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测评 OPPO Find X:久违的突破

百家 作者:ZEALER订阅号 2018-08-28 04:40:05


OPPO Find X 可以说是今年的手机设计巅峰,而兰博基尼版更是质感和品牌的双重享受。一向追求 极致的王自如,为了这次测评,甚至还请来了一辆真正的兰博基尼跑车助阵。那么王自如和这两位兰博基尼的相遇,又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2"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480"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c0769orf1gk&width=368&height=207&auto=0" width="368" height="207" data-vh="207" data-vw="36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68px !important; height: 207px !important;"></iframe>



结构外观


6 月份这两款重量级新机,本质都是靠 ID 取胜的产品,而相比 NEX 的话,Find X 的 ID 很明显占据了更核心的位置,毕竟就单从设计目标来说,前后无孔就要比单纯的无刘海就更极致了至少一个层级,而从实现层面来看,牵涉的范围也要更广,最起码更兴师动众。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详细解读一下,Find X 这样前后无孔,还是双曲面全面屏的 ID,具体是如何搭建出来的。

 

我们还是先易后难的顺序,先说说屏幕。很明确,Find X 要在 ID 上达到目前行业的极致,所以首先就要在屏占比这个行业传统宣传阵地上,建立更强的火力。



考虑到边框、额头的提升空间确实不大,OPPO 这次的入手点当然就是在下巴啦,具体方式也很容易想到,采用了 iPhone X 相同的 CoP 封装工艺,实际效果不错,下巴宽度差点追平 iPhone X,值得满意了。



那么啥是 CoP 呢?我在 iPhone 2017 系列测评里面就详细讲过了,简单说就是利用柔性 OLED 面板可折叠的特性,将驱动 IC、排线,再连同末端一部分薄膜基板全都折到背面去,最大限度的收窄对下巴宽度的需求。



当然,想到这很容易,知道 iPhone X 的人都清楚,但想要真正落地还是很难的,要先打通柔性 OLED 的供应链,不仅物料成本就要比别人高出明显一截,还对厂商整合供应链的能力要求很高。

 

而除了 CoP 之外,Find X 的屏幕还采用了双曲面,可以说把柔性 OLED 能发挥的都占全了,配合同样采用双曲面的背部,整机轮廓的和谐感相当好,可以和三星 S9+ 一较高下。



再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 Find X 的前后弧面略微有些差异,视觉上看略微有一点点不完美,当然啦,我们知道屏幕为了显示,曲面会尽量靠边,而背部要去多考虑贴合手掌的效果,因此这样的做法可以理解。



好啦,说完屏幕,就轮到真正的重点,伸缩结构了,OPPO 官方把它称为双轨潜望结构,它是 Find X 实现前后无孔全面屏的重中之重。



而在去解析它具体的原理和构造之前,我们要先明确它的难点,尤其是相比我们解读过的那些机械结构,Find X 到底再哪些地方要求更高。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 Find X 的伸缩模组,集成了多得多的元器件,表面上看,就有正面的听筒、前置摄像头、结构光模组,背面的后置摄像头、闪光灯,以及顶部的环境光传感器和降噪麦克风。



而我们拆开之后发现,模组的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天线,那这样算下来,足足 13 个元器件,别人只是它的零头,这样起码从体积和重量上看,难度就比别人高出一大截。



再一方面,就是这些元器件包含的功能非常多,其中需要人脸校验的时候,模组就得伸出来一次,需要拍照的时候,也要伸出来一次,开个手电筒,又要伸出来一次,录个 Omoji,还要伸出来一次,因此相比此前的产品,Find X 伸缩模组的寿命压力也要高出起码一个等级。



这样综合来看,Find X 的伸缩模组,对电机和结构的要求,还有实现难度,都可以说是空前的。

 

了解了可观难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 OPPO 具体是怎么实现的,逻辑无非还是驱动和支撑两大块。驱动部分的核心当然是电机了,基本需求其实和 NEX 差不多,均匀快捷安静还要小,这次 Find X 也采用了螺旋步进电机来解决。



