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联想,值得多想想
导读:
最近联想5G投票的话题搞的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公开发表了誓死捍卫联想荣誉的公开信,企业家圈子里数十位大佬也力挺柳总,甚至连久未发声的贾跃亭都表态了。
对于联想这家公司,究竟应该怎么全面的看待呢?前盛大创新院高级研究员余晟写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更多的视角。
来源 | 余晟以为
如果不是最近的关于5G投票和香港股市的事情,大家估计都要忘记“联想”这个品牌了,只有在买电脑的时候才会想到它。而既然发生了5G投票和香港股市的事情,善于蹭热点、带节奏的“自媒体”们当然不会放过。
果然,这次又有好些10w+的文章冒出来“声讨”联想,言辞之讲究,技巧之熟练,真让人叹服,似乎联想历来劣迹斑斑、一无是处,本次更是千夫所指,万民痛恨。
不过如果你仔细检查,会发现不少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很多声讨文章都没有打“原创”标,更不在后面注明来源。看那意思,又希望表达观点(凑热点?),显得自己深明大义,又不愿意亲自上阵。
再仔细看看,即便是打了“原创”标的那些文章,似乎并不能举出太多事实,大多都是议论和煽情(实际上这也是自媒体的通病,不去采访不去做事实核查,也不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只能比谁的调子高,谁的口号响)。
尤其有意思是是,虽然大家都号称自己看了3GPP的原始文件,姑且不说其中的事实应当很清楚,就是截图,各位都截得那么一致,连Word拼写检查的红色波浪线的位置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整齐划一的节奏,让人发笑。
好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诡异的现象,没有证据不做深度猜测,也不去搞诛心之论。我仔细想了想,撇开情绪,基于事实和逻辑,还是有一些可以讨论的。不奢求下面的文字可以改变你的观点,你甚至会很反感某些观点,但我相信,你应该能遇到不一样的视角。
大多数指责联想的文章,都在复述下面的“事实”:联想在关键投票上弃权了,没有站在华为这边,导致华为“一票惜败”高通。这个“事实”,是所有指责的起点。
可惜,这不是事实。
根据严肃媒体(比如《财新》)给出的可信、翔实、可互相验证的报道,联想没有投过弃权票,甚至你只要简单看看3GPP的会议记录,也会发现联想根本没有弃权过。其次,按照《财新》的报道,3GPP关于5G标准的决策会,并不是一人一票决定的。如果反对的意见很多,“主席会说:‘虽然你们是多数,但反对意见也很强烈,我不能因为你们票数多,就让你们通过’”,最终结果必须照顾大家意见,互相妥协。
所谓“一票惜败”,并非事实。因此,严辞斥责联想的大量文章的基础“事实”,其实只是在编故事。
如果你再仔细看整个过程,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最早在瑞典哥德堡举行会议,讨论数据信道编码时,小米、中兴、Oppo、Vivo都是支持LDPC码(所谓“高通方案”,也有报道说其实是“三星方案”)的。因为各方分歧很大,后来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决定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这时候小米、中兴、Oppo、Vivo转投了了华为。
从这个现象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5G标准之争,不是某些自媒体宣扬的那种“你死我活”的争夺,否则小米、中兴、Oppo怎么能这么自如地转换生死?否则,当年为什么没有媒体报道“5G的中国标准遭遇重大挫折”?如果真的像某些危言耸听的文章所说,高通方案一旦通过,中国厂商就要交天价专利费,岂不是说,小米、中心、Oppo等,一开始投票时就准备好了上交天价专利费?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承认应该一碗水端平,凡事都从“民族大义”出发,那么小米、中兴、Oppo、Vivo最初的决策也没有遵守“民族大义”。后来,为什么他们转变了策略(我不太喜欢用“阵营”)?这里是不是值得问个为什么?坊间传闻是有利益勾兑。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我觉得有可能性。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背后不存在利益勾兑,纯粹是出于民族大义?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先例可以作证。
2011年4月28日,华为在德国、法国、匈牙利起诉中兴侵犯了自己的多项4G专利,要求索赔数百万美元(就在当月1日,爱立信刚刚在英国、德国、意大利起诉中兴,要求索赔和禁售)。据报道,工信部曾经一度介入,分别找华为和中兴谈话要求和解,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
当时的报道分析,华为此举希望传递出两大信号:其一,中国通信设备企业并非政府主导下的“铁板一块”;其二,华为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强调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尊重和保护,并依法行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没有看到“民族大义”的影子。
还有些带节奏的自媒体说,如今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这时候联想不投华为的票,就是不识大体、不懂大局。但是,5G标准投票的事件不是2016年的事情吗?2016年就积极为2018年的贸易战准备,先不说未卜先知的能力那么神奇,就算当时这么说了,估计大家也会不会相信吧。
我之前在几个群里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经常遇到的反应是:那照你这么说,都只做世界公民,只顾自己利益,民族大义还要不要了?这种反应值得专门回复下。
