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视角看拼多多的优与弊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7-30 11:57:56

拼多多的新闻,相信大家都看的已经足够多了,在上市前后这段时间,探讨国民收入差距的文章借此机会大放异彩,而外界不熟知拼多多的人群,也开始通过媒体认知到这个平台贩售山寨产品的特质。

不过,关于城乡差距、一二三线城市差距和基尼系数等问题,在过去的文章都有涉及,今天我主要关注一下我们印象中属于消费升级市场的一二线城市。

一直被贴上“中产”“意识中产”标签的一二线白领群体,在探讨拼多多的文章的底下存在感很高,有人说身边7成人都是本科毕业生、3成都是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有人说其实本科生仅占4%人口,数据远比印象更有说服力。

不过,在我所接触到的案例来看,一二线城市拼多多受众也非常多,这种现象体现出的差异、远比探讨收入有现实意义。三四线城市大妈买便宜货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互联网产品只是放大了这一特质而已,而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白领阶层钟情拼多多们,则是关乎方方面面的差异。


 “十元店”逆袭的街角世界

在北京有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天桥、地铁口有10块钱一条的Beats耳机,它在年轻群体中、拿来被调侃的次数太多,以至于成为了一种鄙视链词汇。

最为突出的便是耳机发烧友群体,他们对Beats音质的鄙视、和对“不懂如何优雅消费”的外行群体嘲讽时,时常会拿Beats和假Beats说事。

而除了天桥和地铁口的小摊贩,在所谓的高档街区、也有另一种假货生意,它则做到了形而上的相似,甚至实现了逆袭。

在前几年改建前,天津滨江道步行街入口拐角处,有着一排低矮的建筑,四面紧邻国际商场和品牌门店,这里却是一派“集市”景象。

以十元店为主的商家占据了这里的客流,狭小的店内高音喇叭播放着促销信息、摩肩接踵的年轻人在这里挑选着大大小小的玩意儿,而店员时常需要站在货架上、后房中,为顾客递送补给产品。

这样的热闹场景,在三线城市类似的店铺中很难看到,在一二线城市的一角,它们却以高流量特征实现了翻身仗。要知道这些店铺的位置寸金寸土,没有超高的客流也无法支撑起这样的生意。

不过,不是所有仿制品生意都能斩获高客流量,例如地铁口和商场里的摊位,时常是门可罗雀、少有人停留的地方。

形成如此差异,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客户群印象非常重要,“十元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是买便宜货的去处,他们不会汇集在大商场的某个楼层去逛摊位,一定程度上是这种心理作用在作祟;二是此类“十元店”有一定程度的品牌意识,包装和装潢都有借鉴大品牌的设计元素,虽然消费者知道这不是真货,但是形式感带来的满足感却让他们热忱于来来回回。

其实这是有现实案例可考证的,无印良品的忠实拷贝者名创优品就因为这种十元店策略而做大,一度登陆日本开店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

而拼多多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一二线城市用户群,也有此类因素在其中;例如投影电视等3C产品、潮流服饰等等,也属于这部分用户群的消费喜爱。


缔造成功却背负着不屑

爱便宜,是人性的基本面,不过有时候也会让人失控,吃大亏。在拼多多崛起的过程中,批判的声音大多是宏观的,例如它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对产业升级转型是一种讽刺等等;例如它在上市之后,假货生意会影响外界对其观感,生意模式将不可持续等等。

不过在微观层面,对于用户群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探讨,这些产品是否有过硬质量,也鲜少有人关注。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拼多多产品涉嫌侵权大品牌的问题,例如“小米新品”“假西门子”“假创维电视”等等,它们的出现揭开了属于卖家和平台方的问题。

与“十元店”的情况不同,通过社交裂变形式疯狂增长的拼多多,低价噱头显得更加重要,十元店在做到产品形而上相似的同时,其实品质问题并没有那么的突出,因为品类是集中可控的。

拼多多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品类的丰富性决定了它能否获得更多用户,随之而来的仿冒产品问题,将变得艰深沉重起来。

据中国日报名为《拼多多便宜真能有好货?我们采访了3个拼多多商家》的文章揭露,厂商们在拼多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精简成本,在毛利率最低的空间内,生产出具有性价比的产品。

例如净利润只有5.5分钱的纸巾、净利润只有2.4元的服装,都在生产流通环节通过成本削减手段实现了低价,牺牲了与价钱相对等的质量。

虽然这些产能过剩的企业认可拼多多的模式,在形成马太效应的大电商平台无法得到很好发展,但是其模式的弊病也显露无疑————仍是传统走量思维的粗放型经济。

这种粗放不仅把低价低质产品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也把过去那些无序的坏毛病一并带了回来。涉嫌侵权大品牌虚假宣传,其实只是冰山一角,隐匿在宣传之下的很多东西能否得到保障,对于那些消费者来说更加重要;虽然“一分钱一分货”并不是真理,但是在某个维度、特定的价格区间却是影响厂商投入成本与否的关键。

这种特定情况下的倒退,不但让拼多多这家公司受影响,就连那些拼多多的用户也遭受嘲讽。在微信群里仍有人发红包让人帮砍价的消息出现,但是如今却没有人愿意帮忙,而是回一句:“哥们儿,你买的是假货不知道吗?”

消费主义有时候我们批判它,称它为本末倒置,但是在拼多多的案例中,它却成为了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象征。那些Diss拼多多的群体,如今在探讨的是正版软件、原创设计和知识产权意识,而那些拼多多的用户们,则成为了一定程度的“罪人”。

这还挺讽刺的,需要消费者来为大资本家鸣不平。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