但因为模组规模更大,使用频率更高,因此 Find X 的电机对功率和寿命的要求显然要苛刻很多。



同时在电机和伸缩模组之间,Find X 也专门设置一个柔性的缓冲片,来缓和升降带来的冲击,就像拳击手的拳套那样。



而且关于寿命,还必须特别注意模组和主板之间的,两组排线和两组射频端子线,也会随着每次伸缩而弯折,这对材料的耐久度也有很高的要求。



好在从效果上看,0.6 秒的伸缩时间足够让我们忘记升降,30 万次寿命算下来的确够用,噪音也很小,可见 Find X 的完成质量还是很高的。

 

而对于支撑部分,由于模组本身大了这么多,它的稳定性就必须特别注意。Find X 在机身内部,特别给伸缩模组设置了左右两个滑轨,既保证升降的顺畅,也在横向起到固定作用,就像我们平时拉抽屉时看到的滑轨一样。



同时在纵向也采用了双支撑杆的设计,来保障模组本身的稳定,而且在机身跌落和模组受到外力时,电机也会及时驱动模组收回。



从实际体验来看,在升降过程中,模组本身还是很稳定的,该收回的时候也很及时。

 

讲到这,大家就能初步了解到,实现这款伸缩模组的复杂和困难了,不过还有另一个难点没说,就是它带来的影响。首先,伸缩模组基本占据了整个机身顶部,压缩了 11.2% 的内部面积。



同时电池容量还必须保证,那么不仅其他元器件都要下移,还要受到极大的挤压,不得已就只能尽量利用厚度带来的纵向空间,Find X 双层 sim 卡槽的设计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我们也和 OPPO 的结构工程师交流了一下,得知 Find X 的堆叠过程,需要常规机型 3 到 4 倍的时间,也就可想而知,内部堆叠的难度大了多少。

 

其二,就是天线净空区的问题,当然所有全面屏手机都有这个问题,但对于 Find X 来说尤其严重尤其难搞,因为实际可用的净空区空间,比之前业内最小的 iPhone X 还要更小,这样利用空间和设计天线的难度就高了很多。



OPPO 给出的办法是化整为零,把天线的数量增加到 8 根,这样就能降低单条天线对空间的要求,也就会有更多的缝隙可以利用;然后通过智能切换天线,配合 4*4 MIMO 和高通基带的支持,就能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



此外,因为伸缩模组的存在,Find X 面临的使用场景更加复杂,为此 Find X 也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在伸缩模组的左右两侧,各安放了一根天线,来保证伸出和缩回的信号质量。



从我们的体验来看,无论电话还是上网,伸出还是缩回,Find X 的通讯表现都是不错的,值得信赖。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的地方,就是距离传感器,因为方向必须向前,还时刻都要用到,不能直接集成到伸缩模组里,必须想个办法单独解决。Find X 的办法是将它拆解成灭屏和亮屏两个过程,其中灭屏是通过针对屏幕触控模组建立专门的算法,来检测是否有耳朵贴到机身上,而亮屏部分,则是利用 OLED 的透光性,在屏下设置红外传感器来解决。




整体上看,这个解决思路还是比较巧妙的,打电话时对屏幕明暗的控制也比较到位。



到这里,Find X 前后无孔全面屏 ID,背后具体的构造和实现,我们终于能了解的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今年的旗舰机型都普遍在思考如何提升背面的质感,Find X 也不例外,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将它简单归纳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从中央到左右两侧的渐变色,另一个是横向的彩虹光效。



对于 Find X 的渐变色,我们可能更熟悉一些,之前产品比如 R15 上就已经出现过,官方名称叫“3D 叠层流光点彩工艺”,本质还是通过玻璃下镀膜来实现,先镀好一层黑色的基底,然后再镀上一个个细小的菱形色块,连续镀多层,最终形成视觉上的渐变效果。



至于彩虹光效,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整个 Find X 的后盖都分布着细密的纵向切割条纹,这样复色的自然光照进来,就会发生衍射现象,反射出的光线相互干涉,就会形成横向铺展的彩虹纹效果。



而且越接近两侧的弧面,每一道竖纹之间的距离会变大,参考双缝干涉公式,干涉条纹的间距就会随之变小,彩虹光谱的分布就会变得密集,实际看上去更有层次感,非常好看。 


 