我们无论讨论什么话题,观点可以不一致,对事实的认知应该可以达到一致。联想到底有没有投弃权票?华为方案没有被选为数据信道短码,是不是因为联想没有支持?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客观的,可以讨论清楚的。否则,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果对事实的认知一致,继续讨论的内容就是逻辑。通常认为,讨论问题的前提是逻辑一致。如果认为“民族大义”很重要,但是又不说清楚什么情况下有多么重要,就很难说“逻辑一致”。如果逻辑不一致,就难免陷入“随性”的陷阱:这个事情我喜欢这么办,那个事情我喜欢那么办,没什么原因,就是“喜欢”。这样子,就没法讨论了。
如果上面说的都没有问题,我的观点也很简单:在3GPP这种组织的标准讨论上,公司可以按照公司自己的利益考量去投票,公司也有按照自己考量投票的权利。个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这个事情,没必要也不应该扣帽子,上纲上线,祭出抽象价值、宏大概念来搞道德审判。所谓的“自媒体”们火力全开,调子一个比一个高,口号一个比一个响,这做法实在很下作。
所以,小米、中兴、OPPO,一开始投高通方案并不值得批判,后来转投华为方案,即便不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幡然醒悟”而是有利益勾兑,也不值得批判。至于之前华为中兴在欧洲的专利战,更是希望明白告诉大家:中国的通信企业不是政府主导下的“铁板一块”,在法律和制度容许的范围内,大家可以有自行选择和行动的权利。
有很多人历数了联想的种种问题,比如同款笔记本在中国卖得比美国贵很多(似乎没说售后服务差),手机做得很差等等。这些问题都存在,由来已久,事实很清楚,而且确实很令人反感。如果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批判,我不但不反对,更要明确支持。
但是,这些问题和5G投票没关系,如果要讨论陈芝麻烂谷子,不必蹭5G投票的节奏。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一个人偷了东西是该罚,但给他捏造个诈骗的罪名来罚,这是不合适的。普通人搞不清楚还情有可原,自媒体如果单纯为了蹭热点,混淆事实和逻辑,实在很可耻。
如果你订阅这个公众号的时间长,大概会发现我很少为哪家公司“说好话”。今天看来,联想似乎是有点特殊待遇。我仔细想想,自己和联想并没有太多利益关联(在2007年买过一台Thinkpad T60,新加坡款)。但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如饥似渴浏览IT媒体的年代,联想在国内IT行业的形象绝不是今天这样,加上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公关,记者们的职业道德还相对可靠,所以对联想认识更立体些。
今天看到许多不符合实际的说法,觉得有必要多澄清几个历史问题。
首先是联想的企业定位问题。今天许多人的伎俩是,把联想和华为做个对比,研发投入相差悬殊,所以把一个踩下地,一个捧上天。但是仔细想想,联想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对标华为,它视为对手的一直是Dell、HP之类的“IT制造商”。Dell、HP(生产制造部门)的研发投入,当然也没法和北电、思科来比。
但是也别忘了,三大门户的年代,联想还找谢霆锋做FM365的代言人,轰轰烈烈折腾过一回互联网呢。对比一下当年同类的紫光、方正、实达,那个年代的联想还是有些朝气和闯劲的。
遗憾的是,如今联想似乎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自甘于已有定位了,延续着这样“制造为上”的惯性。典型的代表就是,在云计算兴起的前夜收购了IBM的x86服务器业务,试图复制PC领域的成功。然而云计算兴起之后,中小企业纷纷转向云服务器,物理服务器的采购只会集中到少数巨头手里,而巨头的议价能力是相当强的。这可谓一大经营败笔,估计未来要收入经管案例的。
其次是联想的企业文化问题。无可否认,联想是很早“出海”的中国公司,而且目前“最有国际范儿”的中国公司。虎嗅网曾经有一篇报道,调查了中国公司的海外雇员,我把其中关于联想的部分摘录在这里:
在评测报告中,很多员工都在联想工作过五年、甚至十年以上,因此即使是撰写负面评价,他们的笔触中也充满着对公司的深厚依恋:他们会称赞自己的同事,赞许公司的管理,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深表认同。而与白纸黑字的信息相比,有些未被提及的内容往往更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当华为公司的评测里充斥着诸如歧视现象、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甚至是道德违规等种种指控时,类似的抱怨在联想的报告中几乎绝迹。
更为人称道的是,无论是负面评价还是正面评价,每张表格之下都会有一份细致、体贴的反馈,显然,这些反馈出自公司中那些具备国际化视野,有着出色沟通能力的人力资源专家的手笔。对于这些专业级人才,我能做的只有赞赏:他们和雇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把洞见、专注力以及无穷的能量贡献给了其雇主所打造的企业品牌。从这些评测报告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公司的扩张策略还是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努力,都为联想在美国市场的本地化运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过,公司近年来乏善可陈的经营业绩以及逐年下滑的市场份额也让许多雇员对其在公司的前景表示担忧。另外,大部分员工还把矛头指向了公司低下的运营效率和繁复的管理流程。总之,联想的“答卷”虽不乏亮点,但隐忧也同时存在。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早些年联想裁员时,曾经有一篇广泛流传、引起很多讨论的文章《联想不是家》,多少反映了员工对联想的感情。换位思考,如果BAT裁员写一篇《XX不是家》,恐怕只会引起广泛的嘲讽吧。
