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为他刷屏了!有一种人,越是做不到的事对他们越有吸引力!网友表示,看一次哭一次!

百家 作者:互联网思想 2018-07-12 15:25:34

今天电商报(ID:kandianshang)的一篇文章火了,《马化腾要1000年做成的事他10年就完成了,还骗了马云每年投10亿!》


其实故事开头是:2010年,BAT三个大当家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深圳论剑。


谈及云计算时,李彦宏说,不客气一点讲,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说这事可能得一千年;但马云坚定地说,阿里对云计算志在必得!



8年后,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时回忆:现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师拿命来填!创业背后的艰辛让人感同身受,闻听者无不动容。



《朗读者》披露阿里云十年的技术自研之路 网友:看哭了!


最近,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上央视《朗读者》的消息刷屏了。在节目中,王坚回忆了阿里云自主研发路的艰辛,更是表示“现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师拿命换来的”,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做技术的网友表示,看一次哭一次。


《朗读者》让许多人又再度关注起了阿里云的自主研发。事实上,就有网友指出,云市场自主研发的成本高、耗时长,大部分云厂商为了快速地商业化,都会选择使用现有国外的OpenStack来搭建自己的云,像阿里云这样坚持自主研发的实在是太少了。


阿里云做自主研发的道路也是饱受争议的。当时云计算不被人看好,阿里巴巴每年又要投入10个亿,连续投10年来做云计算,内外争议不断,研发之路漫长而痛苦。

最终,在工程师们“拿命来填”的努力下,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终于问世。飞天系统到底有多强的性能和计算能力?它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

这可能还比较抽象,我们举例来说,就拿大家都无比熟悉的双十一天猫购物节来说。

2017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混合云。在11日这一天,买、卖、付、送各环节的核心系统均切换到了公共云计算平台,实现了交易峰值32.5万笔/秒,支付峰值25.6万笔/秒,数据库处理峰值4200万次/秒。能让剁手党在这样的大流量下还能顺畅买买买,这背后飞天功不可没。


这样的飞天,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今年,飞天还云获得了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颁发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15年以来首次颁发特等奖。

当然,除了飞天以外,阿里的自研的脚步也从来没停止过,端操作系统AliOS、数据库OceanBase、互联网中间件Aliware、服务器神龙、物联网平台Link、AI芯片NPU及人工智能ET大脑……

如今,凭借着这些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阿里云不仅在国内站稳了市场第一的位置,更是几乎被美国云厂商承包了的全球云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占领了属于中国自研云的一席之地。

最新的Gartner报告就显示了,阿里云就再次超越了谷歌,位列亚马逊AWS、微软Azure之后,连续两年稳居全球第三大云。


所以说,尽管困难重重,道阻且长,但科技企业的发展,还是要靠自主研发,才能走得更远。

(文章来自网络)


下面不妨让我们看看这期《朗读者》


《朗读者》王坚:如果做不好,就少了十年的命


来原:CCTV朗读者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2"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647058823529411" data-w="480"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u0714ianqm5&width=368&height=207&auto=0" width="368" height="207" data-vh="207" data-vw="36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68px !important; height: 207px !important;"></iframe>


当你坐在出租车后座,惬意地拿起手机点开新华社的新闻推送,不经意间抬起头看到窗外迅速流动的车辆,正在这时,前方的交通灯切换回顺畅的绿灯,出租车一路带你驶向火车站。抵达后,你用30秒取出12306系统订好的车票,准备去往另一个城市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



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有关“城市生活”的美好场景。当你身居城市,享受着每一份便捷带来的喜悦,却很难把它们和一个看似抽象的名词联系在一起——阿里云

 

阿里云背后的“云计算”对大多数人而言太过遥远和冰冷,人们害怕触碰这个词语背后蕴藏的复杂代码世界。可正是这个看似与日常生活毫无交集的东西,致力于用数字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温暖而又体面地填满了了每个城市人的生活罅隙。

 


在201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的全新品牌口号是——“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在这个满富情怀的口号背后,站着一个穿格子衬衫的男人,他用十年的付出写出了他独特的生命代码——为了无法被看见的信念。

 


他是王坚,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带着“骗子”的标签,推动着阿里云完成了从0到1到伟大突破。