好了,说了这么久,Find X 的外观终于说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时再回头,从宏观上再去推敲 Find X 整个的实现思路,其实还可以得出两点深层的东西。首先对于 Find X 来说,伸缩结构承载了绝大多数的 ID 要素,是整个产品设计和实现的核心,不像在以往产品上只作为解决一个难点的手段,重要性就不在一个级别;



另一点则更为重要,别人最多也只是做到了更进一步的全面屏,说到底还是基于差异化的竞争诉求,但对于 Find X 而言,无论是前后无孔,结构光,还是 CoP 双曲面,其实都明显超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



因此,Find X 其实是以追求极致 ID 为出发点,以电动伸缩结构为核心,一点点构建出来的,相比 NEX 等机型有着本质不同,即便这种伸缩设计本身还有继续打磨的空间,比如横屏拿手机的时候,伸缩起来确实不太舒服,但就凭 Find X 在 ID 上做到了这么大的突破,它就已经称得上今年最纯粹的设计驱动型产品了,值得整个行业的敬意。




屏幕

 

再提到屏幕,就该说说它的显示效果了,因为双曲面加上 CoP,Find X 必然就要采用来自三星的柔性 AMOLED 面板,6.42 英寸,分辨率 2340*1080,19.5:9 的比例,是目前主流的规格。



我们也实测了它的客观成绩,手动最大亮度 451nits,没有激发亮度,色彩方面也没有给出可选项,直接按照 P3 色域去调校,色温 6634K,色域是 104.51% NTSC, Delta E 是 3.62 不算特别出色,但没有内置色彩管理,总体上是目前 AMOLED 中的主流水平,也保持了 OPPO 近几代的一贯水准。



 

系统性能


Find X 作为 OPPO 久违的顶端旗舰,硬件配置当然是不能含糊的,高通骁龙 845 平台,128GB 起步的 UFS2.1 闪存,8GB 的 LPDDR4x 内存,双通路 WLAN,4*4 MIMO LTE 等等基本都有,核心硬件妥妥的符合旗舰级的水准。



当然,NFC、防水、无线充电等功能还是缺席了,令人有些遗憾,毕竟对Find X来说做这些确实非常困难,所以这些都还是意料之中。

 

我们也简单测试了一下 Find X 的性能表现,无论 CPU 还是 GPU,Find X 的性能输出,稳定性都有待提高,降频非常快,仔细观察可以得知,这是因为 Find X 升温很快并且温控比较保守所致,考虑到Find X的内部结构太挤,这样的妥协可以理解,不过还是希望 OPPO 在接下来的更新和后续的产品中,能尽可能改善这个问题。


当然,对于 Find X 而言,硬件性能可能并不是它的核心价值,大家更关心的是 Android 阵营第一款量产的结构光面部识别,FaceKey 的表现到底如何,体验能不能和 iPhone X 相媲美,我们接下来就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FaceKey 的技术路线和 Face ID 一样,都是散斑结构光,因此原理也基本一致,我们在 iPhone 2017 系列测评中就已经详细讲过,这里就先简单复习一下:

 

首先通过红外补光灯照亮人脸,并拍到 2D 的红外照片;再让点阵投影器打出散斑,同样用红外摄像头拍回来,通过追踪每一个光斑的偏移,来获取人脸表面的深度信息,敲黑板,注意是深度信息,待会我还会讲到;


然后把 2D 照片和深度信息结合,从中提取特征信息,转换为数学表达式,再和存储的原始信息进行比对,来得出通过与否的结论。



这样一来,不仅有了 3D 的人脸信息,还因为红外线对不同材质有不同的成像特征,可以防范非肤质的假体攻击,同时结构光模组采用的是主动的红外光源,能够实现全天候解锁,那么安全性和实用性自然就比普通的面部识别好得多。

 

而且从结果来看,Find X 的技术指标,也基本和 iPhone X 差不多,都是百万分之一级别的安全等级,远远高于 2D 的面部识别方案。



那么既然基本原理和指标都差不多,那我们这次解读的关键,其实就是要弄清楚,Find X 的散斑结构光到底和 iPhone X 有哪些差异,以及它们背后的原因。

 

