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好了钱,企业80%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百家 作者:管理智慧 2023-11-02 11:12:28




作者:郭伟,华夏基石咨询集团业务副总裁、高级合伙人,华夏基石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训战导师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1

让事业合伙人成为一种管理机制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事业合伙人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指支持企业发展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及对他们所实行的较为特殊的管理机制。

很早以前,就有企业中分为三种人的说法。一类人是利益共同体,另一类人是事业共同体,还有一类人是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太高大上,企业中能够以共同事业做为群体的联系纽带,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而能够通过事业联接起来的,往往是对企业经营承担责任的管理团队。因此,通常认知中的事业合伙人,往往是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事业合伙人管理机制化之后,与之对应的基本是持股计划。所以,很多人往往将事业合伙人计划就理解为核心人员持股计划。这方面的材料和案例都非常多。

另一种机制是指不分企业层级,在企业内部各个平台上做出贡献的人员,都分别是该平台的事业合伙人;通过分享各平台价值,最终形成企业整体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以往的事业合伙人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首先,由于缺乏客观标准,事业合伙人往往难以评价,最直观的只能是职务,而职务选拔又具有较大偶然性,容易造成真正人才与事业合伙人之间可能不对等。

其次,由于统一在企业资本平台上采用股权激励,事业合伙人之间贡献大小往往难以客观评价,容易形成搭便车现象,产生新的“干多干少一个样”。
第三,由于事业合伙人评定主观性过强,容易形成“小团体”。良性发展时会助力企业成长,但出现问题时,则可能形成“小团队”威胁大企业的现象。某科公司案例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

因此,如何让事业合伙人成为一种管理机制,而不是一个群体,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以往是先定谁是合伙人,再谈如何管理,如何分配。所谓机制,则是指不管谁,什么职务,先定管理办法和分配办法。在合伙人机制下,由于有了共同的利益,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解决冲突这些问题,解决办法与之前的办法没什么太大不同,但选拔和解决冲突会更容易,更有针对性。

2

事业合伙人:分享激励机制的有效补充

数智化时代,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题,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要点,激励成为企业汇集人才的关键,分享成为企业激励的模式。这些已是共识,无需赘述。

既然是分享机制有助于汇集人才,就涉及到和谁分享,分享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企业中大家分工不同,都在不同平台上做出独有的贡献。如果能参与自己所做贡献的平台价值分享,激励性应该是最强的。

大家贡献不同,却要在一个平台上参与分享,必然带来搭便车和分配不公的问题。所以,从事业合伙人产生根源——价值分享的角度看,事业合伙人激励必须遵守三个原则。

  • 第一个原则,价值创造者参与价值分配。

特别强调这一看起来像是废话的原则,原因在于,以是否创造价值为标准,所有的工作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常规性工作。以此工作为主的人,不创造价值,只生产价值。比如某收银员,其工作就是收取顾客现金,其价值是完成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参与业务流程整体的价值创造。我们把这种叫生产价值,而不是产生价值。这类人员一般不应参与价值分享。

第二种是项目性工作。以此工作为主的人,按既定计划创造部分价值。比如某设计人员,按设计要求完成设计图纸,其价值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类人员可参与价值分享,也可不参与,取决于企业的决策。

第三种是创新性工作。以此工作为主的人,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争取资源的人、创新研发的人、经营管理的人,等等。这类人员引领企业的发展,是真正价值的创造者。所谓价值分享,应该是和这类人的分享。

从工作创造价值的方法、角度来做以区分,就容易分出真正的事业合伙人了。下图是我们给某子公司建立的最简单的三类人员的合伙人标准,其实很简单,首先区分不同类别人员,再根据各类人员的价值贡献来区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定要建立淘汰机制。除违反规章制度等情况外,我们一般规定,合伙人达不到同职务级别非合伙人最优绩效水平的,优胜劣汰。

  • 第二个原则,价值创造者应当参与创造价值部分的分享。

简言之,就是你为一个班组创造了价值,就参与这个班组价值的分享;你为一个产品创造了价值,就参与这个产品的价值分享;你为一个子公司创造了价值,就参与这个子公司的价值分享。参与分享的平台小于创造价值的平台,则产生分配不公平;参与分享的平台大于创造价值的平台,则产生搭便车。

  • 第三个原则,价值分享不仅要分享所创造的价值,更要分享创造价值所产生的增值。

如果大家只是参与了一个利润分享计划,一则激励性不强,二则对企业最终价值体现反而是损害。无论是核心人才看重的,还是企业愿意推行的,其实都是创造价值对接资本市场后的增值部分。

第二个原则和第三个原则是不是互相矛盾?按第二个原则,企业内部就需要建立多个乃至无数个分享平台;而按第三个原则,企业的流通性只能是一个或几个平台,是有数的。运用的关键在于与实践的对接。

