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鸡”新秀对抗Google,看内购机制之弊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8-08 09:26:13

账号体系对于互联网性质企业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早在微信打赏机制风波时,我就提出过核心利益点在此处的观点,而后续苹果与腾讯言和,虽然让微信赞赏机制重新回归,但是很多直播平台仍未摆脱代币充值需要抽成的宿命。

因为苹果认可的是“打赏文化”,需要打赏过程中平台不参与抽成盈利,那些直播平台因为与主播抽成,所以“过路费”仍是无法免除的。

虽然为“打赏”正名事件中,自媒体们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却也有“一棒子打死一片”的嫌疑。很多人忽视了最初这块市场崛起时,App store平台、Google play平台起到的作用。

例如中小型游戏开发者、App开发者,他们对这种内购机制是双手赞成的,因为这是增收推广的最佳渠道。

不过,如今亦有大型开发者对此机制的反抗。日前“吃鸡”类游戏新秀《堡垒之夜》开发商Epic Games 在美国宣布不登陆Google play 商店引发了巨大争议。依靠巨大流量和用户基础、对抗Android 的官方应用商店抽成机制,以及三星新品宣布此游戏被猜测新发期间独占,透露出的信息非常耐人寻味。

这种做法显然是基于Android 生态碎片化糟糕情形,此举真的落地、不但会树立坏的标杆,也会加剧Android 厂商之间角力的戏份、让Android 生态显得更加不可靠。

站在此角度来看,内购机制是一种平衡和分工,堡垒之夜之所以没有对抗iOS的App store,因为它没有Android碎片化基础,这也再次证明了iOS生态的坚不可摧;不过今天如此长的引入,不光是来说好话的。

订阅制成势,内购机制却有违法之嫌

数日之前,我曾写过一篇吐槽互联网厂商会员服务涉嫌霸王条款和违规经营的文章,称其种种做法让用户感觉就像是在“交保护费”。

这两天我继续深挖其弊病,发现了一些可上纲上线的问题。例如某K歌软件“唱X”,在网页开通会员界面,存在不提示消费者阅读格式条款的情况。

不过,此现象反映出的深层意识问题,仍是整个行业所共享的,也是严峻的。

因为即便不签署协议无法享用服务,也需要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让消费者认知到重要内容,更何况你们在格式条款中添加了“霸王条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赋予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第二十六条明确了商家需明确告知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内容的义务。

假如对方做出了对消费不公的限制、没有旅履行告知义务,则合同无效。

所以当我发现“唱X”平台会员服务宣传含糊其辞,对我造成误导后,我进行了索偿和告知。因为该平台不仅没有提醒用户阅读条款,且没有提供“否认”的选择权利,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确定合同无效,更何况其会员协议中并没有关于“服务内容”的介绍。

潦草一句“请您自行认知服务内容”、“我方有权按需调整服务内容和费用”就打发了用户,可见其对消费者权利的重视程度。

用过Google、微软、苹果这些厂商产品的人都知道,服务协议的变更、服务内容和价格的变更,都是会明确提醒、并确认用户同意后才生效的。

在如今订阅会员制度成势的情况下,开通环节这一处不尊重,带来的是数以亿计用户后续权益的无形侵犯,有一些甚至涉及隐私收集等更敏感的条款,也被统统无视了。

当我与平台沟通无果后,我开始寄希望于苹果生态这类内购机制了。虽然苹果抽成需要额外付出一些成本,但是通过这些外资大型企业经手的交易,感觉上应该会更加靠谱。

但是经过搜寻发现,苹果的内购机制,面对此类会员订阅服务时,也会出现无法如愿的情况。因为本质上内购机制是管道,协议和服务是用户与厂商之间产生的,所以苹果也无法很好平衡双方的分歧。

有时候,虽然苹果帮助用户退款,但是苹果拿走的分成并不会退还;有时候,苹果会判定用户为恶意退款行为,让一些失误操作的人,无法挽回成百上千的损失。

本质上,苹果作为平台方,还是履行了一部分责任的。但是就像游戏道具内购消费争端、会导致开发者封禁涉嫌恶意退款的用户等问题一样,苹果在退款之外也没有更好的措施。

而在我切身使用内购机制开通会员时,也发现了内购机制的缺陷之处———不提示会员协议、且不会要求用户确认。因为最初其目和作用,是帮助用户购买App和道具,所以尽可能会提供快捷支付体验,所以当其遇到订阅制产品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按照我的理解,这些没有提示协议的内购订阅服务都是无效的,你不能用宣传页的夸张言辞替代协议,它是含糊不清、也是有违现实的,前者是用于吸引眼球、后者是权益和义务,混淆两者是一种违规行为。

在4月中旬,人民日报就点名批评过这种行为,商家不仅没有合规合理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在签订收费之后,擅自改动条款,导致会员权益折损的情况,也非常之多。

例如京东某会员服务,就曾在平台一己之愿下擅自改变了折扣权限,引发过巨大争议。本质上,这些虚拟产品服务和折扣服务是一回事。只不过,加上内购机制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了。

希望大家都要重视自己的切身权益,要知道宣传背后的猫腻和陷阱,不要因为是虚拟的、承诺式的,就放松警惕。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