最容易想到当然是模组供应商了,毕竟我们知道苹果已经收购了所有 Face ID 的相关合作伙伴,OPPO 还是 Android 阵营的先行者,所以必须自己去找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我们从供应链了解到,硬件方面的合作伙伴是国内的奥比中光,据说是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第四家能够量产消费级 3D 传感器的公司。 



然后,就要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去挖掘了。我们对比了 Find X 和 iPhone X 的红外影像,发现 Find X 投出的红外散斑分布更稀疏,点阵投影器每次亮起的时间也明显更久,久到可以明显捕捉到它的闪动。



这些区别主要和 Find X 的模组本身有关,首先 Find X 投射出的散斑数量是 15000 个,是 iPhone X 的一半,所以在投射范围没有变小很多的情况下,散斑自然更稀疏。



那么它的空间分辨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XY 轴,就不如 iPhone X 来得精细。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散斑点阵最主要最关键的作用,还是去获取深度信息,也就是要优先去保障 Z 轴这个方向的精度,而散斑数量所直接关系到的是 XY 轴的分辨率,虽然也是越多越好,但相较于深度信息,就比较次要了。


我们了解到,深度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投射器和红外摄像头的距离,在这方面 Find X 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不弱于 iPhone X。



同时,Find X 采用的红外 sensor,有效像素 100 万,单像素 3μm,性能相比 iPhone X 有些差距,因此 Find X 需要通过类似长曝光的方式去弥补感光能力上的不足,这样点阵投影器作为光源,当然也需要更多的投射时间。



接下来当然该轮到使用体验了,这方面就和算法的关系更为紧密。Find X 在算法方面的合作伙伴是国内的旷视科技 Face++,在面部识别领域的知名度很高,如果你对这方面有比较长时间的关注,那多少都应该听说过,之前绝大多数机型的 2D 人脸识别功能,都采用了它的算法,包括小米 Note3、华为 P20、vivo X21等等。我们这次也和旷视的工程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好好的调研了一下。



首先就在录入上,Find X 不像 iPhone X 那样需要摇头,耗时更短,可能会让人觉得信息采集不够全面,而仔细研究之后可以发现,Find X 需要的面部特征信息几乎都在正脸上,核心位置是在鼻子,旷视方面也表示是 Face++ 算法进行了优化,并不需要专门收集侧脸的信息;



其二是解锁速度,Find X 给人的感觉更快一些,那么事实上呢?我们先用 480 帧慢动作拍摄两款产品解锁的全过程,再排除掉模组升降和亮屏造成的干扰,去对比从红外补光灯第一次亮起的瞬间,到解锁动画开始瞬间的时间差,发现 iPhone X 的确比 Find X 慢,而且差距还挺明显,快赶上 Find X 算上模组升起的总耗时了。



当然啦,这种实际测试的结果会相对综合一些,而根据官方的介绍,FaceKey 获取面部三维数据的耗时是 30ms,纯算法运行可以在 100ms 以内完成解锁识别,考虑到这两项指标和 Face ID 差不多,那么这个测试结果确实挺令人意外的。



那问题在哪呢?仔细观察解锁的过程,我们发现了一些原因,主要是两款产品的工作过程有明显的区别,Find X 的点阵投影仪一旦开始闪动,红外补光灯就不会再运作,换句话说只进行了一次交替运行的过程,而在 iPhone X 上,这种过程会重复 4-5 次,总耗时更长当然就可以理解了。



从结果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两种工作方式的差异,和实际解锁的安全性、适应性等等有关,但 Find X 更快的解锁,确实对使用体验有明显提升。


其三是解锁的方向,iPhone X 必须在正着拿手机的时候才能解锁,玩游戏的时候会很不方便,而 Find X 就友好很多,各种方向都行,横屏玩、倒着拿都能顺畅的解锁。



这里其实也是算法专门优化的结果,在提取特征信息之前,会先校正人脸的方向,所以对于解锁方向就没有要求。

 

最后一点比较隐性,就是针对“录入第二张脸”的问题,Find X 也专门进行了规避,原因是它和苹果采用了不同的人脸适应机制,我们知道 Face ID 会根据密码的判断,自动学习人脸的变化并更新在机身存储的数据中,这样如果输密码的不是你,也会被 Face ID 记住,次数多了就会“录入第二张脸”,这样虽然逻辑没有问题,但客观上还是造成了麻烦。而 FaceKey 则是依靠旷视的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来训练“认人”的能力,从而在不改变特征数据的同时,自主判断人脸的变化,自然就不会“录入第二张脸”了。