“被骗”的心理学教授


 

进入阿里之前,王坚身上已经有了两个标签:

第一,不会写代码;第二,一个学心理学的。

 

考大学的时候,王坚误打误撞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即便是偶然选择的道路,王坚一走就是20年,在这期间,他抱着最纯粹的想法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后来成为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那时的王坚是一个坚定的行动者,他觉得每件事都有意义,因此要把一切都做到最好的程度。这是年轻时代的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在校学习的期间,王坚一直在接受有关“大脑”的重要知识,他没想过,几十年后,“城市”和“大脑”这两个词会经过自己的创造,巧妙联结在一起。



做了老师的王坚,一直都是生活里离互联网最近的人。他在心理系教学生编程,还成了学校里最早使用电子邮件的人。在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信息从杭州发送到北京,再分发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来看,那个邮箱账号已经成为一个古董,静静沉入了时代的浪潮之底。而王坚,这个新技术的弄潮儿,即将开始他的转型。

 

那时的王坚,有机会和美国前沿的人工智能专家西蒙对话。西蒙曾获得过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但王坚觉得自己被这个专家“骗了”,西蒙预言人工智能就是10年以后的未来,王坚很遗憾自己没有等来他眼中的未来。不过,王坚还是很感激这样一段经历,让自己接触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一样”。


 

与西蒙的交流,不仅是一场时空隧道之旅,还像一场巧妙的隐喻。他们两个都是心理学背景出身,那时的王坚觉得自己被西蒙“骗了”,却没想到,时空隧道的另一端,自己也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

 


一场技术革命的起点



 就像最初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一样,王坚偶然间的选择,就像一只手,轻轻一推,把他推向了另一扇门——微软亚洲研究院。

 

在微软工作期间,王坚曾经多次和比尔•盖茨进行过技术方面的讨论,也得到了比尔•盖茨的赏识。2008年,正在阿里准备转型的阶段,王坚的个人理念和阿里的转型思考不谋而合。这一次汇聚的起点,来自于对核心技术的直觉与坚信。

 


当时的阿里就像一个看似行走顺畅的人,但他的两条腿来自于另外两家技术公司——雅虎和IBM。


王坚一到阿里,就为公司做了两个“截肢手术”——去雅虎化和去IBM化。


他坚信技术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改变阿里对其他公司的技术依赖,才能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坚实力量。

 

王坚对技术的惊人洞察力一部分来自于经验,一部分来自直觉。这场有关技术的革命,也让阿里长出“双腿”,走上了自己发展核心技术的道路,慢慢长成了一个真正的巨人。这个巨人不再模仿别人的脚步,而是清晰地知道如何前行、为何前行。

 


后来的阿里云,就是这样的存在。正如王坚自己所说:“我们不是看人在做云计算就效仿,我们是真的知道为什么要做云计算,这在根本上就不一样。“



“相信,就是别无选择”
 
阿里云到底是什么?从2009年2月写下它的第一段代码开始,阿里云上上下下的负责人们就一直在试图解释阿里云、云计算到底是什么。


 


在王坚的眼里,计算机里最核心的计算就像是一口井,井里有着最珍贵的水资源。随着大家对计算需求的增大,需要有人想办法把井水变为自来水,让它顺畅地流入寻常百姓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建水厂、铺管道、做水龙头、装水表等一系列环节的精密配合。



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人们对新理念的接纳。第一口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之前,没有人敢相信水资源的安全性。云计算的整个程序做好之前,也没有人觉得这个新技术所带来的革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

 


但王坚选择相信。他愿意去做那个引水人,凭借自己的对于技术的强烈信念,去打造一座全新的技术帝国。


马云也选择相信,他给了王坚一年十个亿,投十年的承诺,让这个团队放手一博。

 

那时候,甚至有人向王坚道出隐虑:“马云真的会坚持做这个东西吗?如果他后悔,那我们不是冲过去做炮灰吗?” 对此,王坚只回应了一句话——“相信,就是是别无选择。”

 


