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15小时票房过亿 叫好又卖座的《碟中谍6》做对了什么?

百家 作者:快公司FastCompany 2018-09-03 05:41:04

 

《碟中谍》高科技装备大起底




历时三年,《碟中谍》终于重回荧幕。刚刚上映的《碟中谍6》历时15个小时票房过亿,豆瓣评分8.3分,可谓“叫好又卖座”。从1996年上映的《碟中谍》算起,阿汤哥和碟中谍已经陪观众走过了一个生肖轮回。是什么魅力让这个系列经久不衰?或许下面这篇文章可以告诉你答案。



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又名《不可能的任务》)电影里一抛干货,我就犯晕。听一连串的任务背景解说就好比看派对上的陌生人列队介绍自己:我只能记住大约1/10的信息,但也不妨碍我享受电影/派对。


比如说,《碟中谍3》里,到底谁在找兔脚(Rabbit’s Foot)?而这兔脚又究竟是个啥?这些都不重要。观众只需要了解大概剧情,来点爆米花,对政府、物理学以及人类(至少是阿汤哥以外的人类)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暂且放下怀疑。


《碟中谍》系列之所以经久不衰,靠的是真正的干货:一流的动作场面、妙语连珠的对话和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拼命三郎般不屈不挠的韧劲。


与此同时,请别忘了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各式各样的酷炫装备。


为了拯救一个永远濒临毁灭的世界,主角伊森•亨特(Ethan Hunt)的花哨武器装备不断升级,令人眼花缭乱。


《碟中谍4》里的宝马i8概念车


在《007》系列里,军需官Q先生一般会给邦德配一两支激光笔,而《碟中谍》每集新片都会像变戏法一般亮出阵容强大的精英级技术武器库。强调装备的做法延续了上世纪60年代末同名电视剧的传统,这是它除了那首上脑的主题神曲以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贡献。


除了每部电影必备的面具之外,电视版还开发了各种便携工具,比如缝在燕尾服里的电脑,帮助佩戴者在赌博时出老千。1996年,阿汤哥推出了如今已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的系列电影,而那时的尖端科技已经赶上了电视原版中野心勃勃的装备设想,至少在当时看来是挺先进的。


在1996年的电影改编中,首先亮相的装备包括一根外表酷似雅达利(Atari)游戏手柄的操作杆,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Emilio Estevez)饰演的角色(电影开场不久就领了盒饭)使用它在显示屏上放大画面。除此之外还有一台苹果PowerBook笔记本,以及随后出现的软盘。我们还看到了网景(Netscape)浏览器,其中一个角色说,“我们在互联网上破解了一条信息。”通过他的语气,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电影院里的观众一定在窃窃私语,“不可能吧,互联网?!”


阿汤哥用的苹果PowerBook笔记本,这可是1991年问世后一直沿用到2006年的经典款


请别误会我的意思,第一部电影里的部分实用技术保留了它酷酷的元素。


举个例子,冷开场(即一开场直入主题)中的假酒店房间和近几部影片里的伪造场景一样精致逼真。如果按照时间顺序观看《碟中谍》,我们很难不回想起两部电影之间真实世界所发生的技术演变。


比如2000年《碟中谍2》上映时,大学时期的我用轴子串起来一堆空白CD,用来刻录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乐队的最后一张专辑。介乎《碟中谍3》和《幽灵协议》(Ghost Protocol)之间的某段时间里,我把诺基亚换成了一部iPhone。


左:《碟中谍3》;右:《碟中谍6》 手机的变化一直都在


如今,《碟中谍6:全面瓦解》(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已在北美上映,在不可避免的《碟中谍7》面世之前,天晓得这中间又会发生什么呢?


但眼下,咱不妨来回顾一下《碟中谍》系列这些年来的装备进化史吧。


乔装易容


电影中最常出现的间谍工具要数栩栩如生的伪装面具了。在面具摘下之前,观众永远猜不到谁是戴着面具的人。


在1997年的电影《变脸》(Face/Off)中,为了成功假扮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接受了抽脂手术。虽然《碟中谍》里没有人经历过这种程度的改造,但各种易容面具的效果简直神乎其技。


《碟中谍1》的阿汤哥化了个老人妆,以简单的手法伪装自己,时而像罗斯•佩罗(Ross Perot),时而又像衰老版的马修•摩迪恩(Matthew Modine),随后又在接近尾声的重要场景里撕下了极其逼真的乔恩•沃伊特(Jon Voight)假面。



面具技术在这部电影里经历了完整的进化飞跃!然而,这场阿汤哥揭晓真容的重头好戏却被拙劣的过渡效果毁了,放在今天,随便一个学了点特效技巧皮毛的电影学院学生都能拿出更好的表现。


