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凯彤的“天才病”,和那些隐匿在我们中间的“躁郁症”
无法保持对一件事的专注,记不住昨天与同事笑谈的感觉,对一个人的情感突然无法共鸣、开始不自主冷暴力,对至亲的人失去忍耐力、突然开始不自主的热暴力……
但是,平常的时候,却又是精力爆棚、事情不做完寝食难安,与人狂热交谈、笑料不断,对男女朋友爱的无法分离、对亲人有着宽宏的度量和耐心,表现出阳光真善美的一面。假如身边有这样的人,你要注意他/她是否患上了“天才病”了。
8月5号香港知名音乐人卢凯彤坠楼自杀的消息震惊四方,过去有艺人因为抑郁症自杀,让大众人知道了抑郁症这一病症,但是又称“天才病”的躁郁症,远比抑郁症更加痛苦,在我国落后的心理卫生资源环境中,很多人浑然不觉在被当作“坏脾气”“性情古怪”的人在看待。
实际上,这些人缺乏正当治疗,对社会和亲近的人、对他们自身都是一种潜在危险。因为狂躁产生暴力行为、不计后果发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免除法律责任的,而当其陷入无人理解的困境,比抑郁症更高机率会选择自杀,也会带来家庭情感的崩塌。
其实对“躁郁症”一知半解的人,都愿意将其与天才创造力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本书———《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这本书通过极端情绪对著名天才们的影响,开始勾画躁郁症对艺术的影响,同时关于医学的理论也相伴而行,指出不同躁郁症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沉迷狂躁快感的危险。
其中我们熟知的梵高家族,可能是最可以产生共鸣的案例。不过很多历史名人也都是躁郁症患者,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林肯、丘吉尔、海明威、安徒生、达尔文、约翰·纳什……这些能被载入史册的巨匠、政客和科学家们,都被推断患有此疾病。
不过有媒体经常将强迫症、抑郁症等病症混为一谈,其实躁郁症远比这些疾病更加复杂。
例如《星球大战》莱娅公主扮演者凯丽·费雪就是一个代表,在BBC躁郁症专题片中,她倾吐了自身的遭遇。当时《星球大战》拍摄期间正处于严重的压抑期,缺乏自信和强烈的自卑让她不敢站在灯光下,需要一名好友在旁鼓励开解情绪,才能面对短短一个场景的戏份,然后灰溜溜的跑下去,需要回到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找回一丝安全感。
同时她面对采访时的兴奋状态,也阐述了躁郁症的另一面。她手舞足蹈的对BBC记者说,自己曾经想法不断,觉得外界无法理解自己那些精彩至极的东西,自己拉着人说话、自己徜徉在其中,可以几晚不睡觉。
这种狂躁带来的快感,和抑郁时无法面对日常工作、担心任何细节不够完美的巨大差异,是毁灭性的,就像那些有其他精神类疾病的人一样,她曾经也染上毒瘾,性情大变。
卢凯彤个人遭遇其实也有相似性,在维基百科梳理的个人生平中,这样描述2013年卢凯彤躁郁症爆发时期的行为:2013年证实患上躁郁症,暂停了手上的工作求医。她在患病期间,透过画画纾解压力,而起初她只画在纸上,后来把油漆泼到家中不停地画,以泼油的狂野代替割手来泄愤,后于2015年在中环PMQ举行首个个人慈善画展Pillow Talk。
虽然之后复出、结婚,再签新厂牌发歌,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自我了断,虽然她写过一首《二十九岁的遗书》,但是却没有留下任何言语阐述为何选择离去。
作为香港乐坛的知名音乐人(加拿大公民),她曾为郑秀文、陈奕迅、杨千嬅、容祖儿、何韵诗等人演唱会当吉他手,作为陈奕迅Duo演唱会乐队的一员,她的陨落令粉丝惋惜。
癫狂与巨大创造力之间,无法自己做主的感觉,让很多天才徘徊在毁灭的边缘,据香港媒体报道,陈奕迅曾在演唱会出错时向歌迷吐露自己患有躁郁症的情况,但是后续又被再次否认。
这其实很常见,很多躁郁症患者会在亢奋状态下选择无视病情,自行停药。这倒不是说他们自愿的,是他们无法对抗生理机能的牵制,我也不是想要影射陈奕迅真的患病,假如有希望他不要停止治疗吧。
