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芯”道歉之后发问:国产浏览器创新是否经得住考验?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8-17 11:36:59

昨天集中爆发的揭露潮,让“红芯”浏览器伪创新被扒了个底掉。一些媒体从体验角度指出“红芯”二次打包的拙劣性,一些媒体与我想到了同样的角度,对“自主研发”历史丑闻进行了梳理。

不过,在“红芯”意识到自己崴泥道歉之后,人们对其的讨论仍未停下。例如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履历造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实际属于外包性质,核心业务是提供监视用户技术等等。

但是我仍希望继续我昨天的思路,跟大家谈一谈浏览器技术标准,为何“自主研发”是一条不归路,为何当今国产浏览器担当不起创新名头。


诟病IE时代,不服跑个分!

1995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95,前期价格下探让市场有了爆发空间,高兼容性系统和前几代产品的成功性,让微软在Windows 95这代产品后一骑绝尘,把固执做高端产品、做专业电脑的苹果甩开了无数身段。

而后,苹果陷入危机、乔布斯回归、微软遭遇反垄断调查,让这两个老冤家坐下来谈了一笔对双方都有利的生意:微软投资苹果,换取苹果放弃侵权诉讼。

这能让苹果这家竞争者继续生存在市场之上、能让微软压力减少。同时合作之后,微软自家浏览器IE和Office也默认植入到了苹果的麦金塔电脑中。

此举也让乔布斯面临巨大压力,因为当时的微软捆绑IE销售Windows系统,一家独大、不思进取、不遵守开放Web标准,让开发者、消费者都无奈忍受IE体系的封闭和不便。

已经扼杀了许多第三竞争者的微软,在Geek用户心中就是邪恶的代表,而苹果则是那个打破霸权的高品格形象企业,这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当乔布斯在1997年宣布新款麦金塔电脑搭载IE浏览器时,场下一篇不满,乔布斯只得尴尬圆场、因为他无法说投资者的坏话。

直到2003年微软陆续抛售苹果股票后,苹果麦金塔操作系统才有机会自己研发浏览器产品,也就是我们如今熟知的safari。

当时在“One more thing”环节发布时宣称是“世界最快的浏览器”,因为这件产品与大多数苹果产品不同,它是致力于推动Web开发标准的产品,目标就是破旧立新。

之后,苹果在宣传产品时,时常用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成绩炫,耀自家浏览器性能和兼容性、甚至推出了自家基于KHTML开源项目WebCore浏览器引擎。这与当时IE内置的Trident内核和Mozilla(火狐浏览器的开发团队)的Gecko内核形成了鲜明对比。

首先,当时微软的Trident内核长久不更新,已然与W3C标准(万维网联盟)脱节,IE内部开发者不满出走,才助推了Mozilla团队的Gecko内核诞生。其次,Gecko内核开发在网景公司当中展开,管理不当、技术落后让其臃肿不堪。

基于KHTML开源项目的WebCore浏览器引擎虽然相比市场上的Gecko和Trident内核更加优秀,但是这只是苹果的第一步,WebCore内核因为是基于KHTML开源项目,KHTML开源项目又是基于全球规模最大的KED开源组织的项目,所以苹果此举是拥抱了全世界优秀技术。

不过随着苹果得势,自家商业公司属性的保守做法,也让KED与其产生矛盾,开发文档不公开、开发完成度不高、要求代码保密等问题,让KED与苹果在2005年彻底决裂。

虽然之后推出Webkit浏览器内核,提高了透明开放性被广泛运用在各个平台,但是开源组织KED仍对其心存芥蒂,表面上支持Webkit开发,但是背后对自建开源项目KHTML仍是不离不弃。

直到如今,苹果的一些保守做法仍遭人诟病。例如在自家平台iOS其他品牌浏览器必须采用Webkit内核,自家官网视频内容必须用自家闭源插件才能观看等强行推行标准的做法,就一直被用户视作是体验痛点,是苹果威权抹杀差异性的做法。

在拥有技术标准后,苹果的商业公司色彩的做法开始让其发生角色转变,从以前挑战IE霸权的创新者,变成了维护秩序的威权者。不过,在2008年Chrome浏览器诞生后,苹果似乎也被以眼还眼了,它的诞生也才有了国产浏览器套壳“创新热”,也让“红芯”浏览器这样的滑稽小丑有了二次打包骗钱的机会。


诟病苹果时代,不服开个源!

