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了这样的人工智能,就别说你是音乐人了

百家 作者:硅谷洞察 2018-04-23 04:25:12



说起人工智能,你首先想到啥?无人车?机器人?


咱们就不能艺术点吗?比如,YouTube上的网红歌手Taryn Southern2017年一张专辑中的主打曲目,名叫《Break Free》。



这首歌小探觉得蛮好听,至少属于“开车时循环播放”级别的;即使放在好莱坞电影里当配乐,也毫不违和。整首歌的水准,满分100的话打个80分没问题吧?


不过咱们不是个音乐推荐号,之所以要提到这首歌,是因为它的来源很奇特——《Break Free》是由人工智能谱曲。事实上,Taryn新出的一整张专辑,其作曲都出自人工智能手笔,甚至专辑名字就叫《I AM AI》(我是人工智能)。



这是音乐史上首张由完全由AI谱曲和制作的专辑。我们本以为,人工智能进军文化创意领域,似乎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事情,但现在已经能推出成熟的作品。并且,整个创作过程非常简单迅速。


Taryn专辑的作曲,都是由一款AI应用Amper完成。如果你想拥有独家定制的原创作品,只需要注册Amper,设置几个参数,比如:音乐要表达怎样的心情、长度是几分几秒、用什么乐器演奏等等。选择完毕,等待几秒到几十秒,你的原创音乐就出来了!


如果用户不太满意,那么Amper还提供很方便使用的工具,对这段音乐进行进一步润色。除了曲调本身能修改,还能测试不同的乐器演奏效果。密探跑去Amper的云端曲库听了好几段音乐,感觉都非常惊艳。


无独有偶,另一家名叫Jukedeck的伦敦创业公司,做的事情几乎和Amper如出一辙。这家公司还在2015年在TechCrunch举办的创业公司大赛上斩获头奖,并且提出了更清晰的商业模式:独立音乐制造人第一个月前五首音乐免费,以后每段作曲收费7美元;商业机构的收费是15美元/曲。并且只需150美元,创作者可以购得一首音乐的独家所有权。


这简直和白菜价无异!



并且Jukedeck已经有了谷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合作伙伴。说到谷歌,之前我们报道过它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原创音乐,引起极大的反响,但那首乐曲,说实话只算得上平淡无奇。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AI进军音乐界的脚步,就又走出了这么远。那么,作曲家难道很快就面临失业危机了吗?


也是也不是。


Amper的创始人Drew Silverstein说,他认为这个AI作曲工具的最佳使用场景,是为很多功能性项目服务,比如商业广告、搞笑短视频等,这些不以音乐本身为目的但又需要音乐的产品,每天产生量都可能在上百万个。


如果请音乐人专门制作背景音乐,大家想象得到——花费一定不菲。而Amper能以一种快速廉价的方式为它们提供应景的、不牵涉版权纷争的背景音乐。


如果得到广泛应用,那么现在行业内很多把谱曲写歌当一份普通工作、或创意能力不够的人,可能就真的要失业了。


但是担任过配乐制作人的Silverstein说,人工智能从事创意产业的初衷,不是为了取代人力,而是为了和人类合作。


以流行音乐为例,它们大都有着特定的模式,比如某些旋律需要重复、要有过渡段落和引子、序曲等。


现在,人工智能做好了准备,要接替这部分工作,音乐人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创意部分,甚至会有更大的机会脱颖而出——前提是,我们真的有创造力。


如果在既有的圈子里打转转,那么机器的学习和提取能力和人类不是一个量级——相较于人类,AI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对自己进行几百万次训练并自我提升,而且永不疲倦。


在说下一个例子之前,小探先问问各位音乐发烧友们,有没有看今年年初的美国格莱美音乐颁奖礼?