联想的这种企业文化是好是坏,这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我之前呆过两家有跨国业务的民企,明显的感觉是,中国企业出海,无论是去发达国家,还是去发展中国家,国内看来天经地义的那种“多拼搏奉献,少计较收获”的价值观,那种简单直接的工作方式,在当地员工那里落地起来都有相当困难,许多人更是从心底排斥。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个人觉得,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提倡的“狼性”,它不只是“对事要精益求精”,而更强调“对人要物尽其用”。但是,人其实比物复杂很多……
最后谈谈“倪柳之争”,“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应当客观、立体地看待。
在早期,倪光南老师放弃铁饭碗加入联想,并且确实在技术上为联想做了重大贡献。无论是汉卡的开发,还是在联想投产286主板初期想出办法避免飞线,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巧合”的是,倪光南老师也在1988年和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奖份量很重,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也只得过一次)。
汉卡在当年是突破性贡献。在当时,计算机如何显示中文、输入中文,这是一个大难题,甚至今天看来很自然的把汉字字库纳入系统里都很难,因为当时的系统性能太弱了。汉卡通过“外挂”硬件的方式,一举解决了英文系统中使用中文环境的问题。联想汉卡更是提供了输入联想的功能,赢得了广大用户,销售几万套,收入几千万(那个年代的几千万)。也正是靠着汉卡,“联想”从技术变成了品牌。
1994年,联想投产286电脑主板,第一批四千多块主板生产出来,才发现与某些内存不兼容。通常的解法是返工走飞线,但是走飞线一定会影响稳定性、品牌形象。关键时刻,倪光南老师冥思苦想力挽狂澜,找到了电路板上的一个空门,巧妙解决了问题。
这个例子也说明,“攒机器”远不是今天看起来那么低端。在联想崛起的年代,“攒电脑”远不像今天这么容易,“成批生产出质量稳定的电脑”更不是容易的事情。那时候,以联想为首的国产PC制造商,确实为广大普通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打破了国外品牌PC的垄断。这种贡献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应该用今天的标准轻易抹杀。
至于“倪柳之争”,当事人虽然都没有展开详细谈,但也绝不简单是“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据我以前看过的资料,柳传志一直在联想内部力捧倪光南。在其他人工资都只有一千多元的年代,倪光南的工资是五千多。科学院1990年奖励给柳传志一套房子,他也转手送给了倪光南。
柳传志的这种做法,甚至引发了其他许多人的不满。许多人都不同意,在PC性能已经大幅提升的时代继续重点搞汉卡,更不同意同时开展几十个研发项目,认为这是“乱来”。在柳传志患病不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北京总部已经明显分成两派,大家为“什么是西瓜什么是芝麻”争论不休,换司机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大动干戈。倪光南还向中科院投诉柳传志有个人经济问题,调查组几番折腾,最后结论是没有证据证明柳传志有个人经济问题。
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任何一家正常的公司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都不会等闲视之,都需要干净利落地解决它。我们今天讨论“贸工技”还是“技工贸”时,这是不应忽视的背景。也只有理解这样的背景,才知道“贸工技”和“技工贸”的选择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简单。
如果一定要争论“贸工技”还是“技工贸”,我的看法是,经营是一种对复杂性的掌控,但凡成功的公司都不是“始终秉承一种策略”,而是懂得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但正确)的策略。如果当年一味坚持“技工贸”,也许联想就不存在了。如果一直坚持“贸工技”,在技术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也必然会掉队。联想的今天,就是明证。
作为反例,华为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很好。今天看华为的技术很强,但华为早期也有“技不如人”的时期,这个时期华为在经营上动了很多脑筋。一路走来,才有今天的“技艺超群”。但是,在公司经营中不分阶段地迷恋“技艺过人”,其实是种病态。
最后我想说,柳老爷子虽然很让人尊敬,但公开信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完全不知所云。打什么仗?敌人在哪里?怎么保卫?全不知道。就算全知道,在这个时代用这样的口气喊话,会收获什么反应,这是不难预知的。
或许,这个矛盾的联想就是真实的联想罢。既然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IT领域,没准也适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授权转载,不代表互联网圈内事观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重温习近平主席澳门之行 7929566
- 2 大学老师卖鱼丸 一年大赚14亿 7925942
- 3 32岁妈妈辞职考研5个月上岸清华 7840662
- 4 遥瞰“掌上明珠”澳门 7786794
- 5 吴奇隆好友出面曝光婚变真相 7680252
- 6 夫妻玩闹致妻子黄体破裂 7533672
- 7 42岁车晓独居近况曝光 7482255
- 8 随手拍的照片竟然成了泄密源头 7356495
- 9 用8000块半年赚了130万 7248058
- 10 2025年中国经济聚焦“双引擎” 715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