国产浏览器大发展,离不开Chrome浏览器开源项目Chromium,它的本质目的是帮助Geek和开发者在Chrome项目中实现更多新功能。

但是由于它是开源项目,任何人都可以用它的代码开发产品,所以各种带有中国本土特的浏览器开始了套壳贴牌创新之旅。例如抢火车票、网页视频加速、钓鱼网站拦截等等功能也被添加上去被视作卖点。

本质上,大部分套壳浏览器与Chrome浏览器没有不同,一些兼容了IE内核,为了满足网银等需求的举动,并算不上是创新,反而是助推技术标准倒退。而一些正牌商业公司在套牌浏览器中不署名Chromium项目,与“红芯”浏览器做法无二,亦然是违反开源协议的“念完经打和尚”做法。

浏览器的本质就是内核技术,它是一款好浏览器的基石。所以,如今很多国产浏览器的兼容性和跑分都不低,根源是它基于优秀的Chromium开源项目。

不过,谷歌的做法也不像表面那样“大公无私”,它只不过是接过了苹果Webkit的衣钵,再次另立门派而已。国产浏览器再火热,也是套壳贴标,这不仅不会威胁它,反而帮助谷歌的内核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行自家标准。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短视赚快钱的行为,没人踏实从零做起、拥抱开源世界想着另立门派,一方面是心急气躁,另一方面也是起步晚不具备技术能力获得入场券。

不过,通过谷歌Chrome的案例,也能发现一些玄机在其中,这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创新理念,击破伪自主研发还自吹自擂的尴尬处境,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帮助我们在更加难以推进的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芯片制造行业寻获灵感,因为谷歌也算是“赶晚集”、后发制人的代表。

首先,谷歌的高明之处在于选择了更不受制于人的始点。因为有苹果Webkit“封闭化”事件在前,谷歌开发Chrome时选择了基于KHTML项目的WebCore。虽然也是苹果主导开发的内核,但是这个始点可以帮助谷歌快速在架构等层面实现自身的特色,奠基基础。

随后树立开源标准秩序维护者名誉之后,谷歌和苹果几乎联手干死了IE和Oper浏览器的事实,也佐证了谷歌的心机。

不过这仍无法成为行业领头羊,因为通过WebCore向上发展时,必要经过Webkit主干,而Webkit又是苹果主导有否决权的项目,所以谷歌干脆选择从Wbekit主干分支,主导了一个名为Blink的新内核项目。

在2013年分支之前,谷歌在Webkit项目上已经与苹果二分天下,成为了贡献改进占比近50%的企业。而这时苹果因为保守政策已让第三方开发者早有厌恶之情,所以新的Blink内核项目,一下吸引到了广泛支持。

这个转变广受看好,因为谷歌作为互联网企业,根本性的目标在于Web世界,而苹果作为一个领军智能终端行业的硬件厂商,显然对Web世界是存在隔阂的。

随后,Oper倒戈、国产浏览器贴牌都使用了Chrome的内核,势不可挡的大发展、高占有率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当初起步开始选择践行自己想法的谷歌,也让新的内核拥有了超越同行的性能表现。

虽然我在文章中赞扬苹果safari的兼容性,但不可否认在当下市场,Chrome仍是最受欢迎最优秀的浏览器产品。虽然苹果的safari作为第一个挑战者击败了IE垄断的局面,但是后来者谷歌,在另立门派后,更加受到开发者世界的欢迎。

本质上,互联网产品创新与开源项目无法割除关系,那些从八几年就开始在初代计算机践行想法的开源组织,奠定了互利网的基础。本质上这是一种商业公司转化开源技术为市场成果的举动,无法确定谁是下一个颠覆者,但是颠覆永远离不开溯源报恩,回馈开源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进步。

那些不求商业利益的组织,保留着最初的互联网精神,署名权是其最后的尊严。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却连这个最基础的“饮水思源”的信念都没有,更别说鼓励颠覆和创新、在创新上获得硕果了。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