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笔记回归看美国互联网企业水土不服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印象笔记这个软件,观察君5年前使用这款产品记录一些学习资料和备忘信息,如今还安然无恙在自己的账户中。但假如自己不是一个媒体人,没有看到相关媒体发布它们的消息,肯定早就忘却了这个应用,以为它被市场淘汰了。
当时还是Android 4.0统治市场,市场上的笔记应用可以说寥寥无几,印象笔记作为一个“全功能”笔记软件,从美国进入中国,可以说占据了一分天地,记得那个时候测评人的手机主屏幕上都有一个“绿色大象”的图标。
不过,这5年来本土产品如有道云笔记等同类竞品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数不尽细分领域的办公协作产品快速瓜分了这块市场的用户群,就连海外市场的美国互联网企业也意识到笔记这件事很重要,微软的One Note软硬搭配是个强劲对手、各种美国本土团队协作应用不断上线,印象笔记腹背受敌,而且5年来界面和功能几乎没有大的改观。
如今中国版独立运营,拥有了中国本地开发团队,与腾讯合作为本地化找到了靠山,包括登陆注册更加开放、数据上架至腾讯云、未来将会涉及知识付费业务等等。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在数字层面再复过往辉煌,让用户知道印象笔记还有更多价值。这几年细分领域内各种产品已然强化了工具产品的价值,成为替代品和标准,团队和企业运用时只有统一标准才能产生效率,所以这块市场丢失以后难以进行渗透,而互联网上关于印象笔记的问题,都集中在个人用户如何使用其管理学习笔记方面。
其次,在核心用户群中,印象笔记在处理大量笔记的时候,相比于One Note 显得“小巫见大巫”,管理和搜寻上并非Wiki树状层级,让其在硬核用户心中显得非常鸡肋。
印象笔记本地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阻力在于重拾增长,在沦为消费级工具产品后,如何重新定位获得关注和使用,是未来更多野心的基础。
摆脱美式产品宿命,印象笔记需要卸下包袱
口头上说本地化是容易的,但是如何彻底中国化思考重构产品却不那么简单,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做到在统一品牌下呈现不同的产品形态,如何摆脱美式思维开发产品的理念。
头一点非常好理解,假如中国版大变样,如何保障用户对品牌认同度不下降,也就是先期不离不弃的那群用户怎么看未来的改动。而第二点则比较深入,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如此强劲,根源上是开发思路不同所致,例如对用户分层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而在美式思维中,它们将所用用户视作同等。
这点解释起来有点困难,因为中国本土产品应用这个思维总会引发两派观点,本质上是核心用户群和非核心用户群之间无法两全的悖论,但是不影响的是很多产品获得无可匹敌的用户量和账户体系价值。
就拿会员付费这件事来说,美式思维是这样的:我有一箱子工具,是用来装修的,日常修修补补锤子、钳子和手锯等产品都是免费的,但是你要想使用电钻进行真正的工作时,对不起需要付费。
而中式思维是:我有一箱子工具,本质上是用来装修的,日常你要修修补补,使用工具时需要听我的唠叨一下广告;这个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但是有些功能只提供几次试用服务,当用户需要时常使用时让你第一时间知道这里有工具,但是需要付费解锁这些工具;当你解锁这些工具后,卖箱子的知道你是个经常装修的人,所以我还提供更细分和高端的服务,这些服务并非是自己来做,而是通过我的管道盘活朋友们的生意,自己拿好处费。
其实你一比较就知道这两者差异性有多大,中式思维至少把用户分了三层,还没有提各种个性化功能进一步加强粘性等功能,它的好处是很好的衔接了各个层级之间的通路,让用户记得住付费的好处。因为它一开始就没有将所有用户默认为是同等级的用户,轻量级是日活的佐料、核心用户是基本盘的核心,进一步之上还有外链服务的粘性增长空间。
这是美式思维所无法达到的水平,对于它们来说,我做好锤子和电钻就够了,不太需要请一个通达人情的好店员盘活人气和会员关系。
假如未来印象笔记这类“全球化”产品能够认知到差异和差距,从新定位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企及本地化思维,才是它们有所出头的时日。这点,我很高兴中式思维领先了美国品牌,也希望更加克制和专注的美国产品能够更加关注中国市场,带来更好的服务。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