其实综合上面几条,简而言之,可以说 Find X 作为后来者,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习惯,针对性的优化了很多在 iPhone X 上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

 

当然了,FaceKey 目前还是有提高空间的,比如在可用场景方面,还是比 Face ID 少得多,但毕竟是 Android,可以理解,事实上在推进结构光的运用方面,OPPO 已经很努力了,除了在系统应用中有很高的渗透率之外,一上市就支持了支付宝人脸支付,微信那边据说也在内测,近期会随着系统更新上线,这个表现已经比有些厂商的指纹还要好了,不过作为消费者,我们还希望它能更好一些,这就需要整个行业,包括厂商和开发者,继续加油了。



总而言之,Find X 作为 Android 阵营第一款量产的结构光机型,能在技术指标上基本追平 iPhone X,还有自己体验上的亮点,就足够让我们称赞了。

 

此外,结构光属于 3D 视觉技术的一种,除了前置人脸识别之外,还有很多应用空间,比如去获取三维空间的信息,来和 AR、体感相结合,等等。OPPO 在这方面也有比较成熟的布局,在本月初的媒体沟通会上,它就公布了基于 ToF(Time of Flight)的相关技术,适用于比结构光更远的区域,来对后置相机的功能进行增强,据说相关的产品很快就要发布了(OPPO R17 Pro),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系统方面,Find X 预装了基于 Android8.1 的 ColorOS 5.1,UI 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逻辑没有明显的变化,但预置的新主题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审美有所提升。



功能上,ColorOS 5.1 和多数同行差不多,都是以跟进 AI 这个行业热点为主,比如增强的扫一扫功能,拍照场景识别功能,小欧语音助手等等。



除此之外,新的 ColorOS 还针对 Find X 做出了适配,除了我们相对熟悉一些的曲面屏手势、Omoji 3D 表情,前置光效功能之外,还有定制化的美颜功能,先通过结构光建立起全脸 3D 模型,就能针对五官、侧脸、下巴等等进行调整,同时也有 4 种预置的美颜方案可选。保存之后就可以在自拍的时候实时调用,非常方便。



整体上看,Find X 在软件方面还是稳扎稳打,去跟进行业的脚步,并且针对本机的功能特性,进行特别的定制,符合 OPPO 一贯的产品思路。

 


相机

 

相机方面,因为无论前后摄像头都被收在了伸缩模组之内,所以无论面积还是厚度,Find X 的相机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配置上势必会有所妥协。Find X 的后置还是采用了双摄的组合,主摄像头是 1600 万像素,采用的 Sensor 是索尼 IMX519,单像素 1.22μm,支持光学防抖;



副摄是 2000 万像素,Sensor 是索尼 IMX376k,单像素 1 微米,采用了支持像素四合一的 Quad Bayer 排列,单看这些的话牌面还是不错的,妥协的地方主要在于光圈,都是 f/2.0,相比如今主流的 f/1.8 的确小了一个级别,在弱光环境下会比较吃亏。



前置采用的 Sensor 是 IMX576,单像素 0.9μm,也是支持像素四合一的 Quad Bayer 排列,但因为屏蔽的像素少了一些,所以有效像素 2500 万,比其他采用 IMX576 的机型要多 100 万。



当然啦,实际的成像效果还是需要靠样张来说话。Find X 的取景明显更广一些,在光线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它的发色非常鲜艳,观感上很抓眼球。



动态范围的表现也不错,对比 iPhone X 没有明显差距,有时会不如 S9+。



而在曝光上,Find X 一般会比较高,来照顾暗部的观感,和 iPhone X 比较像,但在一些高反差的场景,会采取保高光的方式,去拉低曝光。



打开 HDR 之后,Find X 的画面亮度会明显提亮,来增强暗部的可视性,在多数情况下,HDR 的效果非常不错,动态范围上的表现很出色。


 

