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利事件看当今媒体生态:没有新旧之分 只有底线高低
■ 编辑 | 内参君 | CEO商业内参(ID:CEO-888888)
因为写“网络小说”影射伊利高层而被跨省抓捕,自媒体“天禄财经”的作者刘成昆,同时,自媒体“光祥财经”作者邹光祥因为发布“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不实消息也被警方带走,一时间成为众人关注尤其是自媒体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
这一起事件的发酵最终并没有演变成为自媒体人捍卫权益的正义之事,因为,事实根据很快就很清楚,当事人也承认了自己捏造内容的事实。
这里边的关键点,会让大家很疑惑,他们和伊利到底有什么牵扯?为什么要利用媒体人的身份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儿?或者说原本他们就是为利益是丧失了最基本的底线,偷鸡不成蚀把米!
跟利益相关,又把矛头直指伊利,从表面来看那就是和伊利有利益冲突的一方在运作此事。
而且在现有的众多跟企业名誉相关的事件当中,真正的利益方最有可能就是与伊利有过非常紧密联系的人物,其实在网上很多的披露信息中,有一个人物浮出水面,网上曾有评论指出,在伊利被攻击的这起事件中,曾经担任了伊利十几年的董事长郑俊怀非常有可能是那个幕后人物。
郑俊怀是何许人也?
据了解,郑俊怀今年已经78岁了,如今的头衔是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在1983年,这位堪称“传奇”人物就进入了中国乳业。在其工作生涯的35年里,他亲眼见证了伊利集团从一个奶制品厂变为国有上市公司,并执掌伊利集团10余年。
在执掌伊利期间,逼走了牛根生,迫使后者创立蒙牛,清洗元老打造绝对权威,将董事会变为他的一言堂。
十年董事长,一朝贪入牢
从1993年到2004年,郑俊怀在伊利担任了十几年的董事长。2005年,35岁的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在2000年国企产权改革的阶段,郑俊怀利用不正当行为谋取伊利控制权,造成独董风波。2002年郑俊怀私自动用上亿公款购买国债,当年即出现近千万亏损,郑俊怀不但未采取任何止损措施,反而继续挪用大量公款增加国债购买,最终造成了3000余万元的亏损。
2004年郑俊怀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56岁的他进了监狱。
尽管入狱,郑俊怀仍然一直在谋划着重掌伊利,并为此做了充足准备。此前,他曾雇佣了原内蒙古工会的一位中层干部张三林,以总裁助理的身份对外,帮助其协调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张三林对伊利高管及其家人进行了长期的非法调查,获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为后来的一系列谣言案提供了大量材料。
从阶下囚到玩儿转网络媒体的公关高手
早在2011年,就有一封和伊利有关的虚假举报信在网络上流传。据当时的报道,在这起谣言案中,当事人对虚假举报材料进行了“加工策划”,散布到网络上,引起极大关注。
在伊利最近这一次被攻击的事件中,郑俊怀非常有可能是那个幕后人物。4月初,伊利辟谣之后,伊利公开指认两起谣言幕后黑手均为郑俊怀所为,也进一步佐证了这种推测。
时间点:
2008年9月,因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获得两次减刑机会,郑俊怀刑满释放。随后,伊利便饱受骚扰。
先是对簿公堂。2002年,伊利股份定增后,启元投资成为第三大股东持股4.38%。启元投资购买股份的资金来源于郑俊怀等人的中高管激励奖金以及贷款。
出狱后,郑俊怀仍在追讨当年启元投资持有的伊利股权。据伊利透露,郑俊怀出狱后多次找到伊利,以各种理由要钱,甚至起诉当初出面收拾残局的呼和浩特市投资有限公司,希望呼和浩特市政府和伊利集团把一些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股票、资产,落实到他的名下。但这些都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郑俊怀接连败诉。
随后,郑俊怀开始动用造谣的手段。
据报道,从2004年开始,郑俊怀雇佣了原内蒙古工会的一位中层干部张三林,对伊利高管及其家人进行了长期的非法调查,获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为后来的一系列谣言案提供了大量材料。
2011年6月13日,伊利遭遇到了一次重大造谣事件。一篇题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虚假举报信在网络上流传。据当时的报道,在这起谣言案中,张三林捏造虚假“举报材料”,经过李希晓、张海军等人的层层传递,到达姜林那里并支付其费用,由姜林对虚假材料进行了“加工策划”,散布到网络上,引起极大关注。
由此可见,已经把公关手段玩弄于鼓掌中的郑俊怀,利用媒体的能力越来越强。
从利益纷争,演变成利用媒体进行非法攻击,作为工具的媒体来说,更应该反省其责!
