都在读

大家是否误判了:房租、滞涨与消费降级

私企的衰退:那些正在消失的、惨淡经营的、痛苦挣扎的公司……

刘强东事件,马云到底嗅到什么危险?

美银美林警告:一切都像极了1998年

想要辞职的第896天

600亿的背后

在菜市场,老百姓从不说降级

“浙江帮”,资本市场最豪华朋友圈:金科文化3年做局,大佬步步惊心!

梁建章:为什么我对中国经济还是谨慎乐观

诺奖得主:房租管制是摧毁一座城市的最好武器

去杠杆成果:超11家地方国资平台拿到A股壳

正在消失的中产,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

「至暗」时刻,「涅槃」时刻

杠杆的轮回,众生的焦虑

请做好5年内随时失业的准备

最可怕,是书生热衷于江湖;最可敬,是江湖客捧起了圣贤书

任正非最新内部讲话:中国最大的武器是13亿人民的消费

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做好泡沫破灭准备

孙立平: 当前最急迫的三个问题——国家的方向感、精英的安全感、百姓的希望感

违约进入下半场:从民营企业接盘到居民破产!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从美苏冷战的历史来看即将到来的中美冷战

高善文:中国杠杆表面上是金融问题 本质上是财政问题

这是今年最犀利的演讲: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至暗时刻,“不死鸟”照亮未来

证监会为啥要力推独角兽?

股灾三年祭:从狂热到崩塌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