相信看过颁奖典礼的朋友们一定会对人工智能 技术在典礼上的应用记忆深刻。


IBM的Watson是著名的机器学习平台。今年,Watson分析了格莱美几十年来的提名歌曲,了解它们传达的情绪,并用不同颜色来表达这些情绪。白色代表愤怒,蓝色表示悲伤,黄色意指愉快,而这三种情绪也是歌曲中最常见的。


Watson贴心的分析结果让第60届格莱美成为与观众最贴近的一届,歌迷通过读取Watson的情绪和内容分析结果,更加了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其实,早在2016年,Waston就已经学会给电影剪片花了。


我们形容一部电影很烂,会说“精华都在片花里了”。这说明了片花的重要性——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愿意走进电影院。传统电影工作者需要花费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段两分钟的电影片花;并且认为这个工作和拍电影一样,需要创意和灵感。


去年Watson却接到一个新工作——给一部恐怖电影《Morgan》剪辑片花。巧合的是,这部电影是科幻片,内容讲的就是:一个外形是少女的机器人因为学习速度太快变得过于强大,而脱离了人类控制的故事。



为了训练Watson搞定这项任务,IBM的科学家给它“喂入”了100部恐怖电影的片花,这些片花被细分成各种类型的片段和场景,以帮助Watson从视觉、听觉和场景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化”出“人类怎样会感到恐惧”的认知。


“学习”结束后,人们把90分钟的电影《Morgan》给了Watson,它很快就剪出了6分钟的初版片花。当然,后续还需要专业人士把这个粗剪版本重新排列组合,符合故事的逻辑进展。但是Watson的参与,让整个片花出来的时间从7到30天,缩短到24小时。


下面大家欣赏一下这个史上第一个由人工智能剪出的电影片花。反正看过的都拍手叫好,并且很多人热切询问:什么时候机器人开始直接拍电影?



看起来,人工智能大举“入侵”文化创意产业指日可待。甚至有外网媒体预测:下一个十年,我们会听着AI制作的歌曲,读着AI写的诗歌和小说,然后欣赏AI画展。


那么,人类创作者的立足之地在哪里?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只有在你足够优秀和有创造力的前提下,你的工作才会不仅继续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并且好消息是:AI会成为你的助手,帮你完成各种“杂活”。



未来音乐人肩负创新的任务,他们需要寻找和发展新的音乐形式和潮流,然后让人工智能围绕新的主题加以润色完善,衍生出其它小的变化,来更好地挖掘创新点的利益所在。


电影制作者们也可以探索各种新的表现形式、故事结构等,然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拍摄尝试,反正AI助手可以迅速剪辑出初步成品看效果。


如果你让人工智能自己去生产音乐和电影,那么它们只能在已有的东西里打转。当然,每次有新东西被创造出来,AI大概只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能“自学成才”。但那些引领新潮流、创造新东西的人,会赢得超然的地位,并且拥有定义审美的话语权。


而如果文化领域的从业者缺乏创意,只能在现有的框架里打转,那么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可能会剥夺他们工作的机会。因为从效率、成本、写作等各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都拥有绝对优势。


所以我们预见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会对文化创意产业,造成更明显的“马太效应”。那些凭借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站在各个领域顶端的人才,会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获得更明显的优势,包括更多的名利和更大的影响力;而创造力不够出众吃的更像“人力”饭的从业者,未来却可能失去立足之地。


看到这是不是还不过瘾?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硅谷科技新潮流,赶紧关注硅谷密探跟网易云音乐推出的音频知识付费栏目《硅谷新发现》吧!


每天只需十分钟,一周三次更新,不到一顿聚餐的价格,就能让你迅速掌握硅谷大佬的成功秘诀,科技公司的管理之道,以及最新的硅谷创业潮流!



4月23日到4月25日,网易云音乐5周年感恩季,精品电台全场5折。《硅谷新发现》也在其中!还等什么,扫码听探长为你讲述更多硅谷创业的新潮流吧!




推荐阅读

区块链报告 脑机接口报告 

硅谷人工智能 | 斯坦福校长

卫哲 | 姚劲波 | 胡海泉 

垂直种植 | 无人车

王者荣耀 | 返老还童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