放大细看,Find X 借助像素数量的优势,解析力还是要更强一些,纯净度也不错。但它的涂抹偏多,锐度也比较低,看起来比较肉,实际的细节还原经常要比 S9+ 更弱一些,有时也不如 iPhone X。



而打开 HDR 之后,部分场景下,Find X 的锐度会有所提升,但同时也有一点锐化过度的痕迹,还需要持续的优化。



到了夜间,Find X 保高光的倾向会更加强烈,对灯箱招牌的还原会更加出色,过曝的问题明显更少,那么与此相对应,画面亮度会偏暗,暗部的表现就相对会弱势一些,考虑到 Find X 光圈小进光量占劣势,这种取舍可以说是很因地制宜的选择。



放大细看,Find X 的解析力还不错,但画面锐度还是不高,同时噪点也有些偏多,涂抹也比较重,再加上曝光的确不足,导致 Find X 的细节还原,尤其是暗部细节,着实是吃亏的。



打开 HDR 之后,Find X 的照片会有一定幅度的提亮,部分场景的观感会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噪点也会有明显的增加,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总的来看,Find X 整体的成像水准也还不错,但面对如今的主流旗舰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考虑到 Find X 的确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内部空间不够用,导致硬件配置有明显的妥协,所以这个结果也可以接受,当然我们还是希望,OPPO 能在接下来的更新中,尽可能去优化相机的成像效果。


 

续航

 

续航方面,标准版的 Find X 标配了 3730mAh 的电池,考虑到机身内的堆叠空间实在有限,所以能达到这个容量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从 5 小时续航的成绩来看,Find X 剩余 47%,和竞品们相比,表现处于主流水准。



充电方面,标准版的 Find X 标配的还是 OPPO 传统的 VOOC 闪充,只是改用了 Type-C 接口,规格还是 5V 4A 共 20W。



实测最大功率超过 16W,0-100 充电耗时 1 小时 38 分钟,同样属于主流水平,也是 OPPO 的一贯水准。



此外,在更高端的两个版本上,OPPO 还加入了新的 SuperVOOC 超级闪充,标称规格是 10V 5A 共 50W,把手机行业的快充记录刷新了一大截。



我们也插上电流表测试了一下,实际电压接近 9V,线上功率接近 42W。



的确所言不虚啊,如此高的功率必然会大幅缩短充电的时间,实测 5 分钟就能充 25%,充到 100% 只需要 34 分钟,而且整个过程下来,机身最高也就 37.4℃,看到这样的成绩,有一种见证新世界的感觉。



既然 SuperVOOC 表现这么出众,我们再不深入挖掘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大家都知道,充电功率越大,转化效率就越要高,要不然即便你有97%的转化率,面对 50W 输入也会产生至少 1.5W 的发热,绝对够你喝一壶的。而对于提高转化率的问题,行业内原本通行的做法,是用低压大电流快充代替高压快充,代表产品就是 VOOC,但这也有极限,电流必须在配件的承受范围之内,要是弄个 5V 10A,即便转化率够大,结果配件要么太贵,要么扛不住这么大电流,那也一样没用,因此到头来看,提高电压也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就必须去解决,降压过程的效率问题。



OPPO 是怎么做的呢?关键在于电路,SuperVOOC 使用了两块电池串联的结构,这样每一块电池就会利用串联分压的特性,自动分得一半的电压,那么需要降压的幅度就小得多,效率当然就提高了;



同时,我们也从日志上找到了相关 IC 的型号,其中充电芯片采用的是德州仪器的 BQ25882,电量计芯片也来自德州仪器,BQ28Z610,都是专门用于双电池串联结构的产品。



这样一来,再配合充放电倍率高达3C的电池,终于能将快充功率提升到 50W,同时控制住发热了。

 

讲到这,对于 SuperVOOC,我们似乎就了解的差不多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串联电池组虽然解决了降压的问题,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麻烦。首先,串联电池组在放电的时候,电压也会变成两倍,而机身内的其他元器件不能直接承受这么高的电压,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手段能把电压降低一半,怎么办呢?其实挺容易想的,就是我们上期讲过的电荷泵技术啦,只是 SuperVOOC 把它换了个位置,从充电端换到了放电端,把电池输出的电压降低一半,来解决元器件的供电问题;