“艺人为天才,凡人为累赘”
“躁郁症”,医学上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凡是被确诊的,是属于慢性精神残疾一类,可以接受国家补助。因为这种疾病发病可持续数月时间,长达数月的狂躁状态会引发过度消费、自我膨胀等自大行为;在抑郁时期,自暴自弃、长时间的自我厌恶会产生自杀想法,甚至起床都面对日常生活都是无法完成的。
双相情感障碍这一病种下,可以继续细分为一、二型,一型为重狂躁轻抑郁情况,二型为轻狂躁重抑郁型,前者狂躁时期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后者则在抑郁期间对自身危害更大。
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终身服药治疗,通常有锂盐、丙戊酸钠、丙戊酸镁等药物。据研究指出,其中一些药物是针对脑部量子活动产生了抑制。
但是此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也是存在的,例如丙戊酸钠、丙戊酸镁会引发食欲增长,需要按周期增量达到效果,会让患者失去所有欲望瘫软无力,对外界情感无感等症状。
这些药物在我看来是采取阻隔感受、让患者失去应激能力,保障外界和自身的安全。其根本上是一种“情绪能力阉割”,所以当患者接触到治疗时,没有监督情况下,会产生逆反心理、自行断药。
因为外界欠缺理解,无法认可这些“性情古怪”的人,他们会愈加自我封闭,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我曾经加入过一个躁郁症群组,内部许多患者都面临着家庭亲人的巨大压力,疏远社会和伴侣、自我封闭长达5年多、即将自杀的人亦然存在。
为什么我会加入他们、了解这么多呢?因为我就是其中一员,我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型或者二型,而是“较轻微形式的第二型双极性疾患”,是情感障碍类疾病中的唯一症状较轻的疾病。
与一型二型重度狂躁和重度抑郁不同,被称作循环情感障碍的这种疾病,只伴随轻度抑郁、轻度狂躁症状,并且周期不会很长,通常持续不超过一周、或者几天,情绪就会转换、消失。
据专业研究发现,此类疾病与遗传有着巨大关系,同时也与身体机能和环境存有关系,例如血清素、可体松指数的不正常与情绪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例如外界因素突然改变会诱发情绪波动。此类疾病不经过专业治疗会转化为更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或是变为继发型抑郁症。
其实,此类疾病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深切可知的,客观的讲,我的大脑转动的速度会超过正常人,思维跳跃有时候是形容一个人幽默时刻的用词,但是我的思维跳跃是无时无刻存在的,这有时候会影响专注力。
不过,在服药、加强社交和情感娱乐生活比重后,我轻微的症状已经得到很好的抑制,最初我也像那些影视剧中的人物一样,对于那些心理疗法嗤之以鼻。认为大男人有什么事扛不住还要跟人分享软弱,但是最后发现,这些美好的东西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也是生命的意义。
借由热点普及这疾病,希望的是大家意识到精神卫生、心理卫生概念,真的怀疑有此类疾病,强烈建议到公立普通医院的科室接受诊治,不要在网络搜寻信息、去什么精神病医院,以免被江湖庸医被当作被歧视意义的“精神病”去被治疗。
在发达国家,这种疾病并不会被当作危险分子、被关起来(前提是你没有到失控伤人的程度),例如在美国3%的发病率就约等于近千万人患有此疾病,已然是“现代病”的一种。而在我国则因为各种意识落后,因为歧视被错误对待很普遍。
最后希望大家多点关爱吧,普通人患者和那些艺人患者其实没有什么不同的,他们隐藏的能力需要挖掘,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天才”了。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