除了一个能够模仿任何人嗓音的变声器以外,《碟中谍2》在假面伪装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但这种技术也太荒谬了。《惊声尖叫3》(Scream 3)之所以秀了智商下限,也是因为这样的设备(虽然这部电影的智商水平本来就没得救了)。如果我们能够即时复制一个人的声音,并用这个声音清晰表达任何东西,那整个社会结构恐怕都要瓦解了。


事实上,近期DeepFakes视频换脸技术席卷网络,许多科技预言家担心的正是这一后果。这种18年前(《碟中谍2》和《惊声尖叫3》上映的那一年)放在电影里看似高级的欺诈手段如今却有可能颠覆选举,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至少《碟中谍3》揭示了变声器的工作原理。在这个场景里,为了提取语音模板,已故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所饰演的反派被胁迫着念了几个句子。第四和第五部更加大戏码,展示了3D打印机制作面具的过程。在《全面瓦解》里,面具打印机还出了便携款,跟公文包差不多大。


果然还是那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如果你接受这项任务


《碟中谍》系列还有另一个优良传统:主人公秘密接收关于下一份任务的背景信息解说,而信息会在5秒钟后自行销毁。


《碟中谍1》里,一名空姐给乔恩•沃伊特(他居然在几千米高空中抽烟!)送了一盒又大又重的录像带,不过在那之前当然还要来一句老式的接头暗语(“您想看乌克兰电影吗?”)。



为免观众担心续集会模仿这种微妙的特工情节,第二部通过火箭从直升机上给站在山顶的阿汤哥发射了一副奥克利墨镜(赞助商金主),阿汤哥通过视网膜扫描验证了身份,接受了任务。[你们能相信吴宇森导演的《碟中谍2》(恰巧用了Limp Bizkit乐队的歌当主题曲)通常被认为是整个系列中最弱的一部吗?]


从此,电影里的身份验证技术似乎回到了过去,至少表面看来是如此。第三和第四部都把视网膜扫描仪隐藏在过时的技术产品里:一次性相机和电话亭。此后,验证过程也发生了改变。


《碟中谍5》里,阿汤哥来到一家唱片行(严格来讲也是一项过时的技术),把手放在一张黑胶唱片上验证手印,接收信息。而最新这部则利用音乐盒刺破使用者的手指,验证她/他的血液。


显然,负责更新这些验证手法的人越来越多疑了,要么就是越来越痴迷金属制品。也许下一部电影会用古登堡印刷机检测伊森•亨特的唾液了。


眼见为实


《碟中谍》系列准确呈现了一个监控国家的恐怖模样,在这里,任何人无时无刻都处于监控之下。为配合无处不在的监控与跟踪,眼镜装备也必须突出。


《碟中谍1》里有一个关键情节,那就是阿汤哥能够借由手表上的视频显示屏,观察到乔恩•沃伊特通过相机眼镜所看到的一切。不管你相不相信,这种早于谷歌眼镜的可穿戴技术在当时也算是精巧了,1996年真是疯狂的一年。


《碟中谍》:人脸识别隐形眼镜


然而,到了《幽灵协议》,IMF组织(Impossible Mission Force,不可能任务小组)的探员可不仅仅升级到了隐形眼镜相机(很快将成为一项真实技术)。这种新型隐形眼镜可扫描人群中的每一张脸,找到匹配对象。


在影片后段,这些隐形眼镜还能扫描它所看到的任何文件,并远程打印。这些镜片一旦上市发售,高考平均分必定飙升。而它成为现实的时间或许比电影制作人预想的更快。早在2014年,《幽灵协议》首映3年后,谷歌就开始研究“智能”镜片,所谓的终极可穿戴设备。看来,现实世界快赶上电影的想象了。


毁灭性机器


有些人只想看世界被摧毁,而有些人是秘密行事的超级间谍,为了执行任务,有时不得不袖手旁观,目睹一小部分世界被摧毁。为达到这一目的,《碟中谍》系列使用了大量焚烧或摧毁世界的先进设备。


首先从《碟中谍1》的爆炸声说起,它来自于古朴但强效的口香糖炸弹。把一半红色和一半绿色黏在一起,压扁了,丢出去就行了。最后一步,正如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所说,就是“拜拜了您,千万别黏身上。”


《碟中谍1》中阿汤哥用过的口香糖,一折一贴,想炸哪里炸哪里


因兼具简单性和实用性,这些复古装备有时是最潮的装备。但后来的电影在爆炸和燃烧上也玩出了新花样。


在《碟中谍3》中,反派在人的脑袋里植入微型炸弹,还有能蚀穿装甲车侧面的神秘红色黏性物质。在《幽灵协议》里,阿汤哥利用一把类似钻子的呼呼作响的工具,几秒钟内就钻穿了混黏土墙,逃出了监狱。


最后,在《神秘国度》(Rogue Nation)里,我们见识阿汤哥掏出一个圆形小装置,瞬间加热玻璃,把它粉碎得干净利落,潜入反派全副武装的高科技巢穴so easy。视觉效果是不错,但黏一块口香糖炸弹不也能简简单单完事儿吗?


