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高龄的袁隆平,却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你才配得上?
本文首发于科技每日推送(apptoday)
撰文|阿智
责编|猪编
袁隆平,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教科书人物,对他所创造的一切奇迹早就习以为常。
但没想到,87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最前线。这一次甚至跑去迪拜,带领团队在沙漠盐碱地试种海水稻。
如今首批海水稻已经成熟,在6‰盐度的灌溉水下,能培育出亩产超过600公斤的品系。
袁隆平还宣布,将在全国六省开展海水稻的试种攻关,力争在2020年全国大面积推广。
此时已经有各种反对声音,认为海水稻没有效益和优势,而且从盐碱地上种的稻谷,口感会很差。
更有不少舆论觉得,国内不缺粮食,海水稻更像是不计成本的面子工程,好骗补经费。
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忽略了中国适宜开垦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7%,忽略了中国还有15亿亩无法开垦的盐碱地。
袁隆平大力推广海水稻,是希望在三年内全国能种植一亿亩。若按每亩盐碱地最低300公斤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对海水稻的质疑只是一部分,事实上,总有不少人对袁隆平的质疑未曾停歇过,且愈演愈烈。
我翻看过大量观点,来来去去就以下几点: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只占到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不存在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一说;
2、杂交水稻唯一的优势是产量,口感却不行,对肥料和农药要求很高;
3、袁隆平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的头衔,一个人鲸吞了整个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
还有更难听的话我没有放出来,诸如欺世盗名、蹭热度等标签都冒出头,甚至总结袁老是一个勤奋的农业技术商人。
现在,我来逐一驳斥所有的牛鬼蛇神言论。
杂交水稻的意义在哪?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当代许多人能吃饱饭,没有挨饿的概念,根本不知道粮食储备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
冷战期间,论国土面积,苏联要比美国大一倍,但由于维度高,光照和热量不足,加上穷兵黩武的重工业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缺口很大。
相反,美国气势适宜,土地广阔,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因此农业发展迅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苏联只能动用大量外汇向欧美买粮食,且在粮食问题上屡屡妥协让步,被卡住命脉。一旦欧美采取经济封锁,在粮食这块束手束脚,苏联人民就要饿肚子。
苏联大饥荒时期
有了前车之鉴,中国为杜绝饥荒,只能研究杂交水稻,将提升粮食产量放在首要任务,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谈好不好吃。
没有产量先谈好不好吃,那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他们可能不知道,杂交水稻有上千个品种,无论是泰国香米、东北大米还是你在食堂吃的那些米,都属于杂交米,全国有超过一半的稻田都是杂交稻。
如今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正是因为手里握着杂交水稻这张底牌,才能在贸易战中从容面对,不受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
换言之,杂交水稻的意义,是帮国家守住了粮食底线。
尽管中国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随着人口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土地压力将愈来愈大,只能研究适应性更强的水稻,比如海水稻。
只有提高粮食亩产,才能养活更多人,才能空出更多耕地来种植其它作物,才能减少劳动力需求,让更多的人去城市发展,这个道理不是很通俗易懂吗?
用经济学家帕尔伯格的观点:“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宝贵时间,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生活。”
袁隆平是否沽名钓誉?