这种纯粹的相信,是王坚在阿里云开启技术之路的起点。慢慢走下去,“纯粹”在质疑、困境、时间的洗涤下,不但没有被消耗,而且转变为了历经万难之后的坚定。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爬山人的目标是山顶,渡海者的目标是彼岸。这些都是看的见的东西,立在那里,只需要克服艰险,就能抵达心之所向。但对王坚来说,过去10年里,他在爬的是一座不知道山顶在何处的险峰。

  

在做阿里云的前几年时间里,项目持续赔钱,bug频出,团队出走,甚至80%的工程师陆续离开。因为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份有答案的考卷,在解答过程中又频频面临失败与崩溃,所以许多人放弃了答题,在走出考场前送了王坚一个称号——“骗子”。

 


因为没有办法能够证明阿里云可以做成,所以大家都觉得被王坚骗了。而王坚自己的想法恰恰带上了理想主义者浪漫的色彩——“恰好因为没有办法证明它一定不行,所以就有希望!”

 

王坚喜欢用爬山的隐喻来形容这段旅程。普通的事情就像是登临香山,你一定能够有办法站在山顶,俯瞰满山红叶。阿里云的推进,就像是对珠峰的征服之路,哪怕做足了完全的准备,也要面临葬身山腰的风险。

 

王坚不是一个喜欢夸张的人。但是,他形容阿里云是靠工程师“拿命来填”。他领着一群年轻人,去做一个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只在他们脑子里存在过的东西。


当然,这个过程里有无数的同行者放弃攀爬。2012年,在阿里云年会上,面对很多离职的员工,王坚像个孩子一样哭得泣不成声。那一瞬间,所有复杂的情感一起翻涌出来,潮湿了这个“登山者”的心。

 


这样的感性时刻,非常少见。理性的日常中,王坚觉得即便所有人都离开了阿里云,只要有他一个人在,这件事就一定要做成。这样咬紧牙关的坚持背后,是王坚极端的工作日常:他会拍打着桌子,用比咆哮还要可怕的怒吼面对团队成员。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脾气很差的领导者,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坚说道:“你知道你遇到那么大的挑战,你一定要完成的时候,你的行为不是你平时可以想象的。”

 

事实上,王坚并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在被冠以“骗子”的漫长时间里,王坚曾在大大小小的场合里听到过大家对他的讨论和质疑,他总是假装听不到。假装的时间久了,自然就变得钝感了。对日常环境的钝感与对互联网趋势的敏锐相反相成,变为这个孤独登山者的手杖,支撑他亲手建立起一座珠峰,又花了9年的成功攀爬到顶峰,俯瞰壮阔之美

 


现在的阿里云,已经正式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业优化、辅助医疗、环境治理、航空调度等全局能力为一体的ET大脑,全面布局产业AI,为当下的城市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好瞬间。而王坚作为云计算的第一人,终于穿越了他生命中的空气稀薄地带。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他朗读了探险家乔恩·克拉考尔的珠峰攀登作品《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困难出现,你就战斗到底。”最终,他战斗到底,也征服了原来认为的自己。王坚带着他名字里特有的坚持、坚韧、坚信的底色,成为推动城市之美、构筑生命之美的时代弄潮儿。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朗读者王坚节选

有一种人,越是做不到的事对他们越有吸引力。决心和信念是他们最强大的武器。说得客气点,这种人叫怪人,说得不好听,那就是疯子....珠峰吸引着属于它的这种人。这种人有三个共同特征:自信,坚决和耐力。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它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单纯,个人交情被淡化而沟通协作得以增强,就如同战争,其他因素则取代了人际关系本身。探险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他所蕴涵的那种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随性生活理念,是对我们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适与安逸的生活态度的一味“解药”。它标志着一种年少轻狂式的拒绝.......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拒绝所有的弱点,拒绝缓慢而乏味的生活。

也许这就是所有高危险运动存在的根本原因吧:刻意提高努力的难度,并全神贯注于其中,这样仿佛就能驱赶心中烦人的琐事。这是生活的缩影,不同的是,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还有机会改正,弥补,但在山上,在那特定的时间里,你的一举一动都攸关生死。

我几乎走不动了。而每挪动几米,意志便在无止境的疲惫中消逝殆尽。然后我的思维一片空白。让自己倒下,躺在那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然后再向前挪动了几步。

用哈斯顿的话说就是,当你到达某一高度时“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如果你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