合情合理


《碟中谍1》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莫过于一身黑衣的阿汤哥被钢丝索吊在半空,潜入中情局总部一间安保严密的主机房,试图取回东欧的潜伏特工名单。这是上世纪90年代常被效仿的典型流行文化元素之一。如果你已经忘了这幅画面,请看下面这张照片:


《碟中谍1》:阿汤哥潜入中情局总部取回东欧潜伏特工名单(倒掉拦腰锁玉带)


他之所以整个人挂在半空中,是因为这个房间安装了包含压敏地板的安保系统,还能侦测人体温度的变化。哎呀!1996年的电影人可真牛,这种级别的安保技术在今天听来依然很靠谱。但在接下来的续集里,制作人就必须继续升级了。


在2015年的《神秘国度》里,西蒙•佩吉(Simon Pegg)饰演的班吉(Benji)必须穿过一个受“步态分析”技术保护的房间,这显然比面部识别更进了一步。密集盘旋的摄像机方阵跟踪穿过走廊的人,分析你的一举一动,它了解每一名授权用户走路、说话和移动的方式,就连面部肌肉如何抽搐也了如指掌。这不禁令人怀念起视网膜扫描的简单年代呢。


《碟中谍》系列堪称高科技的通识版本


冠军花落谁家?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原版有它独特的魅力。


第三部让我们看到了不少如今真实存在(微型即时照片冲印机,蒙骗监控摄像头那是相当好用)和早该出现(可测量距离的激光棒,适合从高楼上飞速绕绳下降)的实用装备。


《神秘国度》也不乏精彩的表现,包括能够测量人体肺部氧气水平并显示在手套屏幕上的潜水服,识别窗玻璃上的车主指纹之后才能打开门的汽车,能够打开任何门的万能X射线钥匙,当然还有那把伪装成长笛的枪。


《碟中谍2》的装备不多,因此最佳装备奖的殊荣就归属于2011年的《幽灵协议》了。


《碟中谍4》:阿汤哥和班吉利用幕布(全息3D投影技术)戏弄警卫


《幽灵协议》的装备有时技术含量并不高,还经常出故障,但永远设计精美、富于想象力,还预示了现实技术的发展方向。下面是部分精选装备:


  • 类似充气城堡的便携式即时充气缓冲垫,从楼上扔下来,几秒种后就能帮你安全着陆;

  • 长得像圆盘式卫星电视天线的棒子,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发出滴水的声音,干扰敌人;

  • 电影屏幕般的显示表面,可投影一个空荡荡的走廊作为伪装;

  • 可从满身军功章的将军制服变身普通防风夹克的两面衫;

  • 神奇般改变酒店房门上的房间号码的小型装置(什么???);

  • 玻璃/钢铁攀爬手套,观察颜色可判断其力量水平(“蓝色代表粘性强,红色代表你完蛋了。”)


《碟中谍4》:阿汤哥迪拜塔上玩命攀爬


说到令人过目不忘的高科技,《幽灵协议》称得上是标杆,但整个《碟中谍》系列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成功引导间谍电影流派脱离了胡吹瞎诌的领域,走上了硅谷都能景仰参考的实用级别。


或许在未来,制作人能给Uber、Airbnb等公司提供点升级改造方面的建议。显然,许多科技巨头已经从这个思维超前的电影系列里讨了不少创意了。


如果可以的话,接下来请开发iBouncyCastle便携式充气城堡,谢谢!


无奖问答,据说只有忠实粉丝才能全对


<iframe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class="vote_iframe js_editor_vote_card" data-display-style="height: 860px;" data-display-src="/cgi-bin/readtemplate?t=vote/vote-new_tmpl&__biz=MjM5ODU0MTA0MA==&supervoteid=489212881&token=253636112&lang=zh_CN" data-src="/mp/newappmsgvote?action=show&__biz=MjM5ODU0MTA0MA==&supervoteid=489212881#wechat_redirect" data-supervoteid="489212881" allowfullscreen=""></iframe>

正确答案在二条寻




文 | Joe Berkowitz

图片 | 来自网路

排版 | 卢明雅



本期封面:丹尼尔·埃克

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创始人,且看他如何带领公司走向全球,说服乐迷和音乐人相信音乐服务市场的未来。

即日起至9月7日,新刊只要¥24~


点击原文,购买杂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