一些人还继续刨根问底:袁隆平并没有解决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都是媒体的鼓吹。
他们的逻辑是:中国70年代后的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化肥技术引进,和杂交水稻的关系不大,袁隆平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粮食增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土地,化肥和气候等因素的配合,其中农业高产种子更是核心。化肥的缺点有目共睹,撒再多的化肥,也不可能让盐碱地变成黑土地,只是睁眼说瞎话。
此外,从快饿死到半饱状态,属于养活;从半饱到温饱状态,属于解决温饱问题。
不能说没有杂交水稻,中国人就会饿死,但袁隆平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后,的确让更多人摆脱挨饿的状态。
袁隆平不是杂交稻发明人,凭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还抢走所有科研工作者的成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开创某领域的伟人,往往不是最先发现的第一人,科学史上就有很多例子。
在狭义相对论提出之前,洛伦兹、庞加莱等不少人都对相对论的创建做过铺垫,但真正推开相对论大门的只有爱因斯坦。
杂交水稻的概念由日本人最先提出,欧美也尝试发明杂交水稻,后来均无法产业化生产,应用上存在许多问题。
直到袁老发现雄性不育株,顶着被国内群众嘲笑的压力,第一个做出三系法样本,才成为国内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国内的农业科研者才能站在袁老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点都不为过。
不能因为袁老培育的水稻品种,不是现今种植面积最广的品种,就开始质疑他的贡献,甚至恶意贬低。
国家的强大不是一个人造就,杂交稻的发展也不止是袁隆平团队的功劳,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水稻研发者,如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等专家。
从左到右: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
就好比海水稻的研究,被誉为“海水稻之父”的陈日胜,带领团队研发“抗性”,而袁隆平团队则主攻“高产”,两个研发方向并不矛盾。
如果袁隆平没有研究海水稻,或许这个领域一直都得不到重视和关注,也难怪会被人误解成,袁老抢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媒体的聚光灯效应下,报道喜欢主抓典型,遮盖了其他水稻研发者的光芒。一旦没有媒体聚焦,科研资金往往欠缺,令人叹惋。
因此这本非袁老之意,他值得“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成为真正中国精神的代表,鼓励万千学子为国奉献。
87岁的袁隆平,到底图什么?
如果你仔细观察,迈入耄耋之年的袁老,要比语文课本上的模样苍老很多。
他本可以像别的老头一样,逛公园下象棋,遛狗游泳晒太阳,但他没有,依旧弯腰在田里,不断研究新品种。
哪怕是5月28日这天,两院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仍然不见袁老身影,他此时正和团队在青岛试种耐盐碱水稻。
我想起他曾经说的: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自己劳累一辈子,却被一些人说吃饱了撑着......的确,袁老的梦想就是让任何一个人都能“吃饱了撑着”,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一个伟人造就的和平时代,也是伟人纷纷凋零的时代。
那些为了“被媒体忽略的科研人员”而抱不平的人,为了昭彰自己的清醒和心怀天下,除了装模作样地关注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贬低袁老,喊几句“天日昭昭、世风日下”。
如果你真想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做点贡献,就请放下手中的键盘,别在网上骂科研项目劳民伤财,少转发被辟谣多次的伪科学文章,更不要鄙夷农业类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弯腰在田地研究的时候,脊梁比站着的所有人都要直。
对无知领域多一点敬重,对科学少一分指点江山,要感谢一个让你吃饱饭的老人,真的没那么难。
参考文献:
[1]彭少兵.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J].作物学报,2016,42(03).
[2]潘旭临. 海水稻种植市场前景广阔[J]. 农家书屋, 2018(3).
[3]人民出版社编. 苏联粮食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文献[M]. 人民出版社, 1955.
[4]董鑫.迪拜酋长看上袁隆平这项研究 要在沙漠建绿洲.政知见.
[5]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J]. 杂交水稻, 1987(1):1-2.
[6]新京报.我国首批“海水稻”品种明年诞生,预计2020年可大范围种植.
[7]吴春燕.汪良波.“海稻之父”陈日胜的30年.光明日报,2016/10/27.
让我们为这个老人点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7990780
- 2 多省否认花一万亿推平黄土高原 7986103
- 3 央视蛇年春晚分会场确定 7865842
- 4 数说2024中国经济脉动 7715080
- 5 13.2万瓶“特供酒”销毁 7608791
- 6 中国籍两兄弟在日本偷走3200颗包菜 7553788
- 7 近9000亿美元!拜登签了 7495785
- 8 美国航空公司停飞限制取消 7376887
- 9 充绒量仅3克 波司登客服回应 7297191
- 10 景区回应李现在虎跳峡举国旗 714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