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乙,浅聊青黄

百家 作者:药圈网 2023-04-05 18:41:31

斗指乙,浅聊青黄

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Wait

中药青蒿,为何成了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没有青蒿这种植物吗???


首先,明确一点,在植物学中,是有青蒿这种植物的,拉丁名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A. apiacea),同样也是菊科。

据有关学者调查发现,田中芳男、小野职悫二人在1874年发行的《草木图说目录草部》是将青蒿记为拉丁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最早案例。此书还将黄花蒿记为ARTEMISIA ANNUA L.(A. annua)。时至今日,大多数植物图鉴采用这种日文名、汉语名和拉丁名的对应方式。如下图所示。


菊科分类专家林有润在《中国植物志》上对A. apiacea 标本与A.carvifolia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植物实为同一种。如果林有润的判断正确,那么最早做出这个判断使用此拉丁名的应是苏格兰医师Francis Buchanan-Hamilton,其早在1814年的《孟加拉花园》(Hortus Bengalensis)上发表的文章即是使用A. carvifolia 一名。


所以,以上只是植物学范畴。下面为了更好区分青蒿和黄花蒿,我们以A.carvifolia、A. apiacea表示青蒿,以A. annua表是黄花蒿。


那么,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既然有青蒿这个植物,为什么青蒿这个药材的定义成了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而不是青蒿的地上部分。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步:古籍怎么说?

先明确,“青蒿”和“黄花蒿”本为一种。

"种"在生物学上是有种殊地位的概念。如今,现代研究者需要先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地理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才能对生物进行分类,对种做出相对可靠的范围界定和命名。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工具、知识以及更进步的分类学思想,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便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很多需要艰苦考证才能弄清的难题。

青蒿入药始载于公元前168年,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用于牡痔。

公元2~3世纪,《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青蒿之其别名,列为下品,主治“疹搔,痂痒,恶疮,杀蝨,留热在骨节间”,并有“明目”之效。

公元281~340年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熟诸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也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齿疼痛良。”

以上记载,均以青蒿为名,但却未明确青蒿为正名。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则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其记载是:“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菜食之,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根、茎、子叶并入药用。”然而,在北宋有人发现叫作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 《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如松桧之色”。

这两种颜色的记载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松桧大概就是这个颜色↑

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混乱终于浮现。

本草纲目同时记载了“青蒿”与“黄花蒿”:对青蒿列举了"草蒿、香蒿、方溃、葭”等别名,认为就是历代本草书中的青蒿,其性味和功能自然也与历代本章书记截相同;对黄花蒿的介绍则是(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古籍说了这么多,其实压根就没提到过所谓的拉丁名到底怎么命名。




第二步:近现代学者怎么讲?

赵燏黄在《祁州药志》中指出,《本草纲目》所载的“青蒿”和“黄花蒿”实为同物异名,都是指菊科蒿属中学名为A. annua的种;“青蒿”之名源于该植物未开花之前体色偏绿,“黄花蒿”之名则是源于其植株开花结果之后变黄。

林有润和胡世林的观点与赵燏黄基本相同;林有润还指出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




第三步:到底青蒿素是从哪里

提取出来的?

20世纪七十年代,屠呦呦等从A.annua分离鉴定了抗疟成分,并以此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认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青蒿”应为A.annua,而不是A.carvifolia,为避免混乱,她认为中药名与植物名尽可能一致,建议A.annua的植物名也用青蒿。


看了以上内容,其实所谓的青蒿素为什么不是从青蒿里面提取出来的,好像是因为植物学中队两种蒿子的拉丁名引发的问题。

小编翻阅了许多文献,发现有学者在中国实地拍摄了A.annua和A.carvifolia,总结了他们的区别如下。

如上资料显示,A.annua和A.carvifolia是有微小区别的,但研究者认为,虽然进行了田野调查,但是植株受生长环境、个体成长阶段、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辨别清楚。

还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在本草书中,A.annua这个种以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居多,但在植物学上,他的中文普通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则是A.carvifolia,而这个错误又是日本学者造成的。在《中国植物图鉴》中,A. apiacea的中文名被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古籍中所称的青蒿就被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而这种青蒿仅在中国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零星分布,其花期气味等和“在处有之”“秋后开细蛋黄花”的A.annua相差甚远。而屠呦呦在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都是A.annua,而A.carvifolia却几不可见。

林有润在系统分析蒿属分类时,虽然已经知道了植物学上以青蒿作为A.carvifolia的中文名属于无用,但是考虑到这一名称在植物学界使用已久,因此《中国植物志》中扔把这个种叫“青蒿”,而A.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中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学术研究本就有着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正常过程。植物研究中,拉丁名和中文名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需要多学科的学者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现代的科技方法,来给出更为清晰地分类。


众所周知,青蒿素的发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在给临床医学方面带来突破的同时也给植物学家带来无穷的启示。也许更为重要的并非青蒿对应怎样的拉丁名,而是在受到古代典籍的启发对某种药物加以应用时,先不直接应用现代定义(现代拉丁名和药用部位名称等)加以解读,而要保持开放的眼光和思路,将一种植物的近缘种通通考虑在内,综合判断,逐一排查,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文章的最后,还是来一同欣赏一下中药“青蒿”,植物“黄花蒿”的植物科学画吧。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 寒热,湿热黄疸。


2020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菊科植物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Tips:这是一道单选题)

A.苍耳子

B.千里光

C.天山雪莲

D.豨莶草

E.苘麻子


参考文献:

[1] 高歆娜,康靖杰,孙鹏,赵一帆,张东,杨岚,马悦,高慧敏.青蒿素类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OL].中国中药杂志:1-23[2023-04-05].DOI:10.19540/j.cnki.cjcmm.20230327.301.

[2] 张可瑜,符纯清,马莉,王满元,仇峰.青蒿化学成分生物合成、体内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2):347-358.

[3] 久保辉幸,刘文俊.日本对青蒿的引进及鉴定——综观中日本草学之青蒿与黄花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8):71-78.

[4] 张琴,文检,郭杰,孙成忠,谢彩香.药用植物黄花蒿生产区划[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3):503-510.

[5] 刘冰,刘夙.黄花蒿、青蒿与青蒿素原植物的再辨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6,18(4):43-47.

[6] 刘冰.青蒿素究竟来自哪里?[J].甘肃农业,2015,(19):60.

[7] 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J].中药通报,1987,(4):4-7.


植物科学画收藏




小白色画框

图片尺寸:

20.3×25.3cm

外框尺寸:

23.3×28.3cm

大白色画框

图片尺寸:

40.5×50.8cm

外框尺寸:

54.0×43.6cm


植物科学画商品同时在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社专营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微盟店铺——医科微讯

上架,限时8折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

即可收藏全套16幅植物科学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