其二,串联电池组对于充电电压的要求,也是别人的两倍,无法直接兼容通行的 5V 充电,必须先进行升压处理,所以 OPPO 为此专门定制了一款升压芯片,叫 boostcharger,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SuperVOOC 还是有那么一些遗憾,首先,为了应用这些技术,就得在电池容量上作出妥协,相比普通版,采用 SuperVOOC 的版本就少了 330mAh,不过 3400mAh 也属于目前旗舰级的主流水准。从 5 小时续航测试来看,剩余 48%,表现还是可以的。



其二就是兼容性了,我们发现 SuperVOOC 在充电头一侧向下兼容了原来的 VOOC,但手机端没能彻底兼容,插错充电头的话,最大只有 5V2A,不能实现普通 VOOC 的 5V4A,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还是有提高的空间。


 


购买建议

 

Find X 总共提供了 3 个可选版本,标准版配备 8GB 内存和 128GB 闪存,售价 4999,对于国产旗舰来说绝对算不上便宜,但毕竟颜值是第一生产力,就冲这么鹤立鸡群的 ID 也值了。同时,OPPO 这次也在品牌塑造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兰博基尼合作推出了定制版本,不仅有 8+512GB 的存储组合和 SuperVOOC 超级闪充,还融入了黑色碳纤维的质感,真是深得我心啊,只是售价 9999,比标准版高出了一倍,到时候估计也是一机难求,所以建议大家量力而行,当然啦,如果真的有资源有机会能搞到一台,那还是要果断出手的。



除此之外,针对于国内市场,Find X 还有超级闪充版,配备了 8+256GB 的存储组合和 SuperVOOC 超级闪充,售价 5999,只比标准版贵了 1000 块钱,性价比相对就高得多了,对于想要更极致的体验,又不习惯花近一万块钱去买一部手机的消费者来说,这个版本显然最为合适。



总结

 

讲到这里,对于 Find X 这款手机我们终于了解的差不多了。总的来看,Find X 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电动伸缩为基础,做出来的这一整套 ID 上的突破,这样一款追求极致的产品,对于在旗舰档位沉寂已久的 OPPO 来说,当然是久违了,Find X 的推出,无疑极大的改变了 OPPO 的品牌形象,它不再是部分人眼中只知道赚钱的厂商,而是对于设计有独特的审美,对于产品有极致的追求,还拥有足够强的研发能力,能在一些方面树立行业标杆的巨头。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Find X 因为内部空间所限,在一些方面没能达到如今旗舰产品的主流水准,比如性能和拍照,伸缩模组最终的实现形式也有一些继续提高的空间,还是让人有那么一点遗憾,但考虑到它在 ID 上的突破,这些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毕竟这些年,我们见过了太多平衡的水桶机,但像这样追求极致的产品,做出突破的产品,却真的是凤毛麟角。



而且,放眼行业来看,Find X 的出现,同样也是久违了,毕竟已经被吐槽了这么多年的同质化,看到 Find X 就是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不仅让公众对于行业创新有了新一轮的期盼,也让同行们看到,很多梦想也许并非那样的遥不可及,还是可以再努力争取的,Find X 无疑也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且,今年的国产阵营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先有了技术上的引领者,又来了 ID 上的先行者,不得不让我们由衷的为中国制造的进步,感到高兴和骄傲。

 

此外,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Find X 整个 ID 的实现,是以机械结构作为核心的实现基础,也是限于目前客观条件,为了在设计上追求的目标,不得已做出的反常规,高难度的尝试,需要庞大的投入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做得出来,因此只会是顶级旗舰的专属。我们也知道,整个产业链其实都在向真正全面屏的方向努力,比如各种屏下的元器件,包括摄像头在内都在研发当中。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OPPO 会如何把 Find X 上取得的成就,与将来供应链的新技术相结合,来惠及更多的消费者,同样值得我们去拭目以待。



好了,今天的测评咱们就先到这啦。更多科技生活方式的视频内容欢迎大家登陆我们的官方网站 ZEALER.com,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 @ZEALER中国 和我们的官方微信订阅号以及 @王自如ZEALER。我们下次再见,Peace!



更 · 多 · 测 · 评










点赞加鸡腿!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