3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全公司推行

无论在一家企业,还是在一个集团,以上所讲的事业合伙人激励的三原则,都是成立的,都是可以实现的。下图是我们给一家企业所做的三层事业合伙人机制模型,把合伙人具体化到了子公司、事业线。


而在另外一家公司,我们则分得更细,只要是创造价值的组织,就都可以是一个价值分享平台。比如他们的西南办事处平台、人资部平台、营销部平台......都可作为价值分享平台。是法人组织的,就采用持股计划;不是法人组织的,就采用虚拟股权计划。总之,给每个平台都确定了估值定价公式;让每个平台主及平台价值创造者,都能够参与平台价值的分享。
问题是怎么估值?怎么量化?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复杂问题就要抓核心:估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准确计量,而是为了未来分享时的计价统一。

所以,在某个案例中,我们综合公司管理层和某子公司管理者的意见,定了个PE6倍的估值。这一估值并不说明这家子公司现在就是这个价。由于子公司没有资本化,因此估值只能是内部价。其作用在于未来对该子公司的估值也须按PE6倍来估。程序方法公平,结果自然公平。于是约定,子公司管理层现在按此估值出资,实行持股计划;未来集团公司也按此公式计算出的当期估值回购,实现子公司管理层的变现。

这种机制下的激励效应显而易见,子公司管理层会拼尽全力将PE估值做上去,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集团公司对该子公司不仅要求利润,还要求其他方面,那就加进估值公式去计算,形成一个综合加权公式。集团公司内所有分享平台的估值公式加总,会与集团公司在资本市场(假定集团公司是上市主体)上的价值体现有差额,这部分做为总体调整。

资本市场表现高于平台加总的,作为各平台溢价,按各平台贡献度分配给大家;资本市场表现差于平台加总的,做为风险共担,依然根据各平台贡献度传递给大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各平台不仅会关注本平台的价值,还会时刻关注集团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下图是我们给某公司设计的分子公司等分享平台如何变现的方案。最终都是在上市主体实现流通,实现增值部分的分享。具体操作细节很多,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即时性的判断。



合伙人机制也可以用于某些总部研发中心或研究院人员,对非法人实体可以采用虚拟股权方式。但是,合伙人机制最好全集团公司推行,只实施局部会有问题。比如,只实行总部研发部门,没有内部市场化的机制配套,如何估值会是问题。当然,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我们曾在某汽车企业研究院的实践中,通过销售公司的数据,来建立研究院的估值模型。

4

分好了钱,企业80%的问题迎刃而解

实现事业合伙人机制后,将会产生以下效果:

  • 第一,真正建立起了主人公意识。

以往企业大力加强文化宣传、提升组织温度,但喊得山响企业还是老板的,经理人还是打工的。做老板交办的事,领老板派发的钱,本质没有改变。要求员工树立客户意识、经营理念,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基本是缘木求鱼。

现在提前约定,并在法律层面有保障。人才真正参与到了平台价值的分配之中,所谓“打工心态”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 第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升能降”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碰到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某家公司推行这套机制后,该公司一个集团副总,主动要求去某区域办事处当经理。他说仔细盘算后,觉得自己的长处和资源都在该区域,在集团平台上当副总,未来收益还不如在自己最能发挥价值的区域办事处。

  • 第三,真正实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当然,这套管理机制也会面临很多挑战,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推行的。从实践案例来看,有以下几点挑战。

第一,管理理念的挑战。

实践中,我们不止一次被企业家们追问:这样做了,我还怎么管理?管理还有没有人听?管理与平台利益不一致时,如何落实?等等问题。

我们的回答基本是标准化的:您管理企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管控欲,还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您要求员工上班必须穿正装,是您自己的个人偏好,还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必要方式?

应用这套方法,恰恰非常容易地区分出了以往管理中,没有给企业增值做出贡献的所谓管理。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方法,各平台主们不用您说,早就采用了。所谓公司平台化,意义恰在与此。如果想打造一个体现个人意志的组织,这套方法的确不合适。

第二,分享胸怀的挑战。

许多企业家很乐意采用这种方式,但真到了要真金白银的分享的时候,往往犹豫了。前面说过,由于企业内部各分享平台不可能全都资本化,有的甚至不是法人主体,因此维系这套体系的就是大家的契约精神。年末分享,企业家要反悔,谁都没有办法。可话说回来,用脚投票是大家的权力。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很多电视台播出的较热的金牌调解节目,90%以上是因为房产纠纷。为什么?利欲熏心,导致忘了自己的初心。企业家也是人。拿出几千万,觉得没什么,拿出几个亿、几十个亿,就未必能够经住人性的考验了。所以,真正的考验是在分钱的时候。

任何情况下遵守规则,这套机制才可能走下去,企业也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能接受这两个挑战,跨过人性考验的坎,这个企业家就不是凡人了,这家公司也必然是伟大的公司。(本文完)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