也正是因为郑俊怀的支持,让这起原本是单纯的自媒体造谣事件变为抵制伊利的舆情事件,其恶劣程度已经加深!
虽然,伊利这一起事件很快以当事人博取名利却不得而草草收场,然而,损失还是沉重的,伊利公司相关的奶农、上下游合作商、企业员工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感到恐慌,伊利股票市值较前一交易日减少60.78亿元。
我们在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的强大威力之外,是不是该重新开始审视当今中国的媒体生态?
新媒体颠覆了媒体生态却留下极大隐患
从媒体诞生以来,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基于事实根据进行撰写和报道,这是在旧媒体时代从业者们最基本的底线原则,在那个时代,记者、编辑们为了核实一个数据、一句话,以及事件的真相,不惜以暗访、假冒身份等行为,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了追求事件最真实的一面。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明确提到,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然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以往的媒体生态彻底颠覆,有一个微博账号,有一个网站,就可以号称是自媒体,从记者采访、编辑审稿到最终成稿发布,有可能一个人就把以往严格的新闻生产流程完成了,这看似快速的内容生产流程,却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面临巨大利益诱惑 有多少自媒体不为所动?
事实根据不清,人云亦云,仅凭网上传播的数据和内容就敢开始口诛笔伐,这样的行为,看似比“键盘侠”高级一点,却免不了成为名利争斗的工具。
传统媒体人转投新媒体后,时常最多提醒的莫过于坚守底线,而相对于没有约束的新媒体从业者们,面临巨大利益诱惑的时候,到底还有多少人能够不为所动?
这个问题,对于部分长期以负面消息报道,打着揭黑、公正名义的自媒体人来说,其实利益更是第一位的,这些所谓的自媒体人所作所为在旧媒体时代其实就是新闻敲诈勒索的典型案例。
只不过到了新媒体时代,换了个“新”的外衣,却还干着肮脏的事情,更成为一条黑色的产业链条,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而绝大部分企业为了息事宁人,往往都选择自认倒霉,花钱消灾,更是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这些看似打着“新媒体”旗号的人,其实却干着没有底线的事情,这并不怪媒体本身,而是面临利益的时候,这些人的底线都太低了。
网上的“言论自由”更应有底线
幸好,这一次伊利用事实根据站住了脚,但是,下一次被枪口瞄准的又会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当媒体的话语权和内容的生产开始变得碎片化和随意化之后,这样的事件肯定只是刚刚开始。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普及,以及区块链技术底层的广泛应用,信息保护和信息确认的程度越来越强,在网上的“言论自由”,并没有想象地那么随意,更不是法外之地,这不光是媒体人,更是任何一个网络用户应该有的网上行为准则和底线。
(文章来源自网络)
?欢迎小伙伴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共绘亚太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7933285
- 2 捐赠日本侵华罪行相册美国小伙声明 7957330
- 3 抗癌网红湘妹子去世 7836788
- 4 聆听大国外交的铿锵足音 7783444
- 5 梁朝伟有新身份 7694016
- 6 旺旺三公子称明显有人在搞事 7541701
- 7 小伙天生会扭脖子意外发现身世 7484743
- 8 带96岁母亲酒店养老遭拉黑 男子发声 7339838
- 9 宋佳钟楚曦 气血很足